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中國古毯有2種:1是古董地毯(上百年的老舊地毯)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2是仿古地毯,仿古地毯也是在古董地毯基礎上研製編織生產出來的新地毯(新地毯的材質有純毛和純絲製成)。在外國人眼裡中國地毯是要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民族味道濃郁的老地毯或是新地毯。中國古毯花紋婉轉優美,編織工藝獨特精細,地毯中展現的地域文化鮮明豐富。早期的中國古毯以當然無存,現存於世的多為明清地毯。中國古毯大致可分為五大類:新疆古毯,西藏古毯,包頭古毯,寧夏古毯,北京古毯。中國古毯(傳統圖案) 圖片由:北京徐氏地毯網提供,僅供參考。
中國古毯之新疆地毯:
和田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側,早在2200年以前,和田栽絨地毯就已誕生。之後和田地毯的織造技術傳遍了塔里木盆地邊緣綠洲,時至今日這些地區生產的地毯均稱和田毯,又稱新疆毯。
新疆地毯,主要圖案有:石榴花、月亮花、浪花飛濺圖等。在和田地毯中也有來自中原的博古紋和花草紋的圖案。這些圖案象徵著幸福、祥和而深受新疆人的喜愛。在新疆地區,民間使用地毯非常普遍,新疆人自古席地而坐,時至今日,那些遊牧民仍舊延續著這種習俗,即使在定居者的房子裡,也將地毯鋪在炕上盤腿而坐。另外他們喜歡把毯子掛在牆上,一是為了禦寒、防潮,二是起到裝飾房間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家必備的還有拜墊,而遊牧民都少不了馬鞍毯。
中國古毯之西藏地毯:
藏毯的成熟期是在公元15世紀,在這之前藏毯經歷了由溜到尺不戒到汪丹仲絲再到江孜地毯這樣一個過程,約有3000年發展過程。藏毯主要分為寺院用毯和民用地毯2類。寺院用毯包括:禪毯、柱毯、掛毯、門帘毯等,這些藏毯既有實用性,又有傳答佛教信息的公能,所以寺院用毯的圖案和配色都極為講究,圖案有龍紋、佛人、八吉祥、萬字紋等。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佛教內容。民用毯的實用性更為突出,居室內的卡墊、地毯,遊牧民常用的鞍毯、坐墊等等都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這些藏毯的圖案多用色彩鮮艷的花卉圖紋,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符號和中原絲綢的紋樣。貴族多使用虎皮紋、獅子紋、龍鳳紋,而貧民百姓多用花草紋等圖案。
西藏自古不產棉花,早期西藏地毯為毛經、毛緯。1904年英國和印度的棉紗和棉織物逐漸進入西藏,由於進口棉紗昂貴,只有宮廷和貴族寺院使用的藏毯才能用棉紗做經緯線,以至於後期的藏毯出現了,毛經、毛緯;棉經、毛緯和棉經棉緯共存的現象。
中國古毯之包頭地毯: 、
在13世紀以前,在內蒙古地區就已經生產和使用地毯了。明清時期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厄魯特旗地區生產的地毯叫寧夏毯,內蒙古中部地區生產的地毯統稱“包頭毯”。包頭毯除少量的寺院用毯外,大部分集中於民間,品種可分為;地毯,掛毯,榻毯,坐墊,馬叉(馬鞍用毯),牛叉(牛鞍用毯)等。包頭毯的圖案內容及其豐富,有博古紋,鶴鹿同春,文房四寶,暗八仙,四君子,福祿壽等吉祥圖案;還有麒麟送子,漁樵耕讀,八仙祝壽,踏雪尋梅等典故圖文。中國傳統文化以圖文形式在包頭地毯上得到了充分展現,並且在民間廣泛傳播。
中國古毯之寧夏地毯:
寧夏地毯的迅速發展是在明末清初,這時期正是阿拉善定遠營的建立和佛教寺院在阿拉善大規模建設的繁榮期。寺院用毯包括:幡毯、掛毯、禪毯、門帘毯和柱毯等。幡毯是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禮佛儀式用毯,其圖案常用龍紋、虎頭紋、佛八寶紋樣,既有吉祥之意又有威嚴感。掛毯的紋樣以佛像、喇嘛人物為主,其作用是讚頌佛主和活佛的功德,向眾佛傳達佛法的信息。禪毯是寺院內使用量最大的地毯,條形的禪毯和大小不等的禪墊都是僧人們誦經、拜佛時的必用品,所以禪毯的圖案以佛教紋樣為主,如萬字紋、八寶紋、佛珠紋等,都是與佛教密切相關的紋樣。包裹在經堂柱子上的柱毯的圖紋以升龍為主題,下有象徵人間的海水江涯,上有象徵佛界的連珠紋,隨著龍的盤鏇上升,溝通了人間與佛界的信息。柱毯在寺院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尊稱為“龍抱住”毯。
中國古毯之北京地毯:
北京地毯的顏色和圖案是在包頭地毯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做工基本跟包頭地毯一樣,毯背面是方塊扣,圖案清晰可見。圖案簡單明了,常以滿地梔子花,四抱角草龍中間單奎,大面積空地色上擺上一朵插花等。正適合老北京人的口味,簡單大方。
至今存在於世的古董地毯越來越少,在北京的徐氏古董地毯博物館和中國故宮博物院也僅存150年以上的古董地毯才幾百條。
中國古毯之仿古地毯:
仿古地毯的材質有純毛和純絲(純絲還有與纏上金箔的絲線合織的做法,被叫做盤金地毯)製成。毛原料最好的是寧夏毛不僅毛油性好,而且有彈性,著色好。純絲的是絹絲製作出來的最好,製作出來的絲毯毯面顏色柔和手感細膩。圖案一般都採用比較有地方特色的博古紋,神話故事和吉祥動物等。做工也是根據各地區域的不同而按地方專有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