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住宅
正文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為民居,現存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所建。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它是為滿足居住的需要,相對於宮殿、寺廟等建築類型而言,精神性的功能不太突出,但居住建築在總體布局、建築體形、空間構圖及其他方面,仍有一定的藝術處理,由於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的不同,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在建築藝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國漢族地區的傳統住宅按其布局方式,大致可劃分為規整的和自由的兩類,前者主要見於中上階層,後者主要見於中下階層,隨各地區情況的不同,它們又有不同的地方形式。
規整式住宅 這類住宅中,採取中軸對稱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布局的,是中國住宅的主流。院落在中國出現得很早,商周時代已有典型的實例,由漢代形象資料可知當時住宅中已普遍採用,歷代延綿不衰,從敦煌壁畫和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繪畫作品中可看到許多唐宋的例證,明清更得到成熟的發展。北方的規整式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最典型。分前後兩院,前院橫長,院門由於風水信仰,多設在東南角,院內布置次要用房;後院方闊,通過垂花門式的中門進入,居中的正房體制最崇,稱為堂,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堂屋左右接建耳房,耳房和左右廂房都作居室用。各幢房屋朝向院內,有前廊,用抄手遊廊把它們和中門連線起來。有時在後院以後還有一長排後照房作居室或雜用。大型住宅常沿中軸線串連多座院落,中軸左右也可各並連一串院落。北京四合院寧靜親切,庭院比例方闊,尺度合宜,院中蒔花置石,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迴廊把庭院分成了大小几個空間,互相滲透,增加了層次、虛實和光影的變化。室內常用半開敞的木裝修來分隔空間。
南方炎熱多雨,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住宅比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以面積甚小的橫長方形天井為中心,北面一列3間樓房,樓下正中1間前檐敞開,為堂屋,堂的上層叫祖堂,其他房間為居室。東、南、西三面是較低的樓,或房或廊,也有前廊後房的。大門開在前牆正中或偏左。北房是兩坡硬山頂,其他三面都是斜向天井的單坡頂,所有牆頭都高出屋頂以上以利防火,牆頭的輪廓線可以自由處理。山牆作階梯狀跌落1~3次,稱為封火山牆或馬頭山牆,它與其他平段牆頭組成變化豐富的天際線。牆面白灰粉刷,牆頂覆以青瓦,有時牆面為清水灰磚,只在接近牆頂處粉刷白灰,色調明朗雅素。宅門是裝飾集中的地方,有雕磚覆瓦的門檐,有時做出雕磚牌樓的樣式。院內和室內只見木材,門、窗、欄桿和月梁及樑柱的交接點都廣泛採用木雕,表面多素麵或塗素油顯露木紋,頗樸素簡潔。這種住宅外觀方方如印,南方各省分布很廣,雲南稱之為一顆印。較大者在後面或左右可以接建。 南方有的大宅第規模十分巨大,有左中右三路,中路由多進院落組成,對稱嚴謹;左右二路不一定完全對稱,較自由。宅內各小院疊石種花,稱為庭園,有時宅後或宅旁還建有園林。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樓房只在三層以上才對外開窗,防禦性很強。
自由式住宅 這類住宅常建在農村鄉鎮,多數規模較小,但也可生長組合成較大規模者。形式多樣,組合靈活,尤以南方的更為自由,其主要構成手法為:
①不取院落式的周邊布局,而是在屋頂和平面都相連的房屋內,創造出上下左右都可連通的內部空間,外向則開敞暴露,和自然融為一體。②不求規整對稱,由幾座毗連的房屋組成曲折多變的平面,空間和體形也靈活多變,或屋坡前小後大,或屋頂有部分高起為閣樓,或外牆某處上部挑出為懸樓,或樓房與平房毗連。室內地面隨基地標高而錯折,或房屋一面和另一面的層數不同等。③這些變化仍是使用木結構方式,僅只作一些簡單的處理而達到的。④建築材料都是地方產品,以小青瓦或茅草蓋頂,以小青磚、編笆抹灰、木板、亂石或泥土築牆。木不加彩,牆顯原色,形成了色彩、肌理、形象的自然對比,真實地顯露出功能需要,具有一種單純天真的趣味。 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層或二三層,圍成院落,外觀樸素,室內利用石膏板劃為壁龕,牆頭貼石膏花,木地板上鋪地毯,舒適親切;朝向院內常有寬闊的敞廊,廊柱雕花。藏族住宅用塊石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樓房,稱為碉房;室內用木板護牆或做木壁龕,鋪地毯,使用藏式家具。蒙古族通常住在可以移動的蒙古包內。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溪建造木結構乾闌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居住,坡屋頂,以雲南傣族名為竹樓的木結構乾闌式樓房最有特色,使用平板瓦蓋覆很大的歇山屋頂,用竹編席箔為牆,樓房四周以短籬圍成院落,院中種植樹木花草,有濃厚的亞熱帶風光。
參考書目
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建築工程出版社,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