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導論

中國文學導論

《中國文學導論》 作 者:朱志榮 著,2009-5-1 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信息

作 者:朱志榮
出 版 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5-1
版 次:1
頁 數:260

字 數:300000
印刷時間:2009-5-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393639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學傳統的國度。迄今為止,中國文學傳統的精粹依然在灌溉、滋養著中華民族數以億計的人的心靈,而且在南亞、東南亞乃至整個世界的中國文學愛好者中,中國文學的優秀作品具有不朽的魅力。它們無疑對人類的文明進程起到過、並且還在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中華民族的文學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研究中國文學及其發展規律,對於讓人們更深切地享受這些精神財富,並使之發揚光大,有著積極的意義。
談起西方文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荷馬史詩、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巴爾扎克和狄更斯的小說等,而談起中國文學,人們老生常談的則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那么,到底什麼是中國文學呢?這是本書首先應該闡明的。儘管這種定義常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作為一部系統的研究著作,則必須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界定,以便保持全書討論內容的一致性。

作者簡介

朱志榮,男,1961年2月2日生,安徽天長人,先後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1995年1月在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獨著出版過《中國藝術哲學》、《康德美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學藝術論》、《西方文論史》、《商代審美意識研究》、《中國審美理論》、《中西美學之間》、《從實踐美學到實踐存在論美學》和《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藝術論》等專著多種,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等刊物發裁論文100餘篇,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獲得過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和蘇州前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等獎項,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項目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

目錄

引言
一、什麼是中國文學
二、情感的價值
三、超感性的體悟方式
四、意象的核心意義
五、中國文學批評的變遷
第一章 意象論
第一節 意象的創構
一、象的創化
二、意的感發
三、意與象合
第二節 意象創構的特徵
一、融情人景
二、意為核心
第三節 意象的特徵
一、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
二、情景交融
三、想像的中介與比興的感發
四、語言形式的物化
第二章 雅俗論
第一節 雅俗文學的歷史變遷
一、詩的由俗而雅
二、詞的由俗而雅
三、戲曲、小說的由俗而雅
第二節 雅俗觀念的變遷
一、雅俗觀念溯源
二、道、禪的雅俗觀念
三、重雅、重俗與雅俗共賞
第三節 雅俗文學的關係
一、俗為雅源
二、雅俗互補
三、由俗而雅的歷史變遷
四、通俗化與雅文學的再生
第三章 風格論
第一節 地域風格
一、水土差異
二、南北差異
三、差異的消融
第二節 時代風格
一、社會政治風貌的影響
二、主體性情與語言形式
三、時代風氣與風格消長
第三節 文體風格
一、文體與風格
二、詩詞風格
……
第四章 文體論
第五章 結構論
第六章 語言論
第七章 鑑賞論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增訂本後記

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意象論
意象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元素。它不但表現在正統的純文學的詩文之中,而且表現在在古人看來不登大雅之堂的戲曲、小說之中。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或感物動情,或借景抒情,以特定的情懷充滿詩意地去感受對象,在心中創構成審美意象,再通過體現作家個性特徵的表現方式和語言形式,凝定為可供鑑賞的作品意象。作品的境界正是通過意象來體現的。讀者在欣賞作品時,對於作品所提供的意象,既感同身受,引起共鳴,又受個人氣質、人生經歷和欣賞時的激情的影響,從而創造性地體悟和解讀作品的意象,在心中再造出作品的意象來。這樣,欣賞者所感受到的意象,既受制於作家所提供的文本,和其他欣賞者一起與作家產生共鳴,又使再造意象打上了每個欣賞者的個性烙印。
第一節 意象的創構
意象是對象的感性物態與人的主觀情意水乳交融在作家心中所形成的物我合一的感性形式,也是作家自我表達和與世界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是以主體所感受到的物象為基礎,又藉助於物象的感發,以傳達作者的主觀情意。不過,象、意之間常常很難簡單地渾然為一。這就需要作者在意象的創構過程中,通過審美的思維方式,憑藉想像力加以創構,並且運用賦、比、興等藝術手法加以表達,使之空靈剔透,情趣盎然,並通過語言符號加以物化。在文學作品中,意象通常是
通過書面語言來表現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