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土家族》深刻解讀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真切反映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生機勃勃的發展前景、積極推動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走向未來的團結進步、著力加強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溝通。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土家族概況
第一節族稱及族源
第二節人口狀況
第三節社會歷史形態及變遷
第四節生態資源
第五節語言文化
第六節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章土家族物質文化
第一節社會經濟與生產類型
第二節居住習俗
第三節飲食習俗
第四節服飾習俗
第五節交通習俗
第六節風物特產
第七節歷史遺蹟
第三章土家族民間文化
第一節教育與科技
第二節醫藥衛生
第三節民間體育和遊戲
第四節文學藝術
第五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四章土家族社會文化
第一節傳統社會組織
第二節婚姻家庭、親屬稱謂、誕生習俗
第三節節日喜慶
第四節喪葬禮儀
第五章土家族社會思想、制度、宗教
第一節哲學、倫理道德
第二節傳統政法制度
第三節宗教信仰
第四節巫術法事
第五節禁忌
第六章土家族對偉大祖國的歷史貢獻
第一節南方山區文明的締造者之一
第二節維護祖國統一
第三節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
第七章土家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願景
第一節精神氣質
第二節教育發展
第三節文學藝術創新
第四節文化產業
第八章土家族有影響的歷史文化人物
第一節古代部分
第二節近代部分
第三節現當代部分
附錄
一土家族歷史大事記
二參考文獻
後記
編後記
序言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土家族既古老又年輕。一方面,土家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世居民族之一。雖然目前關於土家族族源的說法不一,但從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記載看,從“巴”到“蠻”“土民”“土家”的發展演變歷史無疑是十分清晰的。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畢際卡”,有語言無文字,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等4省市邊界的武陵山區,人口800餘萬。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土家族先後經歷遠古傳說時代、巴子國時期、秦漢至隋唐五代的羈縻州縣時期、土司時期、改土歸流後時期的古代社會和近代社會,其社會歷史形態既有中原內地社會歷史形態的一般特點又有區域民族社會歷史形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土家族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確認比較晚的少數民族之一。由於諸種原因,在經過認真的民族識別調查後,直到1957年土家族才被確認為單一少數民族,而後至20世紀80年代土家族的民族識別及民族區域自治工作才最後完成。總之,古老而年輕的土家族在創造悠久歷史的過程中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既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風景苑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首先,在物質文化方面,土家族文化屬於中國南方山地農業類型。千百年來,土家人繁衍生息於被稱為“中國的盲腸”的武陵山區。這裡地處雲貴高原與長江流域丘陵地帶的交錯區域,地形地貌複雜,山巒重疊,河流縱橫,適宜農林牧漁等諸業發展。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土家族物質文化產生髮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是決定土家族物質文化傳統內容與特點的基本因素。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一代代土家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山區農業文明。其一,在社會經濟與生產類型方面,土家族物質文化以山區農業為主,兼及林牧漁業,其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及生產技術等無不體現出山區特點,尤其是對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和生產時令的把握,都形成了相當豐富而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同時,在林牧漁及家庭手工業方面,土家族文化活動也頗具特色。其二,在居住習俗方面,土家族村落、房屋別具一格。土家村落聚族而居,百十人不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一個村落就是一段歷史與文化記憶。土家房屋以木架板壁屋為主,其中的“吊腳樓”“轉角樓”最具特色,建築價值較高。無論是村落還是房屋,從選址到開工落成都有一套複雜的儀式和規程,包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如看風水、看“龍脈”、奠基、上樑等等,既有神聖意味又有世俗安排。其三,在飲食、服飾方面,土家族飲食習慣因地處山區表現出喜酸辣、嗜飲酒、好喝茶等特點;土家族傳統衣著“俗尚儉樸”,喜寬鬆,重藍黑,具有鮮明的山區風格。其四,在交通習俗方面,土家人與山水為伴,傳統交通方式主要是山路和水路。在“山路十八彎”“水路九連環”的武陵山區,土家人在生產交通工具、日常生活中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習俗,蘊意寬泛而深遠。其五,風物特產與歷史遺蹟也是土家族物質文化的重要內容。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土家人逐漸發明創造了特色鮮明的民族產品,如西蘭卡普、茶葉、糍粑、團饊、米豆腐、油炸粑等;土家族歷史遺蹟豐富,如戰國青銅虎鈕醇於、湘西龍山里耶秦簡、溪州銅柱、永順老司城遺址等。
其次,土家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包括教育、科技、醫藥衛生、體育與遊戲及文學藝術等諸領域,主要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領域。第一,土家族教育與科技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土家族教育的兩個重要領域,前者主要通過親職教育、家族教育、村寨社區教育、師徒傳承教育來實現,後者主要是政府舉辦推行,而且是土家人接受中原儒家文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科技方面主要是傳統農業科技知識的積累和創造,如氣象觀察預測、農業生產經驗及民間曆法等。第二,經過千百年的醫療實踐,從“口傳醫藥經驗”逐漸形成了具有基本理論知識的“文傳醫藥知識”,即“土家族醫藥學”。第三,土家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體育運動和遊戲,主要有踢毽子、打陀螺、踩高蹺、盪鞦韆、搶花炮、蹺旱船、摔跤和武術等,具有傳統性、集會性、節慶性、遊藝性、風俗性、表演性等特點。第四,土家族文學藝術多姿多彩,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土家族文學主要有書面文學(漢文書寫記載)和民間口頭文學(民間口頭流傳)兩大類,而以民間口頭文學最具本民族特色。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謠、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漁獵農耕、民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對研究土家族的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風俗民情及語言流變等都有重要的價值。土家族民間藝術不勝枚舉,擺手歌,凝重粗獷;哭嫁歌,聲聲詠嘆;咚咚喹,旋律清脆;打溜子,起落有韻;毛古斯,似舞似劇;擺手舞,婉轉纏綿;撒葉兒嗬,生死絕唱;土家錦,五色斑斕;吊腳樓,雕樑畫棟;竹藤編,琳琅滿目……不啻是一座民族民間藝術的寶庫。像擺手舞、毛古斯、薅草鑼鼓、土家織錦、梯瑪神歌等一大批民間文化藝術先後被列入國家及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土家族社會文化既有與內地漢族及西南其他少數民族基本相似的內容和特徵,同時又具有本民族獨特的民族內容和特色,它包括傳統社會組織、婚姻家庭及親屬稱謂、誕生習俗、喪葬禮儀等。土家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基礎是家庭和宗族,地緣與政治則表現為從羈縻州縣、土司制度到改土歸流後的與內地相一致的歷史替進;以改土歸流為界,土家族婚姻經歷了前後兩個階段。前者有兄妹婚、同姓為婚、自由婚配、以歌為媒、梯瑪為證等;後者基本上是“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另外,“還骨種”與“坐床”也是常見的習俗。從求婚、認親到成婚等一系列環節中,具有一些獨特的土家族習俗,其中的“哭嫁”最具特色。一夫一妻制是土家族家庭形態的主要形式,親屬稱謂也有漢語稱謂和土家語稱謂兩種。在古代土家語稱謂中,父系和母系這兩個不同系統的稱謂是沒有區別的。土家族求子、誕生禮有一套特別的儀式。在喜慶節日方面,土家族最大的節日是“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也和漢族一起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其中像“土家年”“四月八”等節日具有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第四,土家族社會思想、制度與宗教禁忌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學、倫理道德、傳統政法制度、宗教信仰、巫術法事、禁忌等領域。由於沒有本民族文字文獻記載,土家族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民間神話傳說故事、宗教儀式唱詞中,如《擺手歌》《梯瑪神歌》《喪鼓歌》等。愛國主義是土家族倫理道德觀念的優良傳統,土家人忠勇效命、抗敵禦侮的事跡不絕史書。誠實守信、團結和睦、熱愛家鄉、自強不息,是土家人日常社會行為與人際關係中的基本準則。傳統政法制度方面,土家族社會形成了許多調整民族內部各種社會行為規範的習慣法,如各種鄉規民約、宗族家法及表現在圖騰崇拜、節日慶典、日常生活中的禁忌;羈縻制度、土司制度及土兵制、衛所制,是土家族社會傳統政治軍事制度。土家族宗教信仰從原始宗教信仰逐步演變為多神崇拜,其中包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巫術在土家族傳統社會中廣泛存在,除老土司“梯瑪”外還有道士、仙娘、算命先生、陰陽先生、巫醫等。與各種巫術相聯繫的是,土家族地區禁忌繁多,包括忌言、忌行、忌事等,涉及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五,土家族對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貢獻,是土家族歷史文化的核心內容。自古以來,土家族繁衍生息於武陵山區,是中國南方山區文明的締造者之一。他們勤勞勇敢,維護國家統一,在反抗外來侵略和近現代革命鬥爭中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同時,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他們既是土家族的歷史精英也是土家族的文化精英,他們的歷史活動與英雄事跡本身就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六,傳承與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文化本身社會性與時代性的必然反映。土家族文化傳承在文化性格與精神氣質上是發揚優良傳統,剔除封建糟粕;教育發展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和路徑,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基礎和條件;文學藝術創新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發展文化產業則是土家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現實課題。面向未來的土家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化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土家族歷史悠久,文化內容豐富,獨具民族特色。從文化類型看,它屬於中國南方山地農業文化,無論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乃至制度、意識形態、風俗習慣等,都受到當地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從文化的民族屬性看,土家族文化民族個性鮮明、多姿多彩,是土家人歷史與社會的文化寫照。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寶貴財富。總之,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並進的當下世界,我們全面了解和研究土家族文化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同時對於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