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根據“雲南數據鄉村網”資料,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4畝(其中:田82畝,地242畝),人均耕地面積1.41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無路燈。全村有51戶飲用井水,有5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5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4%)。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2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0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萬元;畜牧業收入26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0頭,肉牛7頭);林業收入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3萬元;工資性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5元,農民收入以養殖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人。人口衛生
根據“雲南數據鄉村網”資料,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2戶,鄉村人口227人,其中男性116人,女性111人。其中農業人口227人,勞動力144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族、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20人,族漢族1人,苗族6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6人,參合率56%;享受低保1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2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51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牛馬榔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牛馬榔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4公里。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4.86畝,2009年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基層組織
根據“雲南數據鄉村網”資料,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少數民族黨員5人,黨員中男黨員5人;有團員6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人畜飲水困難;2、基礎設施落後;3、無科學,無技術,無資金;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託該村農業資源、氣候、區位三大優勢,開展熱區開發種植鳳梨、香蕉等熱區作物。為改變村容村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走向富裕,重點發展養殖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戶人均收入到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