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存廬

“游存廬”當時為愚園路192號和194號,建兩幢西式樓房。 園內另有一幢五開間的中式二層樓房,名“延香堂”,樓上樓下均有走廊。 庭院中間有一間平房叫“三本堂”,康家人稱之為“神廳”,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祖先堂。

民國3年(1914年),康有為57歲時,自京至滬居住,於民國10年在愚園路購地10畝,自建花園住宅“游存廬”,並居住度過6年晚年生活。從其“自有天游入非想,默存獨樂始於今”的《游存廬》詩句中,可看出其晚年的心境和住處命名的由來。
“游存廬”當時為愚園路192號和194號,建兩幢西式樓房。園內另有一幢五開間的中式二層樓房,名“延香堂”,樓上樓下均有走廊。後來在延香堂左邊建築一個大客廳,可以舉行相當規模的舞會。庭院中間有一間平房叫“三本堂”,康家人稱之為“神廳”,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祖先堂。另有一間木結構的“竹屋”,因木型加工似竹而名,內陳設雅致,是康有為休息及招待門生、親友之處。園有池塘,上有木橋,旁有假山,山有茅亭,植有花卉樹木,還飼有金魚、猴子等。
民國15年與民國16年之交,北伐軍所向直指江浙。康有為知自己不能見容於南方,便匆匆離滬去尚在軍閥勢力下的青島。在離開“游存廬”時,他巡視園中數遍,嘆道:“我與上海緣盡矣!”
民國18年,浙江興業銀行從其後人處購得“游存廬”,後拆除建成愚園新村(今愚園路750弄),共建四層洋房29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