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據有關記載,大塘汪山土庫程氏家族人才輩出,特別是在清朝,僅嘉慶五年至宣統二年100多年間,這裡出了舉人21名、進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員100餘名,受封為“總督”、“尚書”、“一品夫人”有十幾位,成就了當時大塘“一門三督撫,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輝煌,清中期湖廣總督程裔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安徽浙江巡撫程懋采三兄弟即謂之“一門三督撫”,原國民黨要員程天放和著名音樂教育家程懋筠(“中華國民國歌作曲者”)等均屬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如今,汪山土庫程氏後裔遍國內各大城市及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新加坡、日本、台灣和香港等世界各地。由於歷史原因和歲月的駁蝕,加上又年久失修,汪山土庫整體建築遭到了嚴重損壞。為搶救挖掘汪山土庫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再現特色建築,讓人們窺見史海浪花,並充分利用好這一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造福一方百姓,從2003年初,南昌市和新建縣市縣兩級政府共同啟動了汪山土庫修復工程,已修復竣工的土庫建築面積有近16000餘平方米。同時,還修通了從昌九高速新祺周出口至汪山土庫的水泥公路,土庫前面的仿古麻石路、月牙塘、旗桿場、紅石場、圍牆等附屬建築均已修復完成。2004年4月,經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汪山土庫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汪山土庫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授予“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
建築特點
汪山土庫屬磚、木結構建築群,因其坐落於大塘“汪山”,在鄱陽湖地區常把規模大的青磚斗式瓦房稱為“土庫”,由此而得其名,亦有莊院之意。整座土庫建築以祖堂為中心,東西展開,南北朝向,地勢前低後高, 9幢排開,7幢退後,一連25幢進,1443間房,有通風、採光天井572個,幢與幢相攜、進與進相連、巷與巷相通,巷道交錯、庭堂深邃,“祖堂、保仁堂、谷貽堂、光裕堂、誦芬堂、稻花香館、醉月樓、望廬樓、接官廳……等”,不勝其數,四周青磚圍牆4米多高,東西長337米,南北寬180米,占地108畝。汪山土庫由清中期湖廣總督程裔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安徽浙江巡撫程懋采三兄弟出資所建,歷時70多年。土庫建築結構奇特、工藝精湛、布局科學,其雕樑畫棟、花樓重門、高梁粗柱令人眼花繚亂,它糅合皇家宮廷建築、徽派建築、蘇州園林、贛南圍屋和南北民居之精粹,形成了獨具特色、自成一體的汪山土庫建築風格,讓人身臨其境,感覺土庫高雅幽靜、莊重肅穆、森嚴氣派、瓊宇輝煌。
汪山土庫古建築由史稱“一門三督撫”的清中期湖廣總督程鷸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安徽、浙江巡撫程懋采兄弟所建。程氏三兄弟,皆官至一二品,仕途的一帆風順促成了這幾位士大夫在家鄉興建土庫的想法。於是,一座東西長337米、南北寬180米、占地108畝的“汪山土庫” 屹立於大塘。
汪山土庫整個建築由25幢磚木結構的青磚大瓦房組成。房子的外牆連成一體,具有贛南客家圍屋的特點。 磚黛瓦,封火山牆,天井四水歸堂,牆頭黛瓦壘迭,檐口有勾頭滴水,整個牆體一斗一眠,內用土胚灌斗,腰牆是眠磚,呈現徽派建築特徵。外牆無粉刷,牆頭下粉門色線角,這是有別於徽派建築而採用的當地建築工藝。其中稻花香館,望廬樓等則按蘇州園林風格建造。
土庫地勢前低後高,冬暖夏涼。整座土庫幢與幢相攜、巷與巷相通,南北朝向,並排9幢,共有572個天井,1443個房間。所有的門窗、門台、踏階、柱基皆為一色的紅石。花樓重門、高梁粗柱和屋檐上刻著“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獅子滾球”、“蜂蝶穿花”、 “八仙過海”等圖案,非常精美。汪山土庫巷道交錯、庭堂深邃。有祖堂、保仁堂、谷貽堂、光裕堂、誦芬堂、稻花香館、醉月樓、望廬樓等諸多廳堂。
汪山土庫的每一處設計都有其獨到之處。比如回聲巷,即是每兩幢房之間都隔著一條巷子,巷子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既可以聽到回聲又可以防火;還有八尺巷,每幢房之間橫穿興建八尺巷,專供主人出門時轎子、馬車到住房門口接送。
名人輩出
據有關記載,大塘汪山土庫程氏家族人才輩出,特別是在清朝,僅嘉慶五年至宣統二年100多年間,那裡出了舉人21名、進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員100餘名,受封為“總督”、“尚書”、“一品夫人”有十幾位,成就了當時大塘“一門三督撫,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輝煌,清中期湖廣總督程裔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安徽浙江巡撫程懋采三兄弟即謂之“一門三督撫”,原國民黨要員程天放和著名音樂教育家程懋筠(“中華國民國歌作曲者”)等均屬汪山土庫程氏家族。程天放,程矞采曾孫,1899年生,南昌心遠中學畢業後,赴上海復旦大學就讀,為回響北京“五四”愛國運動,組織上海學生聯合會,被選為會長,並受到孫中山先生接見。後留學美國、加拿大,獲政治博士學位。1923年歸國,任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後任安徽、湖北等省的教育廳長。抗日勝利後,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教育部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在台灣任“教育部長”、“考試院副院長”,1968年過世。
程茂筠,字與松,1900年生,青年時就讀於江西第一師範。後留學日本,就讀於東洋音樂學院。1926年歸國,1928年去南京,先後在多所大學任系主任、教授等職。1934年回南昌,創辦主持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並任該會主任委員。還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組成的管弦樂隊。1952年,任蘭州師範大學教師,1957年7月31日逝世。
程介一,原名懋增,1914年生於大塘。七八歲時到北京讀書,後考入輔仁大學,攻讀外國文學。青年時代接受進步思想,於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輔仁大學地下黨組織第二任支部書記。1937年回南昌,在吉安做統戰工作。1938年調到安徽從事革命工作。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某炮團政委,1952年回國。1954年從部隊轉業到安徽省任該省機械工業廳廳長。1974年任蕪湖市委副書記。他從事革命工作長達半個多世紀,其中在部隊工作二十多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一生……
從汪山土庫走出去的程氏家族繁衍到現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國內許多大中城市都有他們的身影,其中一些人至今身份、地位依然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