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此外,館內還開闢了 “陳雲主題展區”,所有展覽內容均由陳雲故居提供。陳列館布展設計中特別加入了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比如,增設“尋蹤探秘”情報傳遞等遊戲互動環節、多媒體IC卡人機互動課桌等裝置,讓孩子們對黨的早期革命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紅色歷程
中共淞浦特委成立於1928年9月,是我黨領導上海郊縣工作的機構,由杭果人任書記,陳雲任組織部長,管轄上海郊區及附近十個縣。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到處屠殺共產黨員,淞浦特委為迷惑敵人,特意將辦公地點設在山海關路的私立正德國小校舍——一幢石庫門建築內。在正德國小掩護下,敵人一直沒有發現淞浦特委的辦公地點。淞浦特委剛成立時,經濟很窮困,省委沒給一文錢籌備費,甚至連一伙食費都沒有,一切開支都需要當時擔任淞浦特委書記的杭果人和擔任組織部長的陳雲兩人來籌集。為了開展活動,陳雲將自己身上一件馬甲拿到典當行典當,得到了7元錢。淞浦特委的革命鬥爭,就從這一件馬甲開始了。淞浦特委成立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到處在屠殺共產黨員。如何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開展革命鬥爭,成為新生的淞浦特委負責人們面臨的首要考驗。為了迷惑敵人,淞浦特委將自己的辦公地點設在了如今山海關路上,當時名為“正德國小”的私立學校內。正德國小的校舍是一幢石庫門,其客堂間為教室。平時孩子們在教室內上課,淞浦特委則在旁邊的房間內悄然開展革命工作。在正德國小的掩護下,敵人一直沒有發現淞浦特委的辦公地點。當年他們以正德國小作為掩護,在學校內設立辦公場所,走郊縣,上黨課,做宣傳,深入上海郊區開展調查研究,向廣大農民宣傳革命道理,教育大家組織起來同地主、土豪開展了沒收地主財產、燒毀田契賬單、張貼布告列數罪狀等一系列的鬥爭,有效配合了全國的土地革命,為以後農民運動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整體平移
靜安區山海關路387弄5號是當年中共淞浦特委辦公舊址,該地點1987年1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代久遠,當時的破壞較嚴重。由於規劃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將坐落淞浦特委辦公地點舊址所在建築群區域,如果老建築不遷移保護,待其周圍自然博物館這樣新時代、新概念的建築建成後,勢必對老建築所煥發的歷史光輝產生莫大的影響。為了達到既保護老建築,又不影響自然博物館建設的雙贏局面,必須對老建築進行整體遷移保護。由於該建築主體結構二層,頂層有閣樓,建築物長約18米,寬約13.6米,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房屋一層南北側均有弄堂、天井,弄堂處門頭為水泥抹灰,局部有花飾,局部牆體有水抹灰雕刻。
根據規劃方案,該建築向東北方向平移,因房屋內地坪低於室外地坪,考慮到達新址後更高地保護建築,將原有建築抬高50厘米,從根本上實現對建築的保護。同時,平移距離達120米。由於該建築屬於文物保護建築,必須對弄堂立面門頭、壁飾等進行“不改變現狀”的重點保護,需要對其結構、受力荷載調查清楚,從受力計算和加固設計上確保結構完好無損。同時,在對房屋整體情況進行檢測時發現,該建築物在結構上存在較多薄弱之處,比如牆體強度低,縱橫牆連線性差,牆體與屋面連線性差,房屋整體性差等。這些都造成了平移中的難度。
為確保平移過程中的安全,平移前先對房屋結構進行了加固,對主要門窗進行磚砌封堵,對損壞的牆體也進行砌堵紅磚的方法進行加固,對鬆散處牆體,在內外兩側噴塗鋼絲網水泥砂漿等,同時對各種需要保護的花紋和裝飾等還進行了襯墊,並避開各種螺絲等。
整個工程的平移進行得十分順利,2009年3月就竣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