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技術與分析》

《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技術與分析》,以研製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為線索,對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演變和並行計算機的發展作了論述,對設計、構建高性能並行計算機涉及的關鍵技術作了系統、深入的分析。

圖書信息

書名: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技術與分析
作 者:楊曉東,陸松,牟勝梅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
ISBN:9787030218162
開本:16開
定價:3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研製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為線索,對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演變和並行計算機的發展作了論述,對設計、構建高性能並行計算機涉及的關鍵技術作了系統、深入的分析,以深刻的觀點講述了並行計算機系統性能的度量和評測方法、流水和向量處理技術、各類存儲系統的結構、同步機制、互連網路的原理和設計、I/O系統以及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等。一些創新成果和學術思想,對研製穩定可靠、簡潔高效的高產出率並行計算機系統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套用價值。設計的多個無死鎖自適應路由算法,可有效支持高產出率並行計算機系統的構成。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領域的教師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科研人員閱讀。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演變
第2章並行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度量
第3章流水和向量處理
第4章典型並行計算機系統
第5章並行存儲系統和同步機制
第6章互連網路
第7章I/O系統
第8章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試讀章節

第1章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演變
隨著電子器件、工藝和體系結構等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歷了五代的發展歷程。其性能每代都比前代有了數量級的提高。發展時代的劃分基於器件並體現在體系結構上,說明體系結構的實現離不開器件和工藝的支持,決定因素還是器件。體系結構不外乎是合理利用現有器件性能的支持,採用新的概念、技術和方法構造新的體系結構,實現性能更高的計算機系統。一個時期的器件和體系結構決定了該時期計算機的性能和性價比。雖增大投入可獲得更高的性能,但這是有條件的,當原理上可行而實際上不可行時,投入便失去了意義。這時便需要新技術的支持。如原理上SMt,系統可通過增加處理器的數量來提高系統的性能,但由於存在訪存瓶頸,可增加的處理器數量是有限的。MPP系統可以避免SMP系統可擴展性差的問題,但也是在微處理器出現後才真正得以實現。當然,網際網路的性能又可能成為限制MPP規模擴展的瓶頸。微處理器的出現不僅為構造計算機系統,特別是可擴展並行計算機系統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構件支持,也改變了傳統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方法。
計算機發展時代可以這樣劃分:
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問世到1956年劃為第一代。該代的特點是電子管用作邏輯元件,繼電器或延遲線用作存儲元件,絕緣導線互連。CPU是單地址指令集串列或串並行結構。用機器/彙編語言編程。代表機型有ENIAC和IBM701等。
1956~1967年劃為第二代。該代的特點是電晶體用作邏輯元件,磁心作存儲元件,印刷電路板互連。CPU是多位並行結構,引入了變址暫存器、浮點部件、交叉存儲和通道技術。用高級語言Algol和Fortran編程,有了批處理作業系統。代表機型有IBM7030和CDCl604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