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部首:一
部外筆畫:4
總筆畫:5
五筆輸入法:egd
倉頡:BM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4E14
筆畫數:5
漢字釋義
且(qiě)
1、尚,還,表示進一層:既高且大。尚且。況且。
2、表示暫時: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將要、將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這樣,一面那樣:且走且說。
5、表示經久:這雙鞋且穿呢!
6、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7、姓。
且(jū)
1、文言助詞,用在句末,與“啊”相似。
2、多的樣子。
3、農曆六月的別稱。
4、敬慎的樣子:“有萋有且”。
5、古同“趄”,趑趄。
6、現同“雎”,唐雎或唐且
方言集匯
◎ 粵語:ce2 zeoi1 zoeng1
◎ 客家話:[寶安腔] cia3 [梅縣腔] cia3 [陸豐腔] cia3 [客英字典] cia3 [東莞腔] cia3 [沙頭角腔] cia3 [客語拼音字彙] qia3 [海陸豐腔] cia3 [台灣四縣腔] cia3
◎ 潮州話:cian2 (chhíaⁿ)
詳細字義
助
1、(jū)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狂童之狂也且。——《詩·鄭風·褰裳》
2、另見qiě。
且(qiě)
代
此,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毛傳:“且,此也。”
且(qiě)
副
1、將近;幾乎。
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資治通鑑》
去後且三年。——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將;將要。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詩·齊風》
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淮南子》
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以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盡。——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禍且及汝。——清·魏禧《大鐵椎傳》
3、暫且;姑且;。
且往觀乎?——《詩·鄭風》
且攜所著。——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劉開《問說》
4、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的極端的、假設的或不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5、表讓步,尚且;都;還。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6、[方言]: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續很長時間。如:這筆且用呢;他且來不了呢。
7、【方言】:{且(qiě)表示客人}今天家來了個且,一會再說。
連
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行牧且蕘。——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連拜且泣。——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遺書·芋老人傳》
賊能且眾。——清·魏禧《大鐵椎傳》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說新語·自新》
且欲觀客。——清·魏禧《大鐵椎傳》
5、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
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呂氏春秋》
且復妄言。——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6、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為眾人師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且繼今以往。——〖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7、另見jū。
姓
“且姓”是罕見的姓,其姓氏源自於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姓苑》記載:“高陽氏臣且鳩氏之後。望出渭陽。”
“且”的兩個讀音“ju”或“qie"都為姓氏,其中“ju”的讀音源自於新疆回族。“且(qie)姓”現在大致分布在四川大邑、江蘇南通、山西太原、臨汾等地。
春秋時期:且姚,吳國大夫。
秦末楚漢爭霸時期:龍且,西楚國猛將,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
東漢:且運,莎車國宰相。 註:莎車國為西域都護府所轄諸國之一。
唐代:且洛生,唐高祖時期任渭州刺史。
宋代:且謹修,德化知縣。
明代:且簡,觀城人,正德年間任潞州判官。
清代:且洵侯,大邑灌口場人,武舉。
且步雲,大邑王泗人,武舉。
民國:且司典,大邑官渡河人。黃埔軍校畢業,任陸軍少將。
相關詞語
且不說、且慢、且說、暫且、尚且、甚且、得過且過、而且、姑且、苟且偷安、姑且。
數學含義
“且”在數學邏輯連詞中的符號表示為: ∧ 例: p且q 記作 p∧q。意為集合P與集合Q中相同元素的集合。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淺野切《正韻》七野切,音跙。借曰之辭。《論語》且予之類是也。
又未定之辭。《禮·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且胡為其不可以反宿。
又又也。《詩·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
又此也。《詩·周頌》匪且有且。《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
又姑且也。《詩·唐風》且以喜樂。
又將也。《史記·項羽紀》范增謂項莊曰:若屬且為所鹵。
又苟且也。《莊子·庚桑楚》老子語南榮趎曰:與物且者,其身不容,焉能容人。《注》且者,姑與物為雷同,而志不在也。
又姓。宋且謹修,明且。俗誤讀苴。
又通作俎。薦牲具。祭祀燕饗用之。
又《集韻》《韻會》《正韻》子餘切,音疽。《說文》薦也。
又同趄。行不進也。《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趦趄。
又多貌。《詩·大雅》籩豆有且。
又蝍蛆亦曰卽且。《史記·龜?傳》騰蛇之神,而殆於卽且。
又《爾雅·釋天》六月為且。《郭注》闕詁。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熱,故曰焦。
又巴且,見《司馬相如賦》。《史記》作猼且,卽巴焦。
又語餘聲。《詩·鄭風》士曰旣且。《朱傳》音疽。語辭,與乃見狂且,其樂只且,匪我思且,椒聊且,曰父母且,諸且字皆語餘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叢租切。與徂同,往也。
又《韻會》七序切,徐去聲。恭敬貌。《詩·周頌》有萋有且。《正字通》《說文》且從幾,足有二橫。一,地也。象借於地形。音阻。阻詛諧且為聲,餘義皆假借。孫愐譌用子餘切。《韻會》馬韻且引《說文》義同俎,譌轉魚韻,為孫切所蔽,音同疽,音義相矛盾。
又俎本作且,且字借義旣廣,故別加半肉作俎以別之。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字形是祖廟狀,
由“土”形轉化而來,象徵著祖先崇拜。
文言虛詞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係,而且,並且。例: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係,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係,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係: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3.複音虛詞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