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
定價:¥63.80
作者:楚樹龍、金威 主編
出 版 社: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3-1
開本:16開
I S B N:9787802321007
內容簡介
《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一書全面、系統地論述和分析了當前的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展望了中國崛起、發展中的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趨向。該書以探討當代中國外交的歷史傳統、理論、哲學、文化、觀念、輿論的根源為基礎,全面論述建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演變及當前的戰略方針,中國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和政策,中國的多邊外交,以及在反恐、軍控和裁軍、非傳統安全等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作者簡介
楚樹龍,1982年獲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士、1985年獲國際關係學院碩士、1993年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外交部黨校教授,中央電視台國際報導顧問,中美友協理事,亞太安全合作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理事。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理論與哲學、國際關係理論、美國政治與外交、國際戰略問題、中國外交及安全戰略。著有《政治學概論》、《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冷戰後中美關係走向》、《世界、美國與中國》、《接觸與防範:美國對華戰略》、《中國國家統一戰略》、《留學美國記行》等。
目錄
第一部分中國外交的基礎和依據
第一章中國歷史與中國外交
第二章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與中國外交
第三章中國外交的政治思想理論基礎
第四章是中人的世界觀念與中國外交
第五章公眾輿論與中國外交
第二部分中國外交戰略
第六章中國外交戰略的演變
第七章和平發展:中國當前和未來的外交戰略
第八章中國的對外經濟與國競爭戰略
第三部分中國國別和地區戰略與政策
第九章中國的亞洲戰略和政策
第十章中國的對日政策
第十一章中國對朝鮮半島政策
第十二章中國對東南亞政策
文摘
第一部分 中國外交的基礎和依據
第一章 中國歷史與中國外交
現代的中國從歷史中走來,昔日的輝煌與恥辱不可磨滅地印刻在民族的整體記憶中,成為中國國家特性的一部分,並與其他地理、文化、民族等因素一起,塑造著國家角色的自我認同。正如一個人根據他在社會中的角色和社會關係確定自己的權利、責任並採取相應行為一樣,特定國家的領導人心目中對自己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觀念是影響或解釋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變數。因此,理解今天中國的外交政策及其未來走向,它昔日所走過的道路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坐標。
本章從中國國際地位的歷史沉浮角度,以公元1840年為界,嘗試較系統地總結中國在兩個特定的國際體系中對外行為的基本特徵,並分析其對建國以來中國外交行為,包括對未來外交的影響。
第一節 “中央帝國”——中國古代的對外關係思維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距今3500年的殷商時期,商與繼之而起的西周是中國早期從氏族部落向國家轉變的時期,已逐步發展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治、經濟制度,如王權至上、諸侯分封(又稱封建制)及井田制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迫於西部遊牧民族犬戎的襲擾東遷雒邑,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一事件不僅是周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點,更昭示了其後二千六百年間中國對外關係史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如何對付來自西北遊牧民族的進攻?
春秋時期上迄平王東遷,下至三家分晉,共歷時317年。在這段時期里,西周時期業已形成的國家體制逐漸瓦解,周天子不復昔日天下共主的權威,“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失序局面開始形成。其問以齊桓公為首的春秋五霸相繼崛起,諸侯混戰連年不休,社會秩序動盪不安。《史記•太史公自序》稱:“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中國早期鬆散的一統局面被徹底打碎。但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華夏文明進入了一個思想大爆發的時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學說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它們之間的論辯爭鳴、交流激盪奠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基礎,並界定了“中國”一詞的真正內涵,其後兩千餘年,中國既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明中心區的概念。誠如北宋石介所言:“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天地為之平,內外所以限也。夫中國者,君臣所自立也,禮樂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縗麻喪泣所自製也,果蕆菜茹所自殖也,稻麻黍稷所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