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寺造像技藝

造像實物考析3.5.1 立像比例3.5.2 坐像比例3.5.4

內容介紹

陳捷的這本《中國佛寺造像技藝》以世界文化遺產地、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作為主要考察對象。通過文獻、實物以及匠作技藝與習俗三位一體的統籌研究,初步完成了對傳統佛寺造像體系的分析整理工作,包括類型與肢體特徵、比例特徵、造型工藝特徵、彩繪工藝特徵等。同時,以造像施工全過程為線索,分階段對不同類型的習俗儀式進行了逐一的考察與分析。最終得出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傳統造像比例關係、造型與彩繪工藝做法,以及各類造像的參考樣圖。
《中國佛寺造像技藝》適合建築學專業師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築施工人員等閱讀參考。

作品目錄

叢書總序
序一
序二
第1章 緒論
1.1 傳統佛寺造像研究芻議
1.2 研究方法與目標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目標
1.3 研究對象與區域的選擇
1.4 五台山佛教聖地與佛寺造像技藝
1.5 五台山佛寺造像發展與成就
1.6 五台山重點佛寺造像創作年代考察
1.6.1 年代甄別的方法與難點
1.6.2 造像創作年代探討
第2章 傳統佛寺造像樣式考辨
2.1 佛寺造像的類型特性
2.1.1 佛陀
2.1.2 菩提薩棰
2.1.3 阿羅漢
2.1.4 護法
2.2 三十二相考辨
2.3 八十種好考辨
2.4 肢體特徵的程式化
2.4.1 可行性分析
2.4.2 特徵匯總
2.5 從經藏到實物
2.5.1 頭頸部特徵
2.5.2 五官與毛髮特徵
2.5.3 四肢特徵
2.5.4 身軀特徵
2.5.5 專有特徵
第3章 傳統佛寺造像比例考辨
3.1 造像文獻綜述
3.2 計量單位與考察重點
3.2.1 造像計量單位
3.2.2 考察重點
3.3 《造像量度經》考析
3.3.1 縱向比例辨析
3.3.2 橫向比例關係
3.3.3 面部比例關係
3.3.4 《造像量度經》附圖的實用性特徵
3.4 清代匠作則例考析
3.4.1 概括性比例
3.4.2 細部比例
3.5 造像實物考析
3.5.1 立像比例
3.5.2 盤膝像比例
3.5.3 坐像比例
3.5.4 面部比例
3.6 造像比例關係總結
3.6.1 整體比例關係
3.6.2 細部比例總表
3.6.3 面部比例總表
3.6.4 造像比例參考計算法
3.7 特殊比例關係:造像表面積核算法
3.7.1 基本計算方法
3.7.2 計算方法的形成與造像比例關係
第4章 傳統佛寺造像造型工藝
4.1 造像特色
4.2 初步造型技術
4.2.1 設計方法
4.2.2 常用工具
4.2.3 泥土種類與製備
4.2.4 骨架製作
4.2.5 塑造程式
4.3 如法像的概念:面部塑造技法
4.3.1 基本比例關係
4.3.2 面部特徵評述
4.3.3 面部特徵總結
4.3.4 傳統相面術的影響
4.4 肢體塑造技法
4.4.1 風土造像手印體系
4.4.2 形體比例與姿態
4.4.3 視線修正
4.5 衣飾塑造技法
4.5.1 衣物塑造技法
4.5.2 冠飾與甲冑
4.5.3 背光配景塑造技術
第5章 傳統佛寺造像彩繪工藝
5.1 造像彩繪工藝的類型與構成
5.1.1 彩繪工藝類型
5.1.2 彩繪工藝構成
5.2 地仗類型與做法
5.2.1 地仗類型
5.2.2 地仗做法
5.3 彩繪原料與工具
5.3.1 膠礬水配製方法
5.3.2 瀝粉材料
5.3.3 金箔的種類
5.3.4 貼金黏合劑
5.3.5 顏料的種類
5.3.6 彩繪貼金工具
5.4 瀝粉與貼金工藝
5.4.1 起譜做法
5.4.2 瀝粉包黃膠
5.4.3 金色搭配與位置選擇
5.4.4 貼金做法
5.4.5 貼金亮度保持技巧
5.4.6 撥金與泥金工藝
5.5 刷色工藝
5.5.1 配色原則
5.5.2 用色體系分類
5.5.3 顏料的調製
5.5.4 刷色
5.6 面部處理技法
第6章 傳統佛寺造像習俗與儀式
6.1 灑淨儀式
6.2 材料與人員選備
6.3 種福田
6.4 裝藏
6.5 開光
附錄A 代縣畫塑作匠師譜系
附錄B 晉北與晉中重點訪談匠師及簽名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