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簡稱“國防科技大學”,由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位列第一個五年計畫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軍隊“2110工程”,為中共中央1959年確定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碩士及博士學位的院校、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院校。國防科技大學的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哈軍工”),陳賡大將任首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軍事工程學院創建時,毛澤東親自為學院頒發《訓詞》。1978年,學校在鄧小平的直接關懷下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999年,江澤民簽署命令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學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鑄魂育人,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用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先進軍事文化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塑造共同價值追求,積澱文化底蘊,形成了“哈軍工”傳統,孕育了“銀河”精神和“天河”文化,凝鍊了“厚德博學、強軍興國”校訓,培育了“忠誠、嚴格、科學、勤奮、文明”校風。

基本信息

校史沿革

草創奠基

哈軍工時期

一號院北門夜景一號院北門夜景

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53年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8月26日,毛澤東為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學院題寫《工學》報名。

1953年,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中央軍委首長為學院題詞。

1954年2月,周恩來召開國務院各部、委及中央軍委各總部、軍兵種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

1958年3月26日,學院舉行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

1959年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

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學院成立原子化學防護系。

1965年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

院系調整

•哈工程時期

1966年,哈軍工被迫轉業改制,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院系也做了調整,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計算機系。

1969年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中央軍委指示:根據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和實行三結合的原則,一批院校要分建。經國防科委和各總部、軍兵種協商後決定:學院主體(院直領導機關、4個系及基層單位)內遷到長沙;航空工程系遷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原子工程系遷往四川省重慶市北碚,組建重慶工業大學;艦船工程系留哈爾濱,改名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改名哈爾濱工程大學;風洞實驗室,改名風洞研究所。

1970年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七機部領導。

•長沙工學院時期

1970年,正式被肢解分遷,其中主體,飛彈工程系(1966年改建為火箭工程系)、電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計算機系以及基礎課部和院機關劃歸第七機械工業部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

1971年12月3日,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公會議批准,長沙工學院的任務,主要為七機部培養技術人員,同時兼顧國防科委直屬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區的需要;學院設3個大隊(系)、8個專業、一個研究所、5個研究室、2個工廠。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哈軍工(哈工程及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有關專業遷回哈爾濱工程大學;原軍工二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

1976年3月,學院5個專業、138名學生到北京、上海研究所、工廠進行畢業實踐。

1977年3月20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專業、體制再次進行調整;院機關設四部一辦,下設4個系(不含核武器系)、22個專業,1個研究所、1個工廠。

1978年5月,巨型機方案論證和協作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巨型機名稱為“785”工程。

開拓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發《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檔案〕,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列入解放軍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

1979年4月21日,國防科委頒發國防科技大學體制編制表;下設3個部、9個系、23個專業、39個教研室、13個研究室。

1997年,進入“211工程”序列。

1999年4月,長沙炮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院和長沙政治學院併入。

2006年,進入“985工程“序列,也是軍隊唯一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行列的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2017年,學校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信息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9月13日 ,國防科技大學官方發文稱,國防科技大學成為軍隊唯一納入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的院校。

國防科技大學校門國防科技大學校門

科學研究

創新單元

一號院北門俯瞰一號院北門俯瞰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建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1個軍隊重點實驗室,建有高性能計算中心、質量與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個科研公共服務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陶瓷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並行與分布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ATR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等

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雷射陀螺國家“863”高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光子/聲子晶體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電子功能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等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空間儀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國防科大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與上海航天電子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等

科研成果

•研究綜述

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著力攻克和掌握攸關國家安全利益和軍隊發展的核心技術,在一些尖端領域創造了中國國防科技史上許多第一,刷新了一項又一項記錄,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1978年以來,獲國家級科技獎特等獎5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48項,軍隊及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245項,取得了以“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關鍵技術、“天拓”系列微納衛星、雷射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為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貢獻,學校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連續六次摘得世界超算桂冠。

科研方針科研方針

•成果統計

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成果 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成果

學術論文、專利和軟體著作 學術論文、專利和軟體著作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以理工類重點學科為核心,以軍事文獻為特色,理、工、軍、文、管、經、哲協調發展的文獻資源體系,有印刷型文獻330多萬冊(件),其中:中外文圖書230多萬冊,縮微平片90萬件,印刷型科技報告及內部資料10萬冊,每年訂購中外文現刊3400多種;建成了包括98個大型綜合資料庫,160餘個專題資料庫或子庫的數字圖書館,實現了SCI、EI、CPCI-S(原ISTP)三大系統及其他各類外文文獻資料庫的國際同步檢索;與中國國內外圖書情治單位建立了廣泛的資源共享與合作關係。

•學術期刊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是自然科學技術類核心期刊,主要刊登航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與系統科學、物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等學科領域的有創新性的論文,有創造性、實用性的技術成果報告,重要學術問題評述等,被中國國內外多家著名檢索資料庫、刊物收錄: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國《國際宇航文摘》(IAA)、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俄羅斯《文摘雜誌》(РЖ)、《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電子科技文摘》、《中國力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系統》。

模糊系統與數學學報模糊系統與數學學報

獲獎情況:2001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雙效期刊、2006年教育部首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09年中國高校學報研究會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2010年教育部第3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 、2012年教育部第4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13年總政治部首屆解放軍出版獎期刊獎。

《模糊系統與數學》

《模糊系統與數學》內容涉及模糊拓撲、模糊代數、模糊分析、模糊測度與積分、模糊邏輯、模糊決策、模糊規劃、模糊控制、模糊神經網路、模糊可靠性、模糊圖像處理等領域,是美國《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核心引用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版)數學類核心期刊、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雜誌已經加入”萬方資料庫——數位化期刊群”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超星域出版平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等全文收錄,並與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簽署了全文轉載協定;2009年獲“中國學術期刊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CAJ-CD)執行優秀期刊獎”,2012年獲“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全軍唯一獲此殊榮的期刊);另外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及大英圖書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韓國國家圖書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等收藏了該刊。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報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報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主要涉及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處理、超級計算、人工智慧、軟體工程、計算機仿真、多媒體與可視化、資料庫、計算機網路與分散式處理、計算機安全與保密、中文信息處理、微機開發與套用及其他相關內容,先後被列入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擴展庫來源期刊(CSCD擴展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分析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入編期刊、萬方資料庫全文入編期刊、英國《科學文摘》(INSPEC)、美國《史蒂芬斯全文資料庫》(EBSCO host)、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網路版)》。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SCIE)的施引文獻數750篇(2013年),在2001年12月榮獲《CAJ-CD規範》執行優秀獎,2002年在全國優秀期刊的評選活動中進入了全軍前十名。

《國防科技》

國防科技學報國防科技學報

《國防科技》是軍事學核心期刊培育建設期刊,2015年榮獲“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辟有科技前沿、裝備動態、安全觀察、戰略論壇、將軍論壇、院士評論、外軍瞭望、歷史鉤沉、學術爭鳴、作戰訓練、科苑感言等欄目;2016年,重點關注控腦技術、4D列印、量子通信技術、無人裝備、軍事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

教育教學

師資隊伍

科技大樓科技大樓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兩院院士、“千人計畫”人選、“萬人計畫”人選、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全軍優秀教師近20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8人(其中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級人才工程人選170餘人,博士生導師537人,碩士生導師1494人,國家級創新團隊11個;此外,2012年學校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榮獲首批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學校自主創新團隊被確立為全國重大典型,“慕課”團隊被確立為全軍重大典型。

中國科學院院士:慈雲桂、周興銘、於起峰、楊學軍、宋君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桂蓉、陳火旺、趙伊君、高伯龍、盧錫城

千人計畫:王飛躍

長江學者:朱鴻、 劉雲輝、 於起峰、 呂榮聰、 王懷民、胡德文、 薛京靈、王戟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溫熙森、李聖怡、黃柯棣、毛鈞傑、郭桂蓉、姚德淼、沙基昌、王永仲、周興銘、陳火旺、陳福接、金士堯、吳泉源、王兵山、劉鳳歧、王志英、張晨曦、盧錫城、王鴻谷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楊學軍、莊釗文、李效東、袁建民、袁乃昌、張晨曦、張育林、鍾輝煌、王志英、郁文賢、王正明、張民選、胡德文、王振國、廖湘科、黎 湘、王懷民

國家級教學名師:鄒逢興、李承祖、吳孟達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楊學軍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盧錫城、莊釗文、陳火旺、周興銘、趙伊君、曹鶴蓀

全國優秀教師:王兵山、盧厚明、鄒 鵬、沙基昌、徐仲坤、朱健民、殷建平、李秋菊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高伯龍、楊學軍、毛鈞傑、鄧小剛、李東旭、盧芳雲、張維明、鍾輝煌、唐國金、周智敏、廖湘科、劉光明、劉澤金

院系專業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下轄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軍事高科技培訓學院,開辦53個本科專業(包括子方向),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理、工、軍、管、文協調發展的覆蓋國防科技主要領域的綜合學科體系。

專業設定
專業 方向劃分 培養類型
材料科學與工程 試驗評估技術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測控技術與儀器 計量技術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大氣科學 氣象海洋預報 非指揮類
大數據工程 電子對抗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數據保障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飛彈工程 裝備仿真技術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導航工程 電子對抗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戰場態勢融合 指揮類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磁頻譜技術與管理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電子信息工程 通用通信技術與指揮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俄語 軍事外交 非指揮類
仿真工程 任務規劃 指揮類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試驗評估技術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指揮勤務保障 指揮類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電子對抗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試驗評估技術 非指揮類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國際關係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軍事外交 非指揮類
海洋技術 海洋調查技術與保障 非指揮類
氣象水文觀測與設備維護 指揮類
核工程與核技術 試驗評估技術 非指揮類
機械工程 無人機技術保障與維修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指揮信息系統運用與保障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軍事海洋學 氣象海洋預報 非指揮類
氣象水文觀測與設備維護 指揮類
空間科學與技術 戰場態勢融合 指揮類
雷達工程 電子對抗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目標工程 目標保障 指揮類
軟體工程 氣象海洋預報 非指揮類
通用通信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數學與套用數學 任務規劃 指揮類
數據保障 非指揮類
通信工程 數據鏈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通用通信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指揮信息系統運用與保障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外交學 軍事外交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網電指揮與工程 電子對抗技術與指揮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網路工程 通用通信技術與指揮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網路空間安全 通用通信技術與指揮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無人系統工程 無人機技術保障與維修 指揮類
無人裝備工程 無人機技術保障與維修 指揮類
物理學 試驗評估技術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物聯網工程 指揮信息系統運用與保障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信息安全 通用通信技術與指揮 指揮類
指揮信息系統運用與保障 非指揮類
信息對抗技術 電子對抗技術與指揮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信息工程 指揮信息系統運用與保障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套用氣象學 氣象水文觀測與設備維護 指揮類
套用統計學 數據保障 指揮類
運籌與任務規劃 任務規劃 指揮類
偵察情報 軍事情報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網電情報分析 指揮類
指揮信息系統工程 指揮信息系統運用與保障 非指揮類和指揮類

學科建設

•綜述

三號院圖書館三號院圖書館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學科點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軍事學、管理學8個學科門類,有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5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3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擁有套用統計、套用心理、工程、公共管理(MPA)4個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涵蓋14個領域,工程博士涵蓋2個領域;擁有5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以及20個一級學科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量位居全國第17位。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數學、物理學、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軍隊指揮學、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哲學、系統科學

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數學、物理學、力學、生物醫學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軍隊政治工作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軍隊指揮學、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軍事裝備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大氣科學、軍事訓練學、公共管理、哲學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數學、物理學、力學、生物醫學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軍隊政治工作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軍隊指揮學、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軍事裝備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大氣科學、系統科學、化學、套用統計、外國語言文學、套用心理、戰術學、海洋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史、土木工程、軍事訓練學、公共管理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原子與分子物理、機械電子工程、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飛行器設計、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哲學、套用經濟學、數學、物理學、系統科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軍宇航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軍隊指揮學、軍隊政治工作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學科排名

在2012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學校8個學科進入全國前5名,11個學科進入全國前10名,全部17個參評學科在軍隊院校同類學科中均排名第一;工程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4個學科基本科學指標進入世界排名前1%。

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
一級學科名稱 第一輪排名 2002-2004 第二輪排名 2006-2008 第三輪排名 2012
軟體工程 --- --- 1/10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31 2/70 2/120
信息與通信工程 4/22 3/41 4/74
系統科學 5/8 4/9 3/7
光學工程 7/19 4/26 4/38
管理科學與工程 7/34 4/52 2/102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3/7 5/13 2/11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一號院博士樓一號院博士樓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本科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均由教學名師負責,95%以上的本科專業基礎課程和主幹課程均由教授、副教授講授,並開辦拔尖創新人才拓展班;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

截至2013年,該校研究生導師指導出18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9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

國家級教學團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計算機硬體技術與控制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系統工程與管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指揮信息系統專業課程教學團隊、物理公共基礎課教學團隊、數學公共課程教學團隊、網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信號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高超聲速推進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子科學與技術實驗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計算機體系結構、軟體工程、計算機硬體基礎、大學物理、工程製圖基礎、編譯原理、計算機網路、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計算機原理、機械設計基礎、作業系統、機率論與數理統計、感測器與測試技術、隨機信號分析與處理、模式識別、信號處理與系統等

•錢班&卓班

“卓越指揮人才創新拓展班”

強化培養學員領導管理能力、信息素質和國際視野,成為理想信念堅定、綜合素質全面、實踐創新能力過硬、能夠快速適應崗位任職需要、具有成為駕馭未來戰爭軍事家發展潛質的卓越軍事指揮員。通過筆試、面試和測試,綜合考核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基礎、身體心理素質、軍事基本技能、智商情商、表達能力和軍人氣質作風等,每年從合訓類新生中遴選40名左右綜合素質優秀的學員進入“卓越指揮人才創新拓展班”學習。

“卓越指揮人才創新拓展班”配備專用教室、指揮作戰模擬訓練室、健身房、文體活動室,通過專家組考察遴選配備高水平授課教員,設立特聘教員崗位,在校內外遴選一流教員授課。建立與中國國內外一流軍事院校和作戰部隊聯合培養指揮人才機制,開展代職實習、聯教聯訓、實裝演練、參觀見學、短期培訓、中國國外訪學、畢業設計等活動。學員具有專業、分流院校選擇優先權,單列評功評獎指標,優先保障教學訓練條件,提供更多鍛鍊機會。

“卓越指揮人才創新拓展班”實施導師組集體指導制度,每個建制班配備包含學業導師、管理幹部、政治教員、軍事教員、身心健康輔導員的導師組,為學員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科學文化知識學習、軍事體能技能訓練、指揮管理能力提升、心理狀態調試提供指導。

“錢學森創新拓展班”

培養思想政治素質優良、軍事基礎素質良好、理論基礎厚實、創新實踐能力突出,具有明顯專長,具備國際視野,具有成為國防科技領軍人物潛質的拔尖創新人才。通過筆試、面試和體能測試,綜合考慮獻身國防精神、創新精神與創新潛能、數理基礎與人文素質、思想方法與思維發展等因素,每年從工程技術類新生中遴選30名左右優秀學員進入“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學習。
通過專家組考核為“錢學森創新拓展班”遴選優秀教員,聘請中國國內外、軍內外一流專家擔任課程教員或學員導師,聘請中國國內外知名專家開設高水平講座課程。“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公共基礎課程單獨開班,實行小班教學。學員享有更多參與科學研究和實驗、參加中國國內外學術會議、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等的機會,在推薦免試研究生工作中予以單獨考慮,部分學員在第三學年將通過中國國內外跨校聯合培養體系選送到中國國內外名校進行聯合培養。

一號院北院全景一號院北院全景

“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實行全程導師制,每名學員配備1名導師,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並對學員的學習生活進行全方位精細化指導管理。

•軍事訓練措施&訓練條件

該校按照部隊編成組建新兵訓練旅實施新學員入學入伍軍政基礎強化訓練,每年組織“強軍杯”等軍事比武競賽,實施軍事素質特長提升計畫、體育特長提升計畫,提供格鬥、搏擊、射擊、定向越野、武術、潛水等多項課外輔導訓練。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園區內有田徑場、體育館、軍體文化活動中心、游泳館、水上訓練中心、400米障礙場、輕武器靶場等各類體育軍事訓練場地116片,面積29.3萬平方米,其中體育訓練場地面積22.44萬平方米,軍事訓練場6.86萬平方米;園區外各類訓練場地及訓練試驗外場6片,面積46.45萬平方米;有各類教室254間,座位數29778個,其中多媒體教室218間,語音教室22間,製圖室4間。

•文化&學術活動

學校每年開展航天科技、機器人、電子科技苑、“銀河之光”計算機文化節、“兵之道”、數理活動月、英語文化月等傳統活動,通過創新作品展示、名家講壇、知識競賽和文藝演出等主題活動,營造校園科技文化氛圍;組織學員參加數學建模競賽、ACM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和“創新杯”學員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十五”以來,該校本科學員在中國國內外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新競賽中共獲二等獎以上獎勵100多項,該校經常舉辦科技發展前沿知識等學術講座,先後邀請周光召、楊福家、楊叔子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量子光學之父羅伊·格勞伯等來校開設講座,實施創新基地、教學和科研實驗室、科研公共服務體系向本科學員開放制度。

以下為各類競賽獲獎情況簡要統計:2007年,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年度唯一最高獎“索尼杯”;2008年,獲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1項,當年成為唯一累計獲得3項特等獎的國內高校;2010年,包攬首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專業組前三名;2010年,獲東北亞國際英語辯論公開賽冠軍;2011年,獲第二屆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唯一特等獎;2011年,獲第八屆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最佳代表團”獎;2011年,連續參加四屆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累計獲一等獎數居全國高校第一。

學科競賽及獲獎學科競賽及獲獎

交流合作

•綜述

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已經與世界上40餘個國家的10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往關係,與韓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餘所知名高校簽訂了校際合作協定,學校每年聘請長期外國語言專家和科技專家來校任教或合作研究,邀請外國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學術交流約400餘人次,每年舉辦大型國際會議10餘次,每年派出700餘人次出國留學、合作研究和短期訪問,派遣教員學員赴中國境外參加頂尖國際會議和學術競賽等,每年選派優秀本科生赴中國中國國外聯合培養、參加劍橋大學暑期學校,資助優秀碩士研究生赴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承擔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訓任務,舉辦和參加研究生國際暑期學校,派遣學員赴中國國外進行對口軍事交流,定期舉辦國際學員科技活動周,美國西點軍校等外軍代表團應邀來該校交流。

•學校參與的國際組織

1.開放原始碼開發實驗室OSDL組織:從事國際Linux作業系統的標準化工作。

2.國際中間件開放原始碼組織OW2:OW2作為一個國際性組織,旨在以軟體開源項目為切入點,培育互動的國際社團和產業生態鏈,促成中法雙方在中間件等諸多領域的合作,其成員來自歐洲、亞洲、南美和北美等地球。

•學校從事的合作項目

1.“中歐格線技術交流”歐盟第六框架合作項目

2.“基於構件的普適計算中間件”中法合作項目

3.移動計算與感測器聯合實驗室(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

4.智慧型感知系統聯合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國防科技大學校徽國防科技大學校徽

精神文化

•校訓

厚德博學,強軍興國

厚德博學,強軍興國厚德博學,強軍興國

厚德博學,強軍興國,揭示了德與才、理論與實踐、強軍與興國的辯證統一。

厚德是人才的核心素質。厚德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軍隊院校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始終保持正確的辦學治校方向,始終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真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具有高度政治覺悟、高尚的人生追求、過硬的思想品質、無私的奉獻精神、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博學是辦學治校的時代要求。現代高技術戰爭形成的以信息化為基本特徵的新軍事體系,涉及許多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複雜系統,沒有比較紮實的高科技知識和綜合素養,是不可能擔負起軍隊現代化建設重任的。博學,就是要自覺站在世界軍事高科技發展的制高點,主動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要求,瞄準世界科教發展的前沿,改革院校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複合的知識結構、深厚的文化底蘊、旺盛的創新精神和精湛的業務技能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厚德博學,說到底就是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從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意義上說,這是實現強軍興國目標的根本途徑。該校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校訓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把厚德博學貫徹到加強院校建設的實踐中去,貫徹到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的工作中去,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校風

忠誠、嚴格、科學、勤奮、文明

•校歌

國防科技大學校歌
石祥 詞 傅庚辰 曲 我們從北國雪原走來,帶著哈軍工的風采; 我們屹立在湘江之畔,重任在肩豪情漫懷。 時代的號角,把我們召喚, 和平的目光,把我們期待, 厚德博學,強軍興國, 厚德博學,強軍興國, 精心培養一流的新興人才。 我們向科學高峰攀登,擁抱嶄新的世界, 我們勇於開拓創新,立足發展,放眼未來。 向祖國交出合格的答卷,為軍旗增添新的光彩, 忠於祖國,聽黨指揮, 忠於祖國,聽黨指揮, 我們是繼往開來的新一代。
國防科技大學校歌 國防科技大學校歌

領導集體

歷任領導

首任校長
姓名 銜位 職務 任職時間
陳賡 大將 院長兼政治委員 1952.07—1961.03
歷任校長
姓名· 銜位 任職時間
張衍少將 1978.09—1983.12
張良起少將 1983.12—1990.06
陳啟智中將 1990.06—1994.02
郭桂蓉少將 1994.02—1996.07
溫熙森中將 1996.07-2008.06
張育林中將 2008.07-2011.06
楊學軍中將 2011.07-2017.07
歷任政委
姓名·銜位 任職時間
李東野少將 1978.12-1983.12
汪浩少將 1983.12-1990.06
劉中山中將 1990.06—1994.02
趙吉祥少將 1994.02-1999.04
遲萬春中將 1999.04-2002.11
黃獻中中將 2003.01-2005.12
徐一天中將 2005.12至2010.07
王建偉中將 2010.07至2017.07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銜位 任職起始時間
校長 鄧小剛少將 2017.07
政委 劉念光 2017.0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