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

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

第一節中亞國家參與國際合作機制的原因……………………………………………106 第二節中亞國家參與國際合作機制的歷程……………………………………………118 第四節中亞國際合作機制與中國………………………………………………………323

基本信息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該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設立的一類重要項目,旨在鼓勵廣大社科研究者潛心治學,扶持基礎研究的優秀成果。它是經過嚴格評審,從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精心遴選立項的。

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
圖書作者:吳宏偉主編
出版時間:2011年09月 版 次:2011年9月第1版
I S B N :978-7-5097-1910-7 頁 數: 360
開 本: 16 印 張: 22.5
字 數: 398

閱讀分類

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尤其適合對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感興趣的研究者,與中亞國家有往來的企事業單位與政府工作部門。

內容簡介

無論對於亞洲還是歐洲來說,中亞都處於一種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尤其是蘇聯解體以後,中亞國家獨立,客觀上為其他國家進入中亞提供了條件,中亞地區的地緣優勢開始為世界各國所重視。本書利用國際地緣政治理論、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理論、比較優勢論、產業結構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中亞五國獨立後的政治發展、經濟發展及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梳理,並對中亞五國在區域性以及非區域性國際合作機制中的探索與發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介紹與分析。

作者簡介

吳宏偉,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目錄

目 錄
前 言……………………………………………………………………………………………1
第一章 蘇聯成立與解體時期的中亞…………………………………………………………1
第一節 蘇聯成立前後的中亞……………………………………………………………1
第二節 蘇聯時期的中亞…………………………………………………………………6
第三節 蘇聯解體與中亞五國獨立………………………………………………………18
第二章 中亞國家獨立以後政治的發展………………………………………………………24
第一節 獨立以後中亞五國政治體制變化………………………………………………24
第二節 中亞地區安全形勢變化…………………………………………………………37
第三章 中亞國家獨立以後經濟的發展………………………………………………………53
第一節 經濟發展狀況……………………………………………………………………53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成就與問題…………………………………………………………66
第三節 中亞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比較…………………………………………………82
第四節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亞國家的影響………………………………………………91
第四章 影響中亞地區國際合作機制的因素分析……………………………………………106
第一節 中亞國家參與國際合作機制的原因……………………………………………106
第二節 中亞國家參與國際合作機制的歷程……………………………………………118
第三節 中亞多邊國際合作機制的類型與合作內容……………………………………131
第四節 影響中亞國際合作機制發展的因素……………………………………………143
第五章 中亞國家參與的主要區域性國際組織………………………………………………158
第一節 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158
第二節 歐亞經濟共同體…………………………………………………………………161
第三節 獨立國協……………………………………………………………………………168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172
第五節 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176
第六章 中亞國家參與的主要區域性國際合作機制…………………………………………178
第一節 亞洲開發銀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計畫”……………………………………178
第二節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中亞經濟專門計畫”……………………………………180
第三節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絲綢之路區域合作項目”………………………………182
第四節 北約與中亞國家的“和平伙伴關係計畫”……………………………………183
第五節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189
第六節 突厥語國家元首會議……………………………………………………………193
第七節 美國的“大中亞計畫”…………………………………………………………195
第八節 歐盟與中亞國家的“塔西斯計畫”……………………………………………198
第七章 中亞五國與國際合作機制……………………………………………………………208
第一節 哈薩克斯坦與國際合作機制……………………………………………………208
第二節 烏茲別克斯坦與國際合作機制…………………………………………………222
第三節 吉爾吉斯斯坦與國際合作機制…………………………………………………237
第四節 土庫曼斯坦與國際合作機制……………………………………………………254
第五節 塔吉克斯坦與國際合作機制……………………………………………………267
第八章 中亞地區發展與地區合作的關係……………………………………………………280
第一節 中亞國家發展模式與國際合作…………………………………………………280
第二節 中亞國際合作機制中的大國因素………………………………………………296
第三節 國際合作對中亞國家發展的利弊分析…………………………………………311
第四節 中亞國際合作機制與中國………………………………………………………323
參考文獻…………………………………………………………………………………………340

序言

前 言
一 本書作者
本書是2006年立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最終研究成果。課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吳宏偉研究員負責,課題組成員包括孫壯志、張寧、包毅、馬子亮、趙會榮、於樹一、徐海燕、楊進、李昕、史謝虹。
作者分工如下:吳宏偉:前言,第一章第一節,第三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六章第一節;徐海燕:第一章第二節、第三節;包毅:第二章第一節;李昕:第二章第二節;馬子亮:第三章第一節;於樹一:第三章第三節;張寧: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趙會榮:第七章第二節、第三節;楊進:第七章第一節、第四節、第五節;孫壯志:第八章。
史謝虹在本書校對過程中做了不少工作。吳宏偉研究員除承擔本人負責章節撰寫工作外,對全書進行統稿並對其他部分章節進行一定程度修改和加工。
二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機制”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含義:一是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係;三是泛指一個複雜的工作系統和某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化學規律。而在英語中,“機制”一詞為regime
“國際合作機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雙邊或多邊合作模式。最早在國際問題研究中提出“國際合作機制”概念的是約翰·魯傑,他把國際合作機制定義為已經被一部分國家接受的一系列相互期望、規則和規定、計畫、組織的能量和財政義務。本書對國際合作機制的理解包括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比較寬泛的,指國際組織機制還沒有發展成國際組織但已經有幾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共同性和制度性安排,如本書書名中“國際合作機制”所包含的內容,它們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合作機制。第二是單指由幾個國家參與的共同性和制度性安排,但合作層次遠低於國際組織的合作機制,如本書第六章所包含的幾個“機制”。
國際合作機制模式重點研究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的合作問題,特別是國際合作的組織形式、規則和規範以及國際合作的結構功能等問題。在當今世界,隨著政治經濟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國際合作機制在國際事務和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於亞洲和歐洲來說,中亞顯然處於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位置,但是在蘇聯時期,中亞只是作為蘇聯資源和農牧業產品的輸出地,屬於邊遠不發達地區,其戰略地位並沒有顯現出來。蘇聯解體以後,中亞國家獨立,客觀上為其他國家進入中亞提供了條件,中亞地區的地緣優勢開始為世界各國所重視,中亞又重新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和各種政治勢力爭奪和博弈的舞台。
因為蘇聯解體造成中亞地區與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聯繫中斷,經濟上同樣遇到困難的俄羅斯也無暇顧及中亞各國的困難,中亞國家與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繫也都還沒有建立,所以中亞國家獨立初期的幾年中在經濟方面遇到很多的困難。經濟發展嚴重倒退,生產急劇下降,民眾生活十分困難。在這種困難條件下,中亞國家更加願意與外界加強經濟聯繫,得到經濟強國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支持與幫助。在相互需要的情況下,中亞地區或者很快就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國際合作機制,或者參加了各種類型的國際組織或合作機制。可以說,這些國際機制的建立對促進中亞地區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它對中亞地區帶來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當代世界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世界各國不論大小,不論強弱,不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都在日益加深。國際合作機制在解決國際政治問題、維護政治穩定和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所涉及的中亞地區主要包括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課題的提出是基於以下三點:
第一,中亞國家與中國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上密切的聯繫。在地緣政治方面,中亞位於我國西北重要周邊地區,是三股極端勢力活動比較猖獗的地區,和我國西北地區安全和社會穩定關係密切。中亞五國中有四國都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是我國在國際舞台上可以依託的重要力量。在地緣經濟方面,中亞不僅僅是中國周邊重要的市場,而且中亞的自然資源很豐富,可以為中國未來能源的多元化提供保障。在地緣文化上,中亞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是連線東西方的重要通道。中國有一些民族在中亞都有分布,形成跨界民族,這些民族在文化和語言上都是相通的。
第二,中亞研究目前是我國國際問題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由於中亞國家獨立時間不長,我國中亞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資料比較缺乏,研究的基礎也非常薄弱,再加上中亞國家獨立以後政治、經濟情況變化無常,這些都為研究和了解中亞國家增加了難度。但是,正因為中亞地區對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所以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第三,世界政治出現集團化,經濟出現一體化和區域化趨勢。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中亞國家與世界各主要國家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合作機制。作為中亞國家的重要鄰國,中國在這裡有重要的戰略利益,不應置身其外,一定要積極參與中亞國家政治和經濟合作發展進程。
本課題正是為適應中國與中亞國家政治、經濟關係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這項課題的設立和完成將有助於政府和有關部門及時了解中亞國家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掌握中亞國家與其它地區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現狀、趨勢和前景,為中國與中亞國家今後開展政治、經濟和文化合作提供參考和幫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套用價值。
三 國內外關於中亞地區形勢與區域合作機制研究狀況
中國中亞問題研究是從蘇聯解體以後開始的,隨著中亞在我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逐漸增強,中亞問題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支穩定的中亞研究隊伍。在中亞問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包括專著、論文和研究報告等,內容有介紹中亞五國基本情況的,如薛克翹趙常慶主編的《簡明南亞中亞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趙常慶研究員主編的《中亞五國概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王沛主編的《中亞五國概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有介紹獨立以後中亞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歷史的,如趙常慶主編的《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東方出版社,2003)、馬大正、馮錫時的《中亞五國史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還有研究中亞國家某一個領域的,如陳聯璧劉庚岑、吳宏偉的《中亞民族宗教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潘志平主編的系列叢書《中亞政局走勢微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和《中南亞的民族宗教衝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吳宏偉的《中亞人口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孫壯志的《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等。已經出版的專著有數十種,其主要部分在本書後面的參考書目中都有所反映。有關中亞問題的論文也很多,內容十分廣泛,主要發表在《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新疆社會科學》、《國際貿易》、《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等多種刊物上。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逐漸展開,關於中亞地區經濟區域合作已經成為熱點問題。與中亞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地區性國際組織,如獨立國協、歐亞經濟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等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因為與中國的關係更加密切,所以特別受到中國學者和相關研究機構的重視。
目前中國研究上海合作組織的單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烏魯木齊幾地,以“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為名稱掛牌的研究機構有四家: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2002年5月成立,設在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二是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2006年3月成立,設在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三是復旦大學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設在上海復旦大學);四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這是中國最早的上海合作組織研究機構,2000年12月成立,最初叫“上海五國”研究中心,2001年6月以後改為現名)。此外,新疆大學也於近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研究機構。北京的中國國際關係研究院、國務院發展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院校也都有學者從事上海合作組織問題研究。
到目前為止,中國對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的專著還不是很多,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2002年許濤、季志業主編出版了《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一書。該書以安全合作這一上海合作組織得以產生和不斷發展的主要動力為主線,梳理和分析了蘇聯解體後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過程,通過歷史的筆觸和大量的新鮮資料,全面描述了上海合作組織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並從安全理論角度分析了上海合作組織新機制和新安全觀,是中國關於上海合作組織的第一本專著。第二部專著是由李綱擔任主編,由中國海關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上海合作組織(加速推進的區域經濟合作)》。第三部專著是2006年6月出版的《21世紀的第一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綜合研究》(作者潘光、胡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四部是張寧的《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職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五部是李敏倫的《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第六部是邢廣程和孫壯志擔任主編2007年由長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一書。該書作者除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的專家外,還包括了其他一些機構的學者。第七部是余建華等著述的《上海合作組織非傳統安全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內容包括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理論認識、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中亞與周邊“三股勢力”、毒品、中亞資源與環境等問題。最新關於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的論著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編寫的年度《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該報告從2009年開始出版,至今已經出版兩部。
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研究還包括大量的學術論文,主要集中在《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現代國際關係》、《俄羅斯研究》、《國際問題觀察》、《國際展望》、《國際政治研究》和《戰略與管理》等國際政治理論期刊上。
除上海合作組織以外,一些研究成果還涉及其他一些與中亞地區有關的合作機制,如由新疆完成的“中、俄、哈、蒙阿爾泰區域合作研究”,由趙常慶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國家發改委和亞洲開發銀行委託課題“關於中國‘十一五’期間參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構想研究”。關於獨立國協研究成果國內主要有鄭羽主編的《獨立國協十年——現狀、問題、前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國外綜合研究介紹中亞國家情況的專著和論文現在已經不少,區域合作也是重點議題。從網際網路和外文報刊上可以看到近年來國際上對中亞政治和經濟區域合作的關心在日益增加,也顯示出中亞問題對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影響在逐步加大。這些文章和論著以俄羅斯、中亞國家、美國等國學者為主。如《獨立國協地區的貿易合作關係》[GE.05-30487(R)290405],《21世紀中亞:合作、夥伴關係和對話》(塔什乾,2004年)、Р.М.阿里莫夫和Ш.Р.阿里夫漢諾夫的《中亞:地理經濟學、地理政治學和安全》(《 Шарк 》,2002年)、美國學者瑪莎·布瑞爾·奧卡特的《中亞的第二次機會》(漢譯本,時事出版社,2007年)、美國學者胡曼·佩馬尼的《虎視中亞》(漢譯本,新華出版社,2002年),等等。
國外學術界對獨立國協和上海合作組織這兩個國際組織的前途看法差異很大。除中國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都有不少學者在對該組織進行研究。在俄羅斯主要的上海合作組織研究機構有三家,即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外交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和俄羅斯戰略研究所。一些俄羅斯學者不僅把上海合作組織看做打擊“三股勢力”的工具,還是俄羅斯和中國“遏制”西方和回應在中亞地區出現的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資源。中亞國家學者的觀點和看法也是五花八門。有的人認為,不應該使上海合作組織政治化和為了地緣政治目標利用它限制某些國家的影響。但多數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學者從積極的方面來探討這些組織的發展,對這些組織未來的合作模式有不同的理解,但對獨立國協未來發展表示悲觀態度的學者在增多。過去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之初,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學者對其大多都不看好,對它的困難和自身建設的不足常常作出誇大其詞的描述,但近來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看法已經發生較大的變化。研究國外學者的觀點,對我國開展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會有很大幫助。
從總體情況看,研究中亞國家歷史與現狀的著作在逐漸增多,主要以與中亞地區有關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獨立國協等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開始出現,但系統研究中亞地區各種合作機制、各機制之間相互關係以及國際合作機制與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關係的著作目前在國內外基本還沒有見到。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在中亞地區政治與安全形勢與合作機制研究方面,我們將圍繞以下思路和觀點展開討論:經過近20年發展,中亞國家大都已經建立起和本國實際情況相符合的政治體制;國家政權鞏固和安全依然是中亞國家首要任務;與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建立相互協調與相互制約的合作機制是維護中亞地區穩定和國家安全的主要途徑;中亞國家都希望中國積極參與中亞政治進程和在中亞發揮應有的影響,以平衡過分依賴美國或俄羅斯的狀況;中國在中亞擁有重要的戰略利益,應該通過積極參與中亞政治進程和合作機制建立過程來施加自己的影響,確保自己的政治與安全利益。
在中亞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合作機制研究方面,將圍繞以下思路和觀點展開探討:中亞國家依然在探討適合自己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因為經濟基礎不同,地緣條件不同,自然資源擁有量不同,所以中亞國家經濟發展逐漸拉開了距離。中國應該根據自己的利益與優勢和中亞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層次的經濟合作機制。由於歷史的關係,中亞五國經濟結構都不完善,和周邊及世界許多國家都存在互補關係,也與這些國家建立了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合作機制,與中國的合作只是其中可以選擇的一個方面,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目前影響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因素有不少,有對方的原因,也有我方的原因,只有消除這些不利因素,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才能建成長效持久和不斷發展的合作機制。
隨著世界資源日趨短缺,世界各國對中亞豐富的資源爭奪也日益激烈,我國資源供應缺口也日漸擴大,作為中亞的近鄰,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和已經建立起來的良好的政治關係,逐步健全和發展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機制,加強和提高影響中亞資源市場的能力,保障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
本課題在研究方法上將主要藉助國際地緣政治理論、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理論、比較優勢論、產業結構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來研究中亞國家政治、經濟發展與國際合作問題,也要運用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相結合、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在蒐集、利用大量國內外資料的同時,也要與職能部門和其他研究機構積極合作,認真聽取職能部門的意見和建議,使研究成果更具綜合性和權威性。我們將力爭使研究成果既能滿足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門決策的需要,又能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奠定紮實的基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