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書中引用廣大國民所關注的事例:“了解中國未來的精英階層對美國基本觀感”、“伊拉克戰爭前後中國各大主要媒體對戰事的新聞報導”、“網路輿論”、“台灣問題上的民族主義”以及“保釣運動”等等。
編輯推薦
開放與多元的社會因素——公眾輿論、媒體、網路、學界、思想庫、商界、社會團體、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等等——對中國外交政策制定過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作者簡介
郝雨凡,中國哈爾濱人,政治學教授,現任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院長。1982年赴美,先後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碩士和博士學位,1990年起任教於美國科蓋特大學政治學系,1995年晉升為終身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問題中心麥克阿瑟研究員、日本國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多年從事國際關係、國際經濟、中美關係、決策學及中國問題的研究。中文近作有:《布希的困境》(合編,時事出版社,2005);《白宮決策》(著,東方出版社,2002);《瞬間的力量》(合著,新華出版社,2002);《限制性接觸——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合編,新華出版社,2001);《無形的手——與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點評中美關係》(合著,新華出版社,2000)。
目錄
導論 影響中國對美決策的社會因素
一 中國對外政策研究中的傳統方法
二 對國內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
三 跨國壓力因素與全球化的影響
四 中國外交決策的結構性變革
五 項目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六 研究架構
結語
第一章 難以排解的猜疑:“9·11”後中國人對美國的觀感
一 1989年前中國人眼中的美國
二 20世紀90年代的轉變
三 對中國未來精英的調查(2003年)
四 媒體與政府的角色
五 公眾輿論在中國是否重要?
結語
第二章 當代中國的“反美主義”:歷史、文化淵源及影響
一 歷史上的三種反美運動
二 反美情緒在20世紀90年代的重現
三 新趨勢和新影響
第三章 媒體在中國對外政策中的作用——以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事件為個案
引言 從“戰略競爭者”到“戰略夥伴”
一 媒體:作用重大還是影響有限?
二 研究的問題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發現
五 媒體的主要話題
六 中國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的立場
七 討論:報導中的差異
八 公眾輿論
九 媒體、公眾與決策者之間的關係
十 媒體的作用
十一 輿論的作用
十二 媒體的新聞源
結語
第四章 網路輿論與中國的外交決策
引言
一 中國網際網路和網路論壇的爆炸性增長
二 網路輿論與外交決策
三 公共領域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機制在中國的前景
結語
第五章 網際網路時代的外交部
一 外交部對公眾開放
二 網際網路對外交部政策制定的影響
結語
第六章 知識分子和思想庫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一 變化性和連續性
二 “中心”與“外圍”之間聯繫的管道
三 變化的原因
四 未來的方向
第七章 中國對外政策公共討論的空間及影響
一 問題的提出和說明
二 中國對外政策公共討論空間的恢復和拓展
三 中國對外政策公共討論空間發展的動因
四 中國對外政策公共討論空間發展的政策影響
結語
第八章 公民社會與中國外交政策
一 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
二 形成中的公民社會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三 公民社會與中美關係
第九章 中美經貿關係的商務外交分析
一 歷史的回顧
二 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和政策矛盾的國際經濟背景
三 中美雙邊貿易的發展與美方的“逆差情結”
四 中美貿易逆差結構與產業基礎分析
五 美國貿易政策的利益分析
六 中美經貿政策互動分析
結語
第十章 沿海省份與中國對外政策
一 次國家政府和外交
二 中國沿海省份的地方分權和國際化
三 沿海省份和中國對外政策的決定
四 沿海省份和中國對外政策的運作
結語
第十一章 中國對美政策中的地區性影響:上海及汪道涵的作用
引言
一 上海在美中關係中的獨特地位
二 汪道涵與中國對外政策和對台政策
三 汪道涵和上海智庫
四 解讀上海和汪道涵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作用
結語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