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姓名

中國人姓名

中國人的姓名是以漢字表示,漢族人是用漢字進行取名,其他民族的姓名則音譯為漢字表示,也有些為自己另取漢名。名字與中文姓氏一起構成了中國人的姓名。另外,中國人除了有名字以外,以前的人還經常有字。在中國傳統禮儀上,通常僅長輩可喚人之“名”,平輩或晚輩稱字不稱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時對臣子亦稱字,若稱名則較為輕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

標準

中國人的姓名用漢語拼音拼寫將很快出台國家標準,今後無論是國際會議、還是護照填表,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名,必須姓在前,名在後。

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透露,2011年年底或2012年年初,人名漢語拼音拼寫的國家標準就將出台,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名,必須姓在前,名在後。姓和名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都應大寫。此外,為了方便外國人分辨中國人的姓氏和名字,在一些面向國際的論文等出版文獻以及護照填表等情況下,姓氏的漢語拼音可以全部大寫。漢語拼音國家標準還將規範“孫悟空”等虛構人物的姓名以及類似“紅線女”等藝名的漢語拼音規則。

取名時間

中國人姓名中國人姓名

根據古書的記載,在古代中國人的取名是有制度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但也有滿月時取名,周歲時取名,以及在出生以前,親人先把名字取好的。

名字長度

中國人的名字,漢族人除姓氏以外一般習慣用兩個字或一個字。三國以前以一個字的名字為主,從晉朝一直到現代,則多以兩個字的名字為主。其他民族採用音譯的話則用多個至十個不等,也有另取漢式姓名的。

中國公安部對全國姓名進行統計,發現中國人最長的姓名達到了15個字。中國人姓名字數在十字以上者有近千人,百分之九十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姓名字數在10字以上的有近千人,其中10字姓名者達594人,11字姓名者達272人,12字姓名者有94人,13字姓名者和14字姓名者分別為33人和5人。

名字意義

中國古來對人的取名非常重視。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把為後代取名看得非常神聖,甚至神秘。從周朝起,命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因此有些時候因為名字的原因,對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名字因為皇帝或高官喜歡,而得到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優厚待遇;而一些人的名字因為被認為不吉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傳統文化流派中,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最深廣。因此中國人的名字與儒典大有聯繫。

取自《論語》的名字,如毛澤東的女兒李敏、李訥,取自《論語·里仁》“訥於言而敏於行”。李宗仁,字德鄰,取自《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抗日名將孫立人,現代史學家孫達人,取自《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古建築學家陳從周,取自《論語·八佾》“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數學家陳省身,取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取自《詩經》的名字,如秦邦憲,即博古,取自《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張聞天,取自《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革命家馮白駒,理論家邢賁思,取自《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賁然來思”。胡喬木和夫人谷羽,取自《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中組部副部長陳野苹,科學家屠呦呦,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錢其琛,取自《詩經·魯頌·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

取自《易經》的名字,如駱賓王,取自《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茶聖陸羽,字鴻漸,取自《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國軍將領陳誠,字辭修,取自《易經·乾卦》:“修辭立其誠,可以居業也。”軍事家蔣百里,字方震,取自《易經·震卦》:“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取何名字,實為人們的一種文化選擇,故可考見各種文化的影響力。以上諸例,可證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儒外諸家,外來文化,也對中國人取名風習有影響,如莊夢蝶、林秋水取自《莊子》,馬約翰、周方舟取自《聖經》等。但都遠弱於儒典影響力。這足可說明一般民眾最看重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占據了中國人意識的主要地盤。批林批孔時,有激進分子欲與儒家劃清界線,竟妄改父母給自己取的儒化嘉名,但很快便懊悔不已。

儒家文化具有強勢影響力並非偶然。“獨尊儒術”固然重要,儒家文化的自身魅力更重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具有何等的感召力、凝聚力。儒家文化也有很多糟粕,“三綱”反平等自由,“禮教殺人”反人性,都是糟粕。國人從儒典中取名,大多還是取自其精華部分,或思想,或文辭。這樣的文化選擇是明智的。

名字與輩分

中國人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示輩分,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取名所標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

名字與忌諱

中國古代由於宗法制的影響,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諱的制度。講究“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為尊者諱”。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上的名字一律要迴避。取名時也不能取他們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現在雖然已經不講究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時儘量不用父輩或祖輩名字中出現的字或同音的字。由於避諱的影響,現在大多數中國人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是不禮貌的。

各時期的取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名字也常與歷史事件有關,出現帶政治意味的人名,50年代有建國,60年代有抗美、反帝、文革、衛紅。70年代開始單名增多,牛、宏、紅、威。1980年代後仿英文名,莉斯、傑克,另一種為使用生僻字。1990年代後又多仿古人名稱。

別名

乳名與訓名

根據古書的記載,古代中國人一般是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這個正式名稱為“大名”。但是事實上,也有滿月命名,周歲命名,以及在生下來以前先把大名取好的。取“大名”前則會用乳名(或稱童名、兒名、幼名)或小字稱呼,但有些人的乳名可以持續整個童年時期,甚至長大後父母仍然這樣叫。也有些家庭因為教育水平較低,一直沒有為小孩取大名,於是小孩長大後就把乳名作為名了。舊時世家、門閥的孩子,在大名以外,入學受教育時也會由父親、師長、長輩或士紳、名人取一個“訓名”(“或稱學名”),以供老師稱呼。

古代女性由於不用出仕做官,有些也沒有取大名,或取了大名後沒有在公眾場合使用而不為人知,在需要記載她們的全名時就把乳名或小字用作名,如楊貴妃的大名沒有記載,她的小字是玉環,人們就把她的姓名寫成楊玉環。

暱稱與綽號

暱稱是名字的變體。暱稱有兩種類型:一個由親生父母給嬰兒;一個人或一些人給一個人取的名字,即綽號。親生父母稱呼嬰兒或兒童,往往只是名字中的一個字(如一個叫德明的人,他的家人可以稱呼他‘明’)。 綽號有時候可能帶有貶意,例如頭部較大的人被稱作“大頭”,而不被本人所接受。由於命名者多半是親朋好友,通常不會強烈表現出自己無法接受的事實。綽號可以由一些前綴加上姓名中的一個字組成。如‘阿’、‘小’。綽號很少用於正式或半正式的稱呼。也有例外,如陳水扁,自稱“阿扁”以表現親民作風,報刊文章也可以如此稱呼。

除了名之外,中國傳統上還流行取表字,一般是在成年禮(男性行冠禮、女性行笄禮,)時取字。禮儀上,名通常僅長輩可喚之,平輩或晚輩一般僅稱字,不稱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時對臣子也通常稱表字,若稱名則較為輕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

中國傳統,人除了有名與表字之外,有時亦會為自己取“號”,又稱“別號”。“號”是較正式的別名,以言意托志。在儒家文化圈地區中,直呼別人之名為無禮。故稱呼別人時,對有字之人多呼其字,對有號之人則多呼其號,而不敢直稱其名。

重名

由於人口眾多,中國大陸的重名現象突出。有認為重名現象嚴重的原因有四種:人多字少、文化趨同、迎合時尚和家譜限制。

據統計,中國大陸名為“國慶”的約有40萬,而名字叫“建國”的則超過96萬。其中,有1894人姓“國”名“慶”,321人姓“建”名“國”。

2010年,四川一位店主劉德華因使用自己名字做為商標,被同名藝人劉德華要求取消註冊。而在2007年的相關統計表明,大陸地區共有1.6萬人叫劉德華。

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將有國家標準 姓在前名在後.新華網.2010-11-27我國漢族公民最長姓名達15字 公安部:起名不規範會有不便. 中國青年報. 新華網. 2007-12-12中國人的名字與儒典大有聯繫.北京日報.新華網.2011-12-06中國人重名現象嚴重引出許多軼事. 新華網 來源:BTV. 2007年11月06日全國與國慶相關姓名統計公布——40萬人叫“國慶”. 北京青年報. 新華網. 2007-10-01中國1.8萬多人姓名為劉翔 叫劉德華的人逾1.6萬. 網易 來源: 法制晚報(北京). 2007-08-1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