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國兒童文化(第3輯)》從2004年到現在,《中國兒童文化》正好走過了三個年頭。“三”是一個不錯的數字,它意味著“多”。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園地,呈現給讀者更多兒童文化研究的成果、更多兒童文化研究的訊息,同時,也是更為豐富生動的兒童文化研究面貌。第三輯,我們期待“多”,同時也致力於做得更好。2006年9月,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第30屆世界大會在中國澳門召開,這是該機構首次在中國舉行世界大會。承蒙組委會的支持和推薦,本輯《中國兒童文化》收錄了大會的九篇主題發言論文。中國學者班馬、朱自強、孫建江、方衛平分別就電子時代的新傳播工具與兒童文學作家藝術創意的親近關係、兒童的自由教育問題、“哈利?波特”現象帶來的文化啟示、圖畫書在中國大陸的興起等話題作了探討和闡述;日本學者島多代以東西方文化交流為背景,對日本圖畫書的發展歷史作了簡要的描述;韓國學者康禹鉉則以韓國兩次舉辦國際圖書節的過程和經驗,為我們展示了韓國兒童閱讀推廣的一部分重要面貌;紐西蘭女學者麗貝。麗莫瑞克、法國學者伊莎貝爾?謝弗列、南非學者布萊恩。瓦法瓦洛瓦分別就社會低層兒童的文學閱讀設計、兒童文學的聽、看、讀特徵以及非洲兒童書籍的出版與發行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本輯“兒童文化”欄目發表的文章頗值得關注。王尚文提出了“文學教育的實質是情感教育”的觀點,從今天文學教育的背景來看,這一觀點是令人深思的。王黎君的文章則提供了關於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兒童形象及其思想意義、審美價值的分析和思考。“兒童文學”欄目中,王泉根從人類文學系統的分類結構出發,論證了兒童文學存在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合法性;張嘉驊嘗試在互文性的背景上探討兒童文學及其童年概念;陳恩黎則以細緻的文本分析為基底,展開關於兒童文學文本策略的論述和思考。“作家與作品”欄目主要收錄了以四位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一組研究文章。“經典重溫”和“海外視域”欄目則以或新鮮或獨到的研究視角,對安徒生、宮澤賢治的童話創作以及俄羅斯的大自然文學等作了研究性或介紹性的闡釋。總體上看,本輯所收錄的論文,其研究範疇涉及兒童教育、兒童美學、兒童文學、兒童閱讀、兒童傳媒等各個領域,而在研究方式上,既有純理論的建構和闡說,也有具體的文本分析和解讀;既有巨觀論題的研究,也不乏兒童文化領域的個案考察。
“批評與爭鳴”是本輯新設的一個欄目,旨在對當下兒童文化領域的創作與理論現實作即時性的把脈。本輯發表的劉緒源和黃瑋的兩篇文章分別從理論和創作的角度,對當前兒童文學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獨特的觀察與批評。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欄目,引起讀者對當下兒童文化領域各種重要“癥結”的關注,並以此彰顯批評的活力、鋒芒和銳氣。
此外,本輯開始新設“資訊平台”欄目,以簡訊的方式提供國內外重要兒童文化事件的相關訊息。
自第一輯出版以來,《中國兒童文化》一直受到海內外同行和有關人士的關注與重視。第三輯,我們繼續堅持立足前沿、關懷現實、視野開闊、力求創新的理念,希望通過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與對話,進一步開拓兒童文化研究的空間,豐富兒童文化研究的內涵,提升兒童文化研究的層次,推動兒童文化的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同時,也證明我們努力的價值。
我們希望每一輯的出版,都不負“中國兒童文化”應有的思想氣度和學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