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因此大江大河都是呈東西走向。黃河、濟水、淮河、長江古代稱之為四瀆。四瀆中的濟水、淮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的中下游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人煙聚集之地。古代運輸糧食和大宗貨物,主要靠水運,東西向的水運交通可以利用自然江河,但是南北向的水運交通因沒有河道而無法進行,於是人們設法在相鄰的自然河道之間開挖人工河道,使兩條自然河道相通,這人工河道就是運河。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卷》對運河的釋義“人工開鑿的航運渠道”和《現代漢語詞典》對運河的釋義“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可知所謂運河,必須具備人工開挖和可以航運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例如,人工挖成的灌溉渠道不屬於運河。用於航運的自然河道也不能稱為運河。
本書介紹了上起商朝下迄清末各朝代開鑿和治理運河以及我國運河開鑿技術不斷發展的歷史。我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業已湮廢的運河以及至今尚存在的運河,基本上都囊括在本書之中。 我國開鑿運河的歷史,學術界一向認為起始於春秋時代,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本書別突破這一傳統觀點,介紹並論證了我國早在商朝後期和西周時代就已經開始開鑿運河。在古今中外已經出版的運河史專著中,是明確提出我國具有三千年運河歷史的第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