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國人口日](/img/8/764/nBnauM3XxMTN2kjMyADNz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wQ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達到50億。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1990年聯合國根據開發計畫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的建議,決定從這一年起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人們對人口問題的關注。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達到60億,聯合國將這一天確定為“世界60億人口日”。
在中國,第一個“中國人口日”出現在1989年。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89年4月14日中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1億,這一天被定為“中國11億人口日”。
1995年2月15日凌晨,一個叫趙旭的男嬰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宣告中國第12億個公民的誕生。2月15日也被定為“中國12億人口日”。
2005年1月6日零點2分,中國第13億個公民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這一天也成為“中國13億人口日”。這個小公民為男性,體重3,660克,身長52公分。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3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41/1000,死亡率為6.4/10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1/1000。總人口中,鄉村人口占59.47%,城鎮人口占40.53%。人口預期壽命為71.40歲。
經過多年艱苦努力,中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現在1.8左右,進入到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但這種低水平並不穩定。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計畫生育面臨的主要矛盾沒有根本改變,計畫生育是天下第一難的工作性質沒有根本改變,計畫生育政策也將長期堅持。
人口測算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表明,根據200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4年底中國大陸總人口是129988萬人,據此推算,2004年全國平均每天淨增人口為2.08萬人,因此,到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將達到13億。
人口性別比
國家人口計生委獲悉的材料顯示,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升高到119.92,與正常值106相比有嚴重的偏離。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不僅農業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別比較高,非農業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也呈升高趨勢。有5個省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甚至高達130以上。一些省份不但二胎、多胎的性別比升高,一胎性別比也出現偏高的態勢。
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有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原因。在許多農村地區,生育男孩是重體力勞動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時,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尚不健全,農民有後顧之憂,這是產生男孩偏好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傳宗接代等傳統生育觀念一直延續並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行為;社會性別不平等的種種現象在現實社會中刺激人們產生“男孩偏好”的情結。而性別比升高最直接的原因,是利用超聲技術和其他技術手段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等。
為了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等法律法規,並於2003年啟動關愛女孩行動。
流動人口
![流動人口](/img/9/a23/nBnauM3XxMTN5UTNxEDNz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xQ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全國流動人口數量從1993年的7000萬增加到2003年的1.4億,10年內翻了一番,超過了全國人口總數的10%,約占農村勞動力的30%。
當前,人口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流動人口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省內流動的占65%,跨省流動的占35%。流動人口中年輕人口占絕大多數,其中15歲到35歲人口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以上。
流動人口的日益龐大,將不斷加大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的壓力,因此要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工作,及時有效地提供包括生殖健康在內的多種服務。
發展趨勢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1世紀,中國將先後迎來勞動年齡人口、總人口和老齡人口三大高峰。這是記者日前從國家人口計生委了解到的。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總人口中,15歲到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為70.15%。因此勞動年齡人口將最先達到高峰。
另外,據聯合國1998年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5億之多,到21世紀40年代也將達到峰值。1月6日,中國人口總量達到13億(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相當於亞洲總人口的1/3,比世界上現有的所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人口總量還多1億。
中國不僅是人口大國,同時還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不到20年的時間便進入已開發國家近百年才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狀態,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占全世界的1/5。據中國老齡協會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口老齡高峰將於2030年左右到來,並持續20餘年。到21世紀中葉,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過4億,特別引人注意的還有高齡化問題,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可能超過1億,是現在的10倍左右。
計畫生育
改革開放20年來,隨著計畫生育政策的實行,每增加1億人口所需時間又延長到7年多。1981年中國人口達到10億,1988年超過11億,1995年突破12億,1998年底為12.48億,占世界人口的21%。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3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41/1000,死亡率為6.4/10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1/1000。總人口中,鄉村人口占59.47%,城鎮人口占40.53%。人口預期壽命為71.40%歲。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6日發布的“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8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28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萬人,出生率為12.14‰;死亡人口935萬人,死亡率為7.06‰;自然增長率為5.0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0.56。
經過多年艱苦努力,中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現在1.8左右,進入到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但這種低水平並不穩定。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計畫生育面臨的主要矛盾沒有根本改變,計畫生育是天下第一難的工作性質沒有根本改變,計畫生育政策也將長期堅持。
民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9%。其他還有55個民族,占8.1%。
少數民族增長快於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
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增加2355萬人,增長了2.03%;少數民族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少數民族增長速度為漢族7倍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民族構成(人)
排序 民族 人數
1 漢族 115940萬人
2 壯族 16,178,811
3 滿族10,682,263
4回族 9,816,802
5 苗族 8,940,116
6 維吾爾族 8,399,393
7 土家族 8,028,133
8 彝族 7,762,286
9 蒙古族 5,813,947
10 藏族 5,416,021
11 布依族 2,971,460
12 侗族 2,960,293
13 瑤族 2,637,421
14 朝鮮族 1,923,842
15 白族 1,858,063
16 哈尼族 1,439,673
17 哈薩克族 1,250,458
18 黎族 1,247,814
19 傣族 1,158,989
20 畲族 709,592
21 僳僳族 634,912
22 仡佬族 579,357
23 東鄉族 513,805
24 拉祜族 453,705
25 水族 406,902
26 佤族 396,610
27 納西族 308,839
28 羌族 306,072
29 土族 241,198
30 仫佬族 207,352
31 錫伯族 188,824
32 柯爾克孜族 160,823
33 達斡爾族 132,394
34 景頗族 132,143
35 毛南族 107,166
36 撒拉族 104,503
37 布朗族 91,882
38 塔吉克族 41,028
39 阿昌族 33,936
40 普米族 33,600
41 鄂溫克族 30,505
42 怒族 28,759
43 京族 22,517
44 基諾族 20,899
45 德昂族 17,935
46 保全族 16,505
47 俄羅斯族 15,609
48 裕固族 13,719
49 烏孜別克族 12,370
50 門巴族 8,923
51 鄂倫春族 8,196
52 獨龍族 7,426
53 塔塔爾族 4,890
54 赫哲族 4,640
55 高山族 4,461
56 珞巴族 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