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院李氏大宗祠

位於茂名市化州河西城區中山路三橫巷的“上院李氏大宗祠”(俗稱大宗),據族譜記載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1449年)重修於1934年,是化州最早的一幢水泥鋼筋結構、中西合璧的建築。該古建築主體現為兩層,包括主座、左右廊和大門等,組成合院式建築。建築面積為1750平方米,其總體為民國時期中西結合風格建築,部分牆磚為明、清時期型格,疑為民國時期重修。 雖歷經幾代多次修葺改建,整個建築群仍保存較完好,這在化州城內實為罕見。在幾處石灰層已剝落的牆磚上,刻印“官磚宇”、“官磚張”和“申一都第一里”等字樣。據李氏後裔李鋒介紹,刻有“申一都第一里”字樣的牆磚經查是明代的官牆磚,類似的還有“吉一都第一里”字樣,而“官磚宇”、“官磚張”可能是當時做牆磚的工廠或工匠字號。像“申一都第一里”這些字很明顯是在泥坯料時用手刻劃的,而“官磚宇”字樣是印模壓製出來的。正是這些字樣,表明了“上院李氏大宗祠”的悠久歷史。

簡介

上院李氏是嶺南名門望族,其始祖李承元公於宋景定年間(公元1260至1264年)出任化州路判,卸任時眷州民之盛情挽留而卜居化州上院(即今長岐雙牌、犀灣一帶),至今已有740餘年歷史,總人口近三十萬,形成的自然村落已分布到附近的廣東廣州、番禺、中山、湛江、遂溪、廉江、吳川、雷州、徐聞、信宜、高州、茂名、電白、陽江、韶關、五華、封開;還有廣西博白、合浦、浦北、北海、玉林、北流、容縣、柳州、梧州等市縣鎮及海南、湖南、湖北、江西、雲南、浙江、貴州、甘肅、河南省等十一省三十多個市縣。

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仍是發源地化州市長岐鎮,相鄰的楊梅、同慶鎮,是本族的主流;那務、平定、中垌、石灣、新安、東山、鑒江開發區亦有我族後人的村莊。

據不完全統計,全族共有進士三人、舉人二十五人、明清時代崇祀名宦、鄉賢多人,中將、少將屈指可數,近代的有清朝化州唯一進士李士周、民國廣東省主席、第三戰區副司令員長官兼三十五集團軍司令李漢魂、國民黨台灣國防部部長李海東、李卡、李一鳴、李植森、革命功臣李秀金(流口兒村22世李袖延女兒)等都是本族傑出代表。

記載

據族譜記載,化州城區的上院李氏大宗由本族八世孫、舉人、宜山教諭李賓公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1449年),至今已560年。現存的大宗坐落於化州河西城區中央,在舊糧食局辦公樓和印刷廠的中間,大宗坐西向東,樓高10米、占地面積約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1403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璧、水泥鋼筋結構二層三合院式祠堂。
根據1995年縣誌記載,當時在城區尚存的名勝古蹟有:始建於唐代的清風樓、始建於宋代鹹淳八年(1272)的孔廟、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的鼓樓、始建於清初的蘇澤堂。現在的清風樓已沒有古代的模樣,已經名存實亡,而我上院李氏大宗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1449年),大部分實物保存完好,實在難得。
族譜記載大宗在明朝、清朝曾多次重修。至民國中期,大宗已十分殘舊,民國23年(1934年),時任國民第一五五師師長的李漢魂(上院李氏族22世孫、吳川平澤嶺頭村人)回家籌建別墅(即今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漢魂故居),路過化州,了解大宗狀況後,將大宗與其別墅一同進行了規劃設計,並同時施工建設,當年年底還專程回來參加大宗進伙儀式,並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大宗正殿一樓全部保留明清時代的建築,上十萬塊明朝古磚、官窯磚得以保存下來。
大宗正殿前面是寬闊的走廊和五個大拱門,前面左右兩側是副樓,中間是約500平方米的廣場大院,入口大門是歐式牌額和圓拱式門洞,這樣的模式的祠堂在粵西乃至廣東都是少見的,是當時化州建築的典範。
最有價值的是正殿的官磚中有很多刻的“官磚宇”、“官磚宙”、“官磚列”、“官磚張”,“申一都第一里”、“吉一都第一里”、“進一都”…等字,這是明朝化州行政區域劃分(相當於現在的鎮、村)的名稱,有興趣的請參考明朝萬曆高州府志。這對研究粵西地區官窯、建材發展歷史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抗日戰爭期間,化州曾多次遭受日軍飛機轟炸,大宗正殿北側中彈後巍然屹立不倒,修復後的痕跡清晰可見,這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因此大宗又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大宗在大革命期間是茂化吳梅邊區、南路黨特委的地下據點。張炎、龐成、文邵昌、陳醒亞、彭中英、李郁、李一鳴、李植森等經常在此進行革命活動。
文革期間在大宗正門上方建造的紅五角星保存完好,是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重要標誌,現已比較少見。
大宗自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由化州糧食局使用,因此得以完整保存。

二0一七年七月,化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公布上院李氏大宗祠文物保護單位,繼承民族歷史文化,緬懷革命先烈功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後人,特立碑誌記,永志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