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只有極少的外交官著書頗有見地地描繪他們出使國的社會,更難得的是由一位洞察入微的外交官論及重大事件。在《中國新時代的黎明》中,威廉斯對歷史事件的深刻描寫完全可以與美國駐中國公使夫人薩拉·康格當年對1900年義和團包圍北京的描寫相媲美。薩拉記載的是那些在北京進行包圍行動的被孤立的勢力,而威廉斯,在大約八十年後來到廣州,記載了與外部世界隔絕如此之久後中國開始開放的社會。薩拉和威廉斯猶如一個世紀的書擋,記錄了憎惡外國人的勢力及全球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威廉斯在1980年7月19日——他認為這是中國發生變化的一天——寫到:“為什麼中國化工的朱女士看起來像個香港佬呢?……是因為口紅,口紅,還是口紅!就連我們的中國朋友也用手遮擋著悄悄地說他們以前也沒見過。這一切到哪裡才算完呢?”這是一篇好報導。
戴維·藍普頓教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研究系主任
熟悉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人會為迪克·威廉斯1979年對這個國家的描述感到震驚。他說,這是一個“充斥無所事事的人的低收入國家”。這個準確判斷,從我們美國重新承認中國後的廣州第一位總領事饒有風味和富有洞察力的回憶錄中得到印證。威廉斯的日記詳盡地記錄了他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遺害、與政府官僚主義打交道難、早期中國服務業對美國人家庭生活帶來的壓力等的看法。這是一位閱歷豐富的老練的外交官,在這個社會裡有著緊密的家庭紐帶,以其銳利、不恭的目光觀察的結果。對於想了解中國在二十五年前甦醒以來的發展的任何人而言,《中國新時代的黎明》是必讀本。
尼科拉·帕拉特亞洲協會主席(美國駐北京聯絡處成員,1973—1974年;美國駐菲律賓大使,1987—1991年;美國駐巴基斯坦大使,1991—1992年)
1949年—1979年美國與中國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聯繫。美國在廣州開設了一個總領事館,事情就慢慢地、令人疑慮地開始發生。負責開啟工作的總領事是理查·威廉斯。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講一口漢語的國務院官員,也是一位敏銳的觀察家和老到的作家。書中他回憶了兩個大國開始小心翼翼地重新接觸交往時的情形。
傅高義教授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
書籍目錄
副總統來了
聚散離合
我們的新家
“……一切都不一樣了”
美國走狗與消失的女服務員
布魯格爾風景畫中的美帝國主義者
廣州今天該休息一天
大榕樹下的口紅
暢遊
三點一條
歷史是一隻未死的桑蠶
暫別了,後會有期
後記
編後記
精彩賞析
我立即著手為副總統的到訪作準備。從北京大使館抽調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先遣組幾天前就已經到位了。他們都是行家:有的專門負責副總統的行程安排,有的負責副總統夫人的行程安排,此外還有負責通訊和保全的人員。他們經驗豐富,工作效率高,而且配合默契。然而,我總感覺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緊張,有許多細節需要再三考慮,確保沒有任何的閃失或遺漏。
我考慮這三件事。第一是得確定蒙代爾先生到訪時,我個人有哪些活動要出席作陪。第二是要反覆檢查計畫,在許多時間較長的安排和會晤中,中方翻譯往往會將先遣組提出的較好的細節給遺漏了,因為除了我,先遣組的成員沒人會講中國話。
最令人費心的是第三件事,那就是我們總領事館現在和將來的辦公地點,以及領館職員們的住所。1979年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共和國外交關係正常化,雙方同意在各自對方的國家設立兩個總領事館,中國駐美總領事館設在舊金山和休斯敦,美國駐華總領事館設在廣州和上海。
中國人的一個想法——這在三十年里是第一回——批准可以移民的人出國,掀起了在美國有親戚的中國人移民簽證的浪潮。美國政府想在廣州設總領事館,因為申請移民的人大部分是廣東人,這樣他們就不再需要千里迢迢地跑到駐北京的美國大使館辦理手續,或者過關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辦理。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當局正疲於應付從中國大陸大量涌人的非法移民,所以很不情願批准他們來香港辦理移民手續。
然而,比我們更焦急得多的是北京的中國政府。他們期望與在加州的人口眾多的華裔接觸,了解休斯敦的石油技術,力促早日開設四個總領事館。只要美國政府批准通過他們在美國設館,他們是很容易在我們開放的房地產市場上找到足夠的辦公和居住場所的。而我們這一邊呢,卻受制於他們的控制體制,只能等待中方提供合適的地方。還好,我們這一次手中握有王牌,因為我們可以遲遲不批准他們在舊金山開館,直到為我們在廣州提供了可以接受的條件。然而,直到1979年夏天過了一半,中方仍一事無成。
再說說美國的政界。總統大選臨近,蒙代爾先生看到一個可以增加上鏡率的辦法。他毫不理睬那些不斷地宣揚要利用我們的王牌,以得到我們在廣州的合適的館址的那些令人討厭的官僚。他宣布,總領事館將在他訪華期間開張。美方答應了中國提出的辦公場地和住所的要求,同時提出要將廣州總領事館開館的日子提前到8月31日,按計畫,蒙代爾先生在那一天抵達廣州。於是我們催促中方儘快提供適合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