內容提要
![](/img/1/698/nBnauM3X2ADN0QDM1YTMwADN0MTM1ATN2IDMwADMwAjMxAzL2E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從書齋這個視窗,看國運民命、變遷興衰、人世滄桑,不啻歷史一面之鏡。如今,書齋的隱密性正在被日益開化的風氣所沖淡。本書薈萃的百餘位軒齋主人,多為歷史上聲名顯赫的文學家、書畫家、史學家、教育家、收藏家、作家、詩人、學者等,其中不乏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發生在書齋的逸聞趣事、情感傳奇以及主人特立獨行的志行、跌宕坎坷的經歷,無疑將成為吸引讀者眼球的看點。題於軒齋的銘、記、詩、詞、賦、聯與配插的圖像、匾額、書畫、篆刻,交錯生輝,相映成趣。人們還可從獨特的視角欣賞到齋室的布局、齋名的演變、故居的陳設。品鑑精英學人的軒齋堂號,眼前不由浮現他們擁坐書城,黃卷青燈,揮毫疾書,悉心著述的身影,感受大家風範的同時,給人以憬悟,使人得到情操、意志、知識和集藏方面的收穫。
古往今來,中國騷人墨客大都有為自己書齋冠名的雅習幽興,誠如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先生所說:“齋號是一種文化現象,且歷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稱是歷代文人的一種雅嗜。” 書齋猶如一扇窗戶,讓我們從中看國運民命、變遷興衰、人世滄桑……本書以通俗的語言、豐富的圖片記述了一百二十八位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大家,記述他們發生在書齋的逸聞趣事、情感傳奇以及他們特立獨行的志行、跌宕坎坷的經歷,讓讀者在感受精英學人大家風範的同時,得到情操、意志、知識和集藏方面的收穫。
目錄
卷前語
陳 壽.萬卷樓
陶淵明.歸去來館
陳子昂.讀書台
杜 甫.浣花草堂
薛 濤.吟詩樓
劉禹錫.陋 室
白居易.廬山草堂
歐陽修.非非堂
曾 鞏.南軒
司馬光.讀書堂
王安石.昭文齋
蘇 軾.谷林堂
黃庭堅.滴翠軒
米 芾.寶晉齋
周邦彥.傾曲堂
陸 游.老學庵
范成大.石湖別墅
朱 熹.達觀軒
辛棄疾.稼軒
趙孟?松雪齋
王 冕.梅花屋
李東陽.懷麓堂
唐 寅.夢墨堂
歸有光.項脊軒
徐 渭.青藤書屋
項元汴.天籟閣
王世貞.爾雅樓
董其昌.畫禪室
錢謙益.絳雲樓
傅 山.霜紅龕
顧炎武.堡中書齋
侯方域.壯悔堂
吳嘉紀.陋軒
朱彝尊.靜志居
張 英.雙溪草堂
蒲松齡.聊齋
石 濤.大滌草堂
查慎行.槐簃
沈德潛.歸愚齋
鄭 燮.板橋書屋
曹雪芹.悼紅軒
袁 枚.所好軒
紀 昀.閱微草堂
李調元.萬卷樓
鄧石如.鐵硯山房
洪亮吉.更生齋
林則徐.雲左山房
楊以增.海源閣
龔自珍.羽陵山館
魏 源.古微堂
俞 樾.春在堂
翁同穌.瓶廬
劉銘傳.盤亭
任伯年.頤頤草堂
吳昌碩.缶廬
黃遵憲.人境廬
康有為.游存廬
丘逢甲.念台精舍
齊白石.百梅書屋
譚嗣同.莽蒼蒼齋
章太炎.膏蘭室
梁啓超.飲冰室
沈 壽.天香閣
沈鈞儒.與石居
于右任.鴛鴦七志齋
黃炎培.非有齋
何香凝.雙清樓
李叔同.晚晴山房
陳 垣.勵耘書屋
魯 迅.綠林書屋
馮玉祥.抗倭樓
蘇局仙.水石居
馬一浮.蠲戲齋
沈尹默.秋明室
劉文嘉.契園
周作人.苦茶庵
黃 侃.量守廬
夏丏尊.平屋
張 鍅.乾唐志齋
柳亞子.磨劍室
柳亞子.上天下地之廬
陳寅恪.不見為淨之室
陶行知.不除庭草齋
胡 適.藏暉室
周叔弢.寒在堂
朱屺瞻.梅花草堂
毛澤東.菊香書屋
梅蘭芳.梅花詩屋
徐悲鴻.八十七神仙館
張恨水.待漏齋
周瘦鵑.紫羅蘭庵
林語堂.有不為齋
鄭逸梅.紙帳銅瓶室
郁達夫.風雨茅廬
劉海粟.存天閣
徐志摩.眉軒
潘天壽.聽天閣
張伯駒.平復堂
張伯駒.展春園
朱自清.猶賢博弈齋
鄧散木.廁簡樓
豐子愷.緣緣堂
林散之.散木山房
聞一多.何妨一下樓
張大千.大風堂
俞平伯.永安居
冰 心.力構小窗
石評梅.荒齋
胡 風.四樹齋
梁實秋.雅 舍
沈從文.窄而霉齋
聶紺弩.三紅金水之齋
費新我.行素簃
臺靜農.龍坡丈室
鍾敬文.天風海濤室
程硯秋.御霜移
傅抱石.抱石齋
胡絮青.雙柿書屋
李可染.師牛堂
趙朴初.無盡意齋
武中奇.四喜齋
翁偶虹.六戲齋
文懷沙.斯是陋室
鄧 拓.蘇畫廬
啟 功.小乘閣
吳祖光.逸興居
田家英.小莽蒼蒼齋
黃 胄.伏櫪堂
經典齋號點擊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為理學之集大成者,學術著作頗豐,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通書解說》等,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語類》等。
曾用齋號:達觀軒、寒泉精舍、滄洲精合、紫陽書舍
“達觀”,取賈誼《鵬鳥賦》“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之意。書齋坐落在南劍州劍浦縣鐵像堂坊(今福建省南平市中山公園附近)的西林院內,是朱熹年輕時受學李侗門下的讀書處。起初,李侗因所居狹隘,屋宇矮小,親陪朱熹至隔壁西林院借宿。後達觀軒落成,軒旁遍植花木,檐前種有柚子。從軒內向外眺望,滿眼翠綠,朱熹十分喜愛,遂把它作為讀書之所。特為此寫下《題西林可師達觀軒》詩,並把作詩的動機、背景和經過等書寫壁上。朱熹親撰書台聯:
一竅有泉通地脈;
四時無雨滴天漿。
鳥識玄機,銜得春來花上弄;
魚穿地脈,挹將月向水邊吞。
此兩聯貼切生動,富有情趣,且寓哲理於自然景象中,與朱氏作品常有的道學氣大相逕庭,實為難得的佳作。
在達觀軒,朱熹向弟子傳授他的讀書治學之法:
循序漸進:“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
熟讀精思:熟讀,就是要“使一書通透爛熟,都無記不起處”,“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虛心涵泳:讀書要仔細認真,反覆研磨,反覆體會。
切己體察:人道之門,是將自個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
著緊用力:讀書要抖擻精神,下苦功夫,化大力氣。
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