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天文鐘

北宋哲宗元佑十一年(1088年),吏部尚書兼侍讀學士蘇頌和吏部會史韓公廉等人在開封研製成一種大型儀器設備“水運儀象台“,能用多種形式反映及觀測天體的運行。水運儀象台一部複雜的機械裝置,整個機械系統是利用漏壺流水作動力,使儀器經常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和天體運行保持一致。又通過一套複雜的齒輪系統獲得所需要的各種運動,從而達到既能演示天象,又能以多種形式計時、報時。歐洲人把這種儀器稱為“天文鐘“。後世的鐘表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蘇頌在1088-1094年所著《新儀象法要》,詳細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的構造,反映了當時開封天文學和機械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它的突出貢獻有三:一、為了觀測上的方便,屋頂做成活動的,這就是今天天文台圓頂的祖先。二、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機械-轉儀鐘的祖先。三、所創造發明的“天關“、“天衡“和“天鎖“等部件組成的槓桿裝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擒縱器“為後世鐘錶的關鍵部件,因面它又是鐘錶的祖先,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十一世紀傑出的天文儀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