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枕頭約會
主角:曹植
人們翻讀史書經常發現,古代的女子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皇室公主,她們經常是帶著自己的枕頭前往與情人約會,有的甚至還把自己的枕頭作為愛的信物留給如意郎君。
給大家講兩個有名的文學典故。一個是王實甫的元代著名雜劇《西廂記》中,紅娘送崔鶯鶯相會張生時就抱著一個叫做“鴛鴦枕”的枕頭。書中寫道:“鴛鴦枕,翡翠衾,羞答答不肯把頭抬,弓鞋鳳頭窄,雲鬢墜金釵。”既然叫做“鴛鴦枕”,那肯定是兩個認證的枕頭。
崔鶯鶯是這樣,三國時的洛神甄妃也是如此。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曹子建七步成詩,可謂獨步天下,但是他卻與自己的嫂嫂甄氏互相愛慕,情投意合,恨不能日夜相守。然而甄氏乃其兄長魏文帝曹丕的妃子,這種感情既悖倫違理,也礙於漢獻帝的權勢,因此二人終未敢越雷池半步。其結果是甄氏因此相思成疾,抑鬱而終,死後化為洛水之神。
活著不能相依,死後也要相會,於是,這兩個多情的男女便在夢中相會了。“明眸善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若飛若揚”。兩人曲盡纏綿之歡後,甄氏把自己帶來的玲瓏枕留給了曹植,雖然人神殊途,但是枕上留香,可算得是古代愛情史中最浪漫的千古佳話了。
在橋下約會
主角:尾生
有個成語叫“尾生抱柱”,講的是一個叫尾生的男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樑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
這個尾生是春秋時人,家住魯國曲阜,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著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於被活活淹死。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元宵節猜燈謎
主角:王安石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在《生查子日元夕》中這樣描述元宵節,而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描述元宵夜男女約會時的浪漫情景。
除了七夕節外,元宵節也是中國另外一個地道的“情人節”。元宵節在古代確實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社會裡,禮教比較森嚴,年輕的女孩一般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在元宵節這一天,政府取消了宵禁,女孩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燈,未婚男女可以借著賞花燈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給青年男女提供一個相會的時機,元宵節可謂中國的一個浪漫的節日。單身男女出來看花燈猜燈謎,趁機約會。
最有趣的與燈迷有關的姻緣是王安石的,王才子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見一大戶人家懸一上聯來征對招親,聯為:“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一時無以對答,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了招親聯,即以之應對,被取為進士。歸鄉時,他聞知那戶人家的招親聯仍無人能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
翻牆約會
在《西廂記》里,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並最終促成姻緣的故事。其原型是唐朝大詩人元稹的真實故事。
唐貞元中年,窮書生元稹遊玩蒲東(今山西永濟)普救寺,恰逢當地兵禍,賊兵欲劫掠寄居寺中的崔氏一家,崔父乃當朝宰相,去世不久,孤兒寡母回鄉路過此地。恰逢元稹和亂軍之將有故,於千軍萬馬中替崔家解了這圍。崔母治酒宴謝元稹,命兒子女兒出來謝恩。元稹頓生愛慕之心。未幾,就收到了鶯鶯寫在花簽上的詩《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是夜,元稹翻牆前去,本欲成其好事,卻被端服肅面的鶯鶯斥責一通,望他以禮自持,無及於亂。元稹失魂落魄,重又翻牆而去,對此事徹底絕望了。過得十多天,一晚斜月晶瑩,幽輝半床,紅娘卻半扶半推著鶯鶯來了。此後,元稹終於如願以償。
賣身為奴
主角:唐伯虎
歷史上的唐伯虎某一天在河邊作畫,漸入佳境,此時有一個人闖進了他的視線。這位名叫秋香的姑娘站在河中的一條船上從這兒經過,看到唐伯虎便嫣然一笑。這一笑,一下就把唐伯虎從藝術痴狂里拽了出來。他扔了畫筆,定定地看著那隻載著青衫美人漸漸遠去的小船,突然拋下一切,租了條船追了上去。
後來,為了秋香,他賣身為“奴”,深入華府,最終成為華府總管,在華老爺與夫人的準許下,他在華家所有的丫環里挑老婆,在百花叢中“點”中了秋香,然後兩人不取一分財物,悄然離去。這是民間傳說中的唐伯虎。
不過,歷史上還真有一個為婢女賣身為奴的人。據明代文人筆記記載,明嘉靖年間有個書生陳立超曾為一個丫環賣身為奴,看來是後人把這位“超人”的事安在了唐伯虎頭上。
50年代相親
花布襯衫髮辮,風霜雪雨侵顏。終身大事倍心牽,嫁個貧農意滿。
地主家庭圈外,工農階級排前。相親對坐兩無言,全仗紅娘搭線。
50年代,上學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對象,那更要看成分。家裡窮沒關係,而如果成分不好,是“地主”、“資本家”,那就不但眼下抬不起頭來,而且以後還會受到各種政治運動的衝擊。“資本家”的女兒為了政治上的庇護,一心要找個“工人”或“貧農”,只要對方不嫌棄她的出身,那還有什麼說的,兩個字:結婚!
60年代相親
服飾軍裝為最,話題革命排前。女生花領外邊翻,男士當兵是盼。
若嫁軍人政審,出身成分當先。結婚須過組織關,棒下鴛鴦兩散。
20世紀60年代是運動不斷的時候,“愛情”是個燙嘴辭彙,誰也不敢把它掛在嘴上說出來。青年人喜歡看《青春之歌》,尤其喜歡看林道靜的愛情,但不能說出來,連想想都罪過,因為那是小資產階級情調。家庭成分依然很重要。部隊里的軍人打結婚報告,組織上會對另一半的家庭成分和情況做調查,不合格的話就要勸其放棄。
70年代相親
條件首推三轉,男裝注重中山。國營飯碗最排前,相約公園影院。
的確涼衫惹眼,話題插隊當先。腳踏車上喜開言,親事穩操勝券。
70年代的結婚“三轉”是腳踏車、縫紉機和手錶。姑娘們愛的是“有個鐵飯碗”,只要你是國營單位的就會身價倍增,而機關事業單位那時還不吃香。70年代的社會風氣還很保守男女手拉手幾乎沒有,只有彬彬有禮的散步。無論相親還是結婚,腳踏車都是重要道具。相親時,一人一輛車,邊騎邊聊,要是有一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坐在小伙子腳踏車的后座上,就是兩人的關係已經確定了。
80年代相親
版本遵《廬山戀》,紅裙燙髮蝙衫。話題高考自當先,婚嫁始行彩電。
鋼筆兜中耀眼,水平表里不然。暗中牽手頓羞顏,尚有嗔他(她)大膽。
20世紀80年代高考制度恢復後,大學文憑又開始變得吃香,不少年輕人都喜歡在口袋裡別支鋼筆,顯示其有文化。隨著電影《廬山戀》的廣泛流傳,談戀愛的方式也變得大膽,私下裡拉手的也多起來。不同於以前,這時候年輕人挑選另一半更注重外表,甚至就按喜歡的明星類型來找。80年代,看電影依然是最時髦的相親方式。
90年代相親
猜想佳人心愿,《非常男女》開端。須將戶口事先談,攜手公園影院。
《泰坦尼克》大片,call機呼叫情牽。身嬌體健舞翩翩,兩眼多盯大款。
上世紀的最後10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的情感需求迅速膨脹。那時候,“萬元戶”逐漸被“大款”取代。事業、收入、戶口等逐漸成為擇偶時的主要考慮因素,“不能解決戶口者免談”一度成為流行話語。從台灣的《非常男女》開始,到內地的《相約星期六》,電視相親初露鋒芒。
00新世紀相親
無卡少錢圈外,房車更讓心牽。文憑次要款排前,網路QQ不倦。
茶室裸妝面侃,螢屏話與鍵盤。幾天閒敘定拿翻,婚約何須兌現。
相親在21世紀,經濟對擇偶標準的左右能力持續上升。網路也在此時登堂入室,成為單身男女相親前預先了解彼此或者進行後續發展的重要渠道,兩人無論相隔多遠,鍵盤一敲就可談情說愛了。從相親對上眼,到雙方步入結婚禮堂,短則數周,長則半年。即可搞定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