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園林

中國傳統園林

中國傳統園林經歷了較長時期的發展,通過各個朝代的洗禮以及傳統思想文化對其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熟。中國傳統園林集色、香、韻於一身,自古以來便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閒納涼的好去處,對中國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歷程

位於上海的中國傳統園林 位於上海的中國傳統園林

我國的古典園林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造園活動見於文獻記載[2]。古典園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造園藝術到宋代就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清代中葉以後,更是中國園林史上集大成的終結階段,現存的古典園林基本上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縱觀園林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的園林,其目的都是為人服務的,而其形式與風格正是取決於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經濟技術水平。

布景特點

我國歷代園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觀的營造,選擇植物題材更有許多傳統的手法和獨到之處。中國園林植物造景深受歷代山水詩、山水畫、哲學思想乃至生活習俗的影響。在植物選擇上十分重視“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韻,不僅僅為了綠化。而且還力求能入畫,要具有畫意,意境上求“深遠”“含蓄”“內秀”。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喜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般精巧玲瓏的景點布置,偏愛“曲徑通幽”的環境。

傳統文化的影響

園林 園林

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善於寓意造景,選用植物常與比擬、寓意聯繫在一起。如竹,因有“未曾出土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品格,被喻為有氣節的君子,還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態和季節變化,表達人們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示寧靜的氣氛。有的植物,只從其名稱上便可直接領會其含義,如吉祥草、如意蘭。(1)運用植物的特徵、姿態、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作為某種情感的憑拖或表達某一意境。各種植物由於生長環境和抗禦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不同,在人們的觀念中留下了它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如松剛強、高潔,梅堅挺、孤高,竹剛直、清高,菊傲雪凌霜,蘭超塵絕俗,荷清白無染。杭州的西泠印社,以松、竹、梅為主題,比擬文人雅士清高、孤潔的性格。

(2)人們對花草樹木的鑑賞,從形式美升華到意境美。在相互的交往中。常用花木來表達感情。這種美感多由文化傳統逐漸形成。自古以來,詠草頌花的詩詞歌賦,以植物為題材的各類作品數不勝數。不同的植物,被賦予不同的情感含義。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民族,由於生活習俗不同,對植物造景中植物的運用也各有看法。(1)在我國的民間風俗習慣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諧音或藝術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蘭、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貴”;用松鶴相配表示“延年益壽”。(2)在日常生活中,將植物人化,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別名,以表達某種意義,如地位、品行、氣質......。(3)人們從生活情趣出發,根據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南方庭園喜在牆前植芭蕉、棕竹及觀賞竹類,以求“粉牆作紙,植物作畫”的效果,江南園林更有“無竹不美”之說。(4)結合民間習俗、傳統節日,作一些植物景觀的特殊游賞。(5)不同地區、民族,由於審美意思不同,因而對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寓意不同。因此不同地區和民族有自己喜愛的植物。(6)傳統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中饋贈花木、寄託感情方面也有一些影響。

與傳統文化的關聯

儒家思想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採納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並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在儒家創立和發展的過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學說: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並溶入了重民、三綱五常、道統等思想,以及提倡以義制利的價值觀。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又帶來一定的抑制和制約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輕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歷代崇尚自然的文學家的批評。於是,儒學在吸取、借鑑道教的基礎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調和,從而使儒學得到進--步的發展。儒學學者吸取了道教以道為宇宙本體,“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周易》中強調天、地、人三才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儘管人與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為重要,但儒學並不把自然看作異己力量,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萬物與吾一體“之說。於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於自然,“崇尚白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同一休,陶然與自然的閒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定的影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義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種象徵。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竹子作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徵。人們把竹子隱喻為一種虛心、有節、挺拔凌雲、不畏霜寒、隨遇而安的品格精神。歷史上不少詩人、文學家都寫國許多關於竹的詩文。 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竹曰:“竹解心虛即我師“唐代文人劉岩夫寫的《植竹記》中將竹與君子的人格相比擬,道:“勁本堅節,不受雪霜,剛也;綠葉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聳,必相依以擢秀,義也;雖春陽氣旺,終不與眾木斗榮,謙也;四時-貫,榮衰不殊.恆也。“從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種形式屬性本身往往在審美意識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們更注重從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中體現物與我、彼與己、內與外、人與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們還將松、悔、蘭、菊、荷以及各種形貌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徵。

道家思想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並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在哲學上,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聖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莊看來,大自然之所以美,並不在於它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全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於對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的探求。由此可見,道家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藝術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精神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樸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於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據《關中記》載,上林苑設牽牛織女象徵天河,置噴水石鯨、築蓬萊三島以象徵東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宮苑建章宮,建章宮北為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神山而著稱。據《史記·孝武小記》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小神山,龜魚之屬?quot;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術的發展。這中在宮苑裡鑿池築島,用造闊的方式來摹擬東神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沼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樣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遺址的面積至今仍是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面積總和的三、四倍。同時,主附水體之間已有明確的仰承呼應關係。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後太液,覽滄海之湯湯。“數量眾多,相互映襯的水面形態,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於龐大宮苑建築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術空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體與水體之間的關係由過去長期的一水環一山,一池環一台變成了一龐大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3)以水體為紐帶的山、水、建築組合關係的建立在已往單純的山或高台建築為核心,以道路建築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藝術手段,促進山、水、建築及植物景觀間更複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係的出現和發展,為傳統園林最終採取一種流暢柔美、富於自然韻致的組合方式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一池三山“的模式後來為歷代皇家宮苑所沿用,並影響到宮苑以外的園林,如揚州曾有“小方壺園“,蘇州留園有“小蓬萊“,杭州三潭印月景區有“小瀛洲“等。

禪宗思想

禪宗是由於佛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叫中國佛教宗派。它不僅吸收了以往佛教諸派思想以及玄學思想之所長,而且還融合了中國文化中有關人生問題的思想精髓,從而與華夏民族注重現實生活的文化傳統構成水乳文融的整體,成為與儒、道並稱為傳統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們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種超脫與自由。在禪學看來,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與自然並不僅是彼此參與的關係,更確切地說是兩者渾然如一的整體。為了在人的生命歷程中展現出這種自然宇宙與人的整體境界,禪學認為,內心的體驗便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關鍵,這是因為宇宙萬物的-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傳世之偈中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物,何處惹塵埃。“它不僅體現了“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的禪宗旨趣,還闡析了禪學對於宇宙本體的追求,實際上是一種在剎那之中使自已獲得解脫的覺悟或感受。禪宗思想可謂有以下幾個特點:(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觀,即所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2)設定了頓悟見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過漸修或頓悟發見本心;(3)“以心傳心“、“自解自悟“、“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入中國園林林的創作中,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升華到“意境“從禪宗的觀點看,世間萬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若般。“這就為園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築廠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因此,與皇家園林不同,充滿禪趣的文人園林多顯露出以小為尚的傾向。這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游性則相對降低;另一方面表現在立意於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套用是十分廣泛的。在繪畫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勢“;在詩詞方面,“五絕隻字,最為難之,必言短而意長而聲不足,方為佳矣。“園林之佳者如詩之絕句,詞之小令,皆以少勝多,以咫尺面積創無限空間:小何以大?小是客觀的,指園林的面積,大是主觀的,指人的感受。大通過小而體現出來。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想像餘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中所說的那樣“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除了以小見大的創作方法以外,園林中的“淡“也是源於禪宗思想。園林的“淡“可以通過兩方面來體現。一是景觀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視覺效果,其中簡、疏、古、拙等都可構成達到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過“平淡無奇“的暗示,觸發你的直覺感受,從而在思維的超越中達到某種審美體驗。事實上,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以及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常常與社會的劇烈變革、政治動盪以及思想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老莊對自然美的整體認識,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據,戰亂連年的時代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兩漢國力強盛,這時儒學上升為正統獨尊的地位,人們的心理特徵是普遍的人世和進取精神。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對個體自我意識的要求和發展處在次要的地位,對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會的主流。因此,時代本身不具備對自然美作深層次發掘和開拓的土壤和條件。對自然美認識是在東漢衰落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得以深化。無獨有偶,私家園林、山水詩畫都出現及勃興於這個時代:魏晉南北朝,以儒道結合玄學進一步發展,在藝術上提出“言不盡意“、“悟對神通“的理論主張,使山水詩畫的創作達到了一個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出對自然美的一種怡然、閒適的深遠情思。中唐以後,士大夫藝木思維層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於盛唐自安史之亂以後轉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這時糅合了老莊和玄學的禪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它所提倡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心悟、頓悟的領悟方式對藝術創作有了深遠的影響。於是,人們在追求自然美的過程中,總喜歡把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繫在一起,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之中,物我交融為一,從而早創作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準確抓住自然美的精華,並加以再現。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國著名傳統園林

皇家園林

頤和園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圓之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距北京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於一七零三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八十九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私家園林

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於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約三十八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

留園

留園是中國著名古典園林,位於江南古城蘇州,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

揚州園林

個園

清代揚州的鹽商開始營造園林,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優秀的古典園林,其中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個園”了。個園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於嘉慶23年(公元1818年)。個園是以竹石取勝,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裡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裡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為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個”字,在白牆上的影子也是“個”字。

中國傳統園林 中國傳統園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