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業

世界石油工業

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已成為主要的能源,並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世界石油工業

正文

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天然氣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已成為主要的能源,並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表1是近幾十年世界能源消費構成的演變。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資源 據估計世界有希望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沉積岩面積,陸地有5100多萬平方公里,海上約2300萬平方公里,合計7400多萬平方公里。世界上約有600個沉積盆地,其中約有200個還沒有或只進行過很少的油、氣勘探,240個只進行過部分和中等程度的勘探,160個盆地正在進行商業性生產。截至1979年底,尚待發現的石油儲量,約為累計采出量和當年剩餘可采儲量的總和;尚待發現的天然氣儲量將更多一些。這還沒有把比重大於 1的超重原油和瀝青砂等考慮在內。因此,世界油、氣資源是很豐富的,油、氣勘探的前景是十分樂觀的。至70年代末,全世界已有138個國家從事油、氣調查和勘探。
儲量 資本主義世界一般使用“可采儲量”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下(市場原油價格,開發費用等)能夠采出的地下石油或天然氣數量;“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則表示截止某一定時間的上述數字。它是有條件的,所以常有變動。半個世紀來,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迅速增長(不包括中國),見表2。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已發現的儲量分布是很不均勻的。60年代末統計,已發現的油、氣田總數約 3萬個,其中石油可采儲量在7000萬噸以上的大油田僅 182個,天然氣儲量在1000億米3以上的大氣田僅78個。總數量雖不到世界油氣田總數的 1%,其儲量卻占總儲量的75%。按儲集層的類型分,大油氣田的儲量產於砂岩儲集層中的占62%,產於碳酸鹽岩儲集層中的占38%;按儲集層的時代分,第三系占24%,中生界占63%,古生界占13%;按圈閉類型分,89%以上屬於背斜構造圈閉。1970~1976年,世界(不包括中國)又陸續發現68個大的油、氣田,其儲量按產層的時代分,第三系占16%,中生界占48%,古生界占36%;按產層的岩性分,62%屬砂岩油、氣田,38%屬碳酸鹽岩油、氣田;按圈閉類型分(20%的情況不清除外),背斜占61%,構造地層複合型占17%,水動力圈閉占1%,地層圈閉占1%,發現非構造油氣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石油地質理論的進展和油、氣勘探技術的進步。
按地區分,油、氣儲量的增長情況見表3。中東石油儲量十分豐富,占世界(不包括中國)總數的一半以上。北美新發現的油、氣儲量近十多年來已出現下降趨勢。西歐主要是英國和挪威在北海海域發現了大量油、氣,儲量有較大增長。東歐主要是蘇聯擁有豐富的油、氣儲量,1982年擁有天然氣儲量34.7萬億米3,占世界第一位。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呈上升的趨勢。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屬第三世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世界75%以上的剩餘石油可采儲量和不到一半的天然氣儲量。“石油輸出國組織”掌握的石油剩餘可采儲量,1983年末約為605億噸,占世界總數的2/3,掌握的天然氣儲量約占總數的1/3。雄厚的油、氣儲量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堅實基礎。
產量 在豐富的油、氣儲量的基礎上,世界油、氣產量也迅速增長,見表4。石油產量自1950年達5億噸以後,直至60年代末,幾乎每10年翻一番。進入70年代以後,增長緩慢,1979年達最高峰。以後幾年連續下降,1983年出現了停止下降的局面。在世界範圍內,海上石油產量在總產量中的比例,正穩步增長,見表5。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世界上年產石油曾經達到和目前在 1億噸以上的國家,除中國外,尚有11個,見表6。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1983年產量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按產量高低排列的次序為;①蘇聯;②美國;③沙烏地阿拉伯;④墨西哥;⑤伊朗;⑥英國;⑦中國。
天然氣產量也穩步增長。世界(不包括中國)自1943年總產氣量達到1090億米3後,到60年代末,基本上隔8、9年翻一番(表7)。天然氣產量較高的國家見表8。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世界石油工業世界石油工業
石油貿易 目前,世界每年石油貿易量超過10億噸,相當於世界年總產量的40%以上。1982年,原油總貿易額約3900億美元,占世界總貿易額的20%。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產油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1980年,美國國內生產石油4.82億噸,但尚需進口 3億多噸。日本本國石油資源甚少,但自60年代以來,它的經濟已轉上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的軌道,每年需進口大量石油(1980年進口2.4億噸)。西歐幾個工業化國家,法國1980年進口1.09億噸,聯邦德國進口9765萬噸,義大利進口9300萬噸,荷蘭進口4465萬噸。僅有英國因在北海發現豐富的石油,1980年以後變為石油出口國。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產油國,不僅滿足本國需要有餘,還能大量出口。據統計出口石油每年超過 1億噸。油、氣出口銷售額,1982年已占蘇聯外貿總額的49.5%(其中油40%,氣9.3%),換回外匯422億美元,成為蘇聯獲取硬通貨的主要來源。
1970年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國際石油貿易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石油出口市場上占絕對優勢,但也因非石油輸出國成員國的出口量增加,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出口市場上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石油輸出國組織出口大量石油,使它擁有巨額美元收入,即常稱的“石油美元”。僅從1975~1982年估計總盈餘4873億美元。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不僅利用石油美元發展了本國的經濟,而且將大量剩餘美元投入歐美金融市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石油價格 近20多年來,石油價格的演變,對世界經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從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後的10年內,原油的價格一直保持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把阿拉伯輕油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1974年1月1日起又提高到11.651美元(利比亞原油每桶為18.768美元)。1979年6月間,石油輸出國組織第54次部長會議決定將原油的正式售價從每桶13元提高到每桶最低18美元,最高不超過23.5美元。1980年6月,該組織第57次部長會議決定,將基準價格提高到32美元,加上質量差價,最高價不超過37美元。1981年10月把基準油價又提高到每桶34美元。但由於1980年以來世界石油消費量逐步下降,特別是對石油輸出國組織生產的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下降,石油輸出國組織於1983年 3月14日第67次特別會議上決定把標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4美元降為29美元。
20多年來石油價格的巨大變化,在經濟上帶來了以下影響:①為石油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自然條件複雜的地區勘探開發石油成為可能,如北海地區;②推動了節能,已開發國家的能源消耗近十年來大幅度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③促進了替代石油的能源的開發;④促進大量消費石油的工業化國家尋求石油來源多邊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