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共黃石市委黨校是黃石市委、市政府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理論骨幹及國家公務員、公共管理人員和政策研究人員的學校,是市委的重要部門、市政府的直屬單位。黃石黨校成立於1952年,前身是由襄南公學組成的黃石市委幹校。近60年來,經歷兩次合併,多次搬遷,於1984年9月將校址建在了現址——盤龍山。1988年12月成立“黃石市行政管理幹部學院”,1993年11月更名為“黃石市行政學院”,與黨校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承擔培訓全市領導幹部和國家公務員的雙重任務。1999年4月加掛黃石市社會主義學院的牌子,具有培訓黨外幹部的職能。2003年7月,市委撤併四個城區的區委黨校,成立市委城區聯合黨校。
地址:湖北省黃石市老虎頭路80號
學校概況
學校實行黨委、校委“雙委制”領導體制。目前班子成員6人,副調研員1人。在職教職工55人,離退休人員60人。在崗教師中,專職教師17人,兼職教師8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博士後)1人,在讀博士1人,全日制碩士15人。設立15個內部機構,即校辦公室、老乾科、組織人事科、財務科、保衛科、教務科、學員組織科、黨史黨建教研室、經濟教研室、綜合教研室、科研科(圖書館、馬列主義研究所)、信息網路中心、函授分院、總務科和園林科。另外,市委城區聯合黨校內設城區聯合黨校辦公室。
培訓班次主要有五大類:一是主體班,如黨政領導進修班、市直科長班等;二是專題班,如全市集中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輪訓班;三是基層幹部班,依託市委城區聯合黨校舉辦社區“兩委”幹部、大學生村官等培訓班;四是社會辦班,如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五是研究生學歷班,自2006年以來,共招生湖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624人。
學校辦學現址在盤龍山,校園面積441373.68平方米,約合662畝。建築面積達15390平方米,主要為綜合樓1棟、教學樓1棟、學員樓3棟、食堂(報告廳)等。校園建有盤龍壇(綠化帶)、求是廣場、籃球運動場。校園面積70%以上為森林植被覆蓋,分布有花卉苗木、桔園、竹園、桂園、魚塘等區域。各類教室總計19間,其中大小多媒體教室6間,學術報告廳1座,微機房1間,普通教室11間,可同時容納1000人聽課。學員樓3棟,可容472人住宿。圖書室建築面積300平方米,藏書3萬餘冊,資料2萬冊。
學校新校區位於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汪仁鎮章畈村,總建築面積39640平方米,其中,教學樓8400平方米,圖書館2600平方米,體育中心5910平方米,辦公大樓3630平方米,專家公寓2890平方米,學員樓14940平方米,其他163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50人住宿和1000人培訓。
現任校院領導
劉旻 黨校校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兼任
周蔚芬行政學院院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兼任
費新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院)長、市委城區聯合黨校校長
皮正茂 黨委委員、副校(院)長
周德求 黨委委員、副校(院)長、市委城區聯合黨校副校長
盧文超 黨委副書記
劉國容 黨委委員、副校(院)長
孫愛民 校(院)務委員
胡正家 副調研員
主要職能
根據《黨校工作條例》、《行政學院工作條例》及中央和省市委有關檔案的規定,我校(院)是市委、市政府培訓黨員領導幹部、理論骨幹和國家公務員、公共管理人員及政策研究人員的學校,是市委的重要部門、市政府的直屬單位。其主要職責是:
一、輪訓和培訓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
二、承擔市內國家公務員的初任培訓、輪崗培訓、晉升培訓和更新知識的培訓;
三、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圍繞國際國內出現的新情況,開展科學研究和決策諮詢,為教學和社會實踐服務,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服務;
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五、協同組織部門對學員在校期間的學業和表現進行考核、考察,提供學員學業檔案資料;
六、負責對全市各級黨校進行業務指導;
七、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歷史沿革
中共黃石市委黨校從1951年創辦至今六十四年,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黨政幹部和理論骨幹,期間經歷過改名和停辦。現將黨校創辦以來的機構沿革情況分三個時期概述如下。
一、1951—1966年5月
中共黃石市委黨校的前身是襄南公學。襄南公學於1951年6月撤銷後,大部分幹部遷到黃石。
1952年7月,由襄南公學原班幹部組成“黃石市委幹部學校”。
1954年6月設幹校辦公室。
1955年夏正式將幹校改為“中共黃石市委黨校”。
1957年7月,黨校成立黨的支部委員會,黨校下設辦公室、總務股、教研室。從1957年夏到1958年底沒有辦班,主要是校內進行反右運動。
1959年春,黨校成立黨的總支部委員會。
1960年市、縣合併,黨校由黃石港搬到大冶縣城,校址設在原縣委會和人武部。
1961年底成立中共黃石市委黨校委員會,這時的校址又由大冶搬到黃石市區內。組織機構一直延續到1966年上半年至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為止。
二、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組織沿革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黨校停辦至1972年12月。
1969年5月,成立了“黃石市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地址設在青山湖畔。學習班沒有設定黨的組織機構,只是在行政上設了一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1970年7月黨校搬到市療養院。
1971年3月成立學習班黨委,學習班辦事機構也作了調整,撤銷辦公室成立秘書組、學習組和後勤組。年底黨校又從療養院搬到市財校。
1972年從市財校搬回到黃石港青山湖畔。
1972年12月22日,撤銷“黃石市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成立“中共黃石市委黨校”,並成立了校黨委。
1973年3月根據市委的指示,市委黨校與市“五七幹校”合併,黨校與幹校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市委黨校、市“五七幹校”下設辦公室、教研室、總務科、生產科。這種組織結構一直延續到1976年10月。
三、1976年10月至今
1976年10月至1979年這段時間,黨校的組織機構沒有變化。
1980年,中共黃石市委黨校與黃石市“五七幹校”合併,內設機構為辦公室、教研室、行政科、教務科、生產管理科五個科室。
1984年初,為適應當時加強黨校正規化教育的需要,市委對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同時調進了二十多個有專業特長的教師,教研室由一個增加到五個。1984年6月組織機構調整為:辦公室、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哲學教研室、黨史黨建教研室、基礎課教研室、組教科、函授站、圖書資料室、總務科、生產管理科。
1984年7月,撤銷市委黨校黨委,建立黨校機關黨總支,隸屬市直機關黨委,同時成立校務委員會。同年8月成立黃石市幹部學校。
1984年10月,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搬遷到盤龍山辦學。
1985年12月27日,恢復黨校黨委,直屬市委領導。
1985年1月,市委黨校升格為大專體制,培訓黨員幹部的規模得到提高,培訓黨員幹部的內容進一步擴大。
1986年,內設機構增加校紀委。
1988年12月,經市編委同意加掛黃石市行政管理幹部學院的牌子,同黨校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總務科更名為行政管理科,組教科更名為教務科,基礎課教研室更名為新學科教研室,辦公室加掛黨校工作科牌子,教務科加掛學員工作科牌子,增設理論教研室、校工會、幹校辦公室。
1989年增設勞動服務公司。
1990年,增設離退休管理科,理論研究室更名為馬列主義研究所。
1991年,黨校工作科從辦公室劃出單獨設定,新學科教研室更名為行政管理教研室。
1992年,增設校辦企業管理辦公室、基建保衛科。
1993年,將黃石市行政管理幹部學院更名為黃石市行政學院。
1994年起,黨校(院)長由市級領導人兼任。同年,撤銷企業管理辦公室;成立財務科;將基礎理論教研室更名為教研一室,黨史黨建教研室、管理學教研室合併稱教研二室(市編辦下達的五個教研室牌子保留)。
1995年,成立中央黨校、省委黨校函授學院黃石學區。
1997年,將教研室合併後稱為教研一室、教研二室、教研三室,成立公務員培訓科(與教務科合署辦公);成立了科研科、校刊編輯部(與馬列所合署辦公);生產科更名為園林綠化科;成立了組織人事科,微機培訓科部。
1998年11月,省人事廳批准市委黨校為國家公務員培訓基地。
1999年,省委黨校同意成立湖北省委黨校函授學院黃石分院。
同年4月,黃石市社會主義學院在黨校掛牌。
2000年機構改革,內部機構由18個合併為16個,分別是:辦公室、紀委監察室、老乾科、組織人事科、財務科、保衛科、教務科(公務員培訓科)、學員組織科、黨史黨建教研室、經濟教研室、綜合教研室、科研科(圖書館、馬列主義研究所)、信息網路中心、函授分院、總務科和園林科。
2003年7月,市委決定撤消城區黨校,成立市委城區聯合黨校,設在市委黨校。市委城區聯合黨校為副縣級單位,校長由市委黨校一名副校長兼任。
2006年10月,省委黨校在我校設立在職幹部研究生教育教學點,開始在黃石地區招收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
2010年11月,市委調整市委城區聯合黨校,明確校長由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兼任。
2013年4月,市委黨校校委會決定學員工作科從教務科分離,正式改名為學員組織科。
2014年9月,市委黨校校委會研究決定電教中心正式更名為信息網路中心。
2015年8月,市委黨校實施整體搬遷,新校址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汪仁鎮章畈村大棋路市委黨校
2015年9月,市委黨校新校區(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汪仁鎮)投入使用並順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