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字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周代晚期到漢代人們分析漢字構形時總結出來的六種造字方法。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古老的漢字幾經演變,最終作為表意文字流傳下來,漢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願我國漢字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發揚光大。 王麗晶編著的《漢字六書》通過對中國文字的“六書”造字規律的深入研究,來“考察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特徵的形成和發展所具有的內在聯繫和深刻影響”。
圖書目錄
一、六書概說
二、象形
三、指事
四、會意
五、形聲
六、轉注
七、假借
八、《說文解字》的相關問題
文摘
漢字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周代晚期到漢代人們分析漢字構形時總結出來的六種造字方法。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古老的漢字幾經演變,最終作為表意文字流傳下來,漢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願我國漢字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發揚光大。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周代晚期到漢代人們分析漢字構形總結出來的六種造字方法。
六書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管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日五禮,二日六樂,三日五射,四日五馭,五日六書,六日九數。”但有學者認為《周禮》所記載的內容與周時制度不符合,認為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所作。春秋戰國時期的確形成過說字的風氣。《韓非子》有云:“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左傳》中對文字結構也有多處解釋:“夫文止戈為武”“故文反正為乏”等。因此,學者們多認為六書的說法產生於戰國時期。然而,這個時期的六書並沒有形成體系。對六書進行系統整理工作,出現在兩漢時期。
長期以來,在六書的由來問題上,學者們對六書的名稱、次序多有不同意見。最早列舉六書名目的當屬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劉歆。後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沿襲了劉歆的說法:“古者八歲入國小,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的弟子鄭眾在注《周官·保氏》中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到了東漢許慎時,他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日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日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五日轉注。轉注者,建類—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許慎師從賈逵,賈逵是劉歆的門人。因此,許慎“六書說”也來源於劉歆,但許慎對劉歆的六書有所突破,不僅在名稱上有改動,同時對“六書”進行了闡釋,又舉出了例字。後世學者一般採用許慎的“六書”名稱,劉歆的“六書”順序,除少數學者仍將形聲稱為“諧聲”之外,六書的名稱基本固定,但次序仍有爭議。其實在造字之初,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象形又是與圖畫銜接最緊密的獨體字。因此,將象形排在六書之首是合乎道理的。指事多是將特殊的標誌性筆畫附於象形之上,或省變其結構來表示其意義,將其順序居於象形之後也是無可厚非的。會意與形聲均為合體字,是以獨體字為基礎構成的,將其排在獨體字之後,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轉注、假借居於末位。轉注是二字互訓的結果,互訓之前,二字是存在的;而假借是指出現了新事物需要表達,目前又沒有造出合適的字,只能用與它同音的字來代替,這便脫離了該字造字的初衷,於是將假借排在轉注之後,是理所當然的。儘管後世學者對六書的次序仍有分歧,但多數人接受了劉歆的排列順序。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共收集漢字9353個,後人統計象形字占4.4%;指事字占0.9%;會意字占7.3%;形聲字占87.3%。
從漢字的基本構件來看,構成漢字的各種符號,不是拼音字母,而是有其獨特的意義,因此,漢字的構件數目極多。有些漢字本身是由一個符號構成,我們將這類字叫“文”,也叫“獨體字”,象形、指事字均為文,例如:魚、馬、水、火、木、人、羊、牛、鹿等。有些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符號組成,我們將這類字叫“字”,也稱“合體字”,會意、形聲屬於這類字,例如:即、男、印、臭、跡、銅、箕、芽等。
P3-7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