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海關
山海關
——明太祖朱元璋
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
長城遠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還。
貢人梯航通異域,天開圖畫落塵寰。
老臣巡歷瞻形勝,追想高皇創業艱。
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蹟。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而山海關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是中國名勝古蹟薈萃、風光椅鏇、氣候宜人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遊避暑勝地。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在市之北部。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東接遼寧,西近京津。自然區域面積180平方公里,人口12.5萬。境內有石河、潮河、沙河等主要河流。氣候屬東部季風暖濕帶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736毫米,最大積雪深度13毫米,最大凍結深度85厘米,空氣平均相對濕度62%。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
山海關歷史悠久,是古代軍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裡勞動生息了。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倚山連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區,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邵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台險峻、風景如畫,這裡"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岩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一燕塞湖,美不勝收。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早已全部對中外遊客開放,年接待中外遊客300多萬人次,是中國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嘉峪關
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關市西南隅祁連山脈嘉峪山麓,因山兩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築萬里長城時置。當時明徵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築城設關,以後經歷一百多年時間擴建,才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明弘治年間,為防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後者比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O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O余平方米,比原來的大十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瓮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O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瓮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上築圍牆,連線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瓮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已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通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邊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明正德元年(15O6),吐魯番首領滿速兒,誘引哈密忠順王放棄明朝投往吐魯番,接著滿速兒就派兵占據了哈密。後來滿速兒歸還哈密,甘肅巡撫李昆卻怕他有變,把滿速兒的使臣作為人質留在甘州(今甘肅張掖)。滿速兒大怒,又派兵取了哈密並進占沙州(今甘肅敦煌),自率萬騎進攻嘉峪關。李昆派游擊芮寧與參將蔣存禮前去抵禦。芮寧率七百人首先在沙子壩與滿速兒相遇,被圍困。蔣存禮軍受到阻擊不能前去支援,芮寧全軍覆沒。吐魯番軍便攻下嘉峪關,進至肅州(今甘肅酒泉)城下。兵備副使陳九疇乘夜間率兵出城,襲擊滿速兒的營地。滿速兒戰敗,逃往瓜州,又被副總兵鄭廉截擊,最後逃回吐魯番。
正德十一年(1516),吐魯番兵又侵入嘉峪關,圍攻肅州,犯甘州,大掠而去。嘉靖三年(1524)再侵入嘉峪關,圍肅州,不久被擊敗,請降,且以哈密來歸。明朝廷卻“以哈密既殘破,且去邊遠,疲中國以存外夷非計也”,放棄了哈密。
後來,吐魯番兵又屢次來攻嘉峪關,都被明軍擊敗。滿速兒乃歸還哈密,與明通好如故。
嘉峪關矗立於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荒漠地區最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菸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恆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天下第一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築工程上的絕招。現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瓮城門展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築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今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周圍還有古代文化遺址多處,著名的有黑山石刻畫像和魏晉壁畫墓。黑山石刻畫像在關西北的一處峽谷里,畫像石刻散布懸崖陡壁上共三十餘處,綿延一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糙,人物粗獷有力,風格獨特。圖畫內容大體分操練、騎射、狩獵、舞蹈以及飛禽走獸魚蟲等。可能是羌族、大月氏與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遺存,對研究甘肅地區古代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魏晉壁畫墓在關東北20公里外的嘉峪關市新城戈壁灘上。那裡是古墓群。圖畫取材都為現實生活,有農桑、畜牧、狩獵、林園、宴會、伎樂、博奕、牛馬、衣帛器皿等。耕地使用二牛抬桿,耙和糖,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生產資料。畫以赭石和紅色為主,色彩熱烈明快,對研究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社會和文化、思想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壁畫構圖嚴謹,層次分明,技法嫻熟,敷彩鮮麗,對於研究甘肅石窟壁畫藝術的淵源提供了借鑑資料。
現在甘新公路和歐亞新大陸橋——從我國東海岸至大西洋東岸的鐵路線都經過嘉峪關,這裡不但仍是我國內地至新疆的交通要口,而且是我國走向世界的西方門戶。
●玉門關
說起玉門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玉門關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嚮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昔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胡楊挺拔,泉水碧綠,一派繁榮。南北朝之後,玉門關日漸衰敗,關口湮沒,終至淪為荒漠寂野。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蹟,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 西、北兩面各開一門,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上寬3.7米,下寬4 米,南北牆下寬4.9 米。城頂四周有寬1.3 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 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車,要請當地熟悉路線的嚮導帶路,以防迷路。
●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省憑祥市西南邊境兩山對峙險坳處,扼中越交通之咽喉。距市區18公里,距越南涼山16公里,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與平而關,水口關合稱“桂邊三關”。聞名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和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就在這裡打響,歷代為軍事要地,均設重兵把守。
友誼關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廣西通志館油印的蒙起鵬編纂的《廣西通志稿》記載,漢朝時,鬱林郡轄之雍雞縣(今憑祥市和龍州縣城及上金一帶)設有雍雞關。後經滄桑演變,關名不斷更改,先後改名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簡稱南關),到了明朝,據(明史紀事本未)二十二載:“成祖永樂”......五年......五月(公元1407年)改雞陵關為鎮夷關。”明嘉十八年(1539年)記:“安南國頭目莫方瀛遺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詣鎮南關請降。”可見明宣宗宣德三年至嘉靖十八年間(1428年——1539年)又由鎮夷關改為鎮南關。鎮南關一直延用到新中國成立後。
1953年10月更名睦南關。1965年1月,國務院批准睦南關改名為友誼關,3月球日,在關口舉行睦南關改名儀式。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鍾楓主持了友誼關命名儀式。
據史料記載,明朝時,關上設有昭德台,關後建有關帝廟,關兩旁築城牆分聯兩山之麓。到了清朝,建關樓一層,兩重門,貫以通道,外門額書“南疆重鎮”,內門額書“鎮南關”。中法戰爭期間,關樓曾經被毀。蘇元春督邊時,又重建二層關樓,關後曾建昭忠祠。1896年,南關對訊建立,則拆去關帝廟和昭忠祠,改建一座法式樓房用以辦公,人們慣稱“法國樓”。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入侵,關樓再次被毀,僅剩底層拱門。
解放後,曾在城門上建一層樓閣,琉璃瓦頂,木柱檐廊,廂房四周開有欞窗。1957年廣西省政府撥款重修後,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友誼關。關樓四層,高22米,占地面積180平方米,底層全部用長方形料石砌就,城門為圓拱頂,高10米,前窄後寬,底面前寬7.25米,後寬8米,長22米為通道。關樓除了以它厚實的城牆以及城牆上稜角分明的齒形牆堞,透出雄渾無比的陽剛之美外,整個樓體極富民族特色。石欄桿雕刻精細,圓拱形門窗構圖精美,鑲嵌彩色玻璃,玲瓏典雅,門框門板雕花刻意,古香古色。二樓為展覽廳,陳列自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以來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圖片及文物。三樓為中越外事會晤室。四樓正面上方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樓頂高高的旗桿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城門上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扁額“友誼關”為陳毅先生筆跡。字型渾厚,蒼勁有力。關樓兩旁,城牆百餘丈,直伸山麓,氣勢磅礴。
關後的“法國樓”雖已歷經百餘年,但其淡黃色的牆,淡紅色的機制瓦及法國式建築風格依然如故,成為人們研究歷史及建築學的又一景觀。
關樓前廣場寬闊,兩旁木棉挺拔,松柏常青,左側有棵千年古榕,傘形樹冠,綠葉婆娑,仿佛對遊人訴說友誼關那古老而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