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一、原來阿勒泰這地方,自戰國時代起,就有牧人遊牧,其後在各朝代曾是皇族權貴人物的封地、屬地、領地,但只是泛指這一帶地方,還沒有阿勒泰這個村落居民區。1871年(清同治十年),有位貢嘎扎勒根活佛經朝廷同意,帶領僧俗民眾在這裡建成了輝煌的喇嘛廟,稱為千佛寺,這時才有了人口定居,形成村落。
二、千佛寺建成後,1875年(光緒元年)光緒帝賜名為“承化寺”,即得到了中央的關注。並先後劃歸科布多參贊大臣、布倫托海辦事大臣管轄;1906年更批准專設阿爾泰辦事大臣,統管科布多迤西10旗及昌吉斯台8卡倫(即哨所)事務,是為這一帶地區的行政中心。
三、地處中俄邊境的千佛寺建成後,在同治、光緒年間,曾遭到沙俄野心分子的尋釁騷擾,又通過外交途徑向清廷施壓,乃至派兵侵入到哈巴河,貢嘎扎勒根活佛及承化寺都率領僧眾進行了堅決的抗爭,清政府還向他們配發了“洋槍”,為保衛阿爾泰一帶邊界,保衛祖國領土做出了貢獻,是可歌可泣的。
四、民國早期,承化寺曾是阿爾泰特別區區府。北洋政府於1919年批准阿爾泰劃歸新疆省,遂稱阿山道。
五、1921年民國政府批准正式設立承化縣。
六、到解放後,政務院於1953年批覆承化縣改名為阿泰縣,1954年2月新疆省政府通知,按發音改稱阿勒泰縣。
七、1984年11月國務院批准縣改市。
八、1985年3月6日召開縣改市慶祝大會。
由此可見,阿勒泰至今發展成為一個10萬人口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其起源蓋出自承化寺,經過一步步的發展而來,正如民間傳說:先有承化寺,後有阿勒泰。
遺蹟尚存
承化寺遺蹟位於阿勒泰市解放北路。經過一個多世紀的
歲月洗禮,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殘存的遺蹟已經模糊不清、所剩無幾。右圖為現今僅存的一小段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