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郭吳氏大宗

吳川上郭吳氏大宗位於廣東省吳川市吳陽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上郭村,始建於明洪武丁丑年(1397年),為紀念始祖北宋進士銀青光祿大夫保金公及族內賢德之士所建。

據族譜及電白蓮頭嶺舊墓碑考:吳保金,號麗川,原籍福建莆田縣珠璣南巷錢坡大井頭,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神宗熙寧庚戌科進士(1070年),在京受職十八載,官至知樞密院事,授銀青光祿大夫,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謫高涼參軍,宦滿元祐七年(1092年)卜居寧川所,後因此地擴建吳川縣城,讓地遷上郭世居,遂為始祖,距今九百一十四年。配劉氏敕封一品夫人,卒葬高州府城內。

據吳川舊縣誌和祠堂碑記載:“吳川吳氏世為望族,宗支藩衍,冠蓋相仍,文儒繼踵”。明洪武丁丑(1397年)“族長以正命族眾,掄材興工,度地營祠,修築必固,材必美,攻斫純澤,構造堅縝,規制宏敞,逾年告成,大享厥祖。春祀夏礻侖,秋嘗冬蒸,禮文交作無或間斷,以享以薦。曆元及明,箕裘弗替。迨明萬曆、崇禎年間,先祖彥廷、一善、鼎泰、鼎元、鼎和、士望等先後同登科甲,乃於清康熙丙戌年(1706年)遷祠堂,弘其宅,次歲丁亥年建成”。

吳氏大宗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由主宮、廂房、廂廊、門廊、迴廊、穀倉、頤園及廣場等幾部份組成,分門堂、中堂、寢殿(後堂)三進七間三天井,以傳統的中軸對稱和遵規守道的手法,按封建王朝體制標準建設。採用紅磚彩瓦,石柱梓材。懸山脊峰上雕塑有鰲魚等,檐封刻有花鳥人物,原山牆灰塑有六國封相、八仙賀壽、天姬送子等圖案。

門堂前為外天井,有左右廂廊及屏風欄桿。左右廂廊前面分別開月門,門額分別刻有“崇禮”,“敦厚”。屏風欄桿兩端立石戟(唐宋禮制:立戟於門又稱“棘門”,三省六部以上長官方可設立)。牆上有司馬遷、范仲淹給吳氏家族的贈言“第一世家稱”、“至德無上名”。兩廂廊牆上鑲嵌著名人碑林,有明吳川知縣周應鰲、探花陳子壯,有清狀元林召棠、禮部侍郎陳蘭彬、高州知府戴衢亨及族內歷朝進士舉人等前賢詩聯,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梁鼎光、陳初生、張桂光、曹寶麟、王楚材、王永華等所書。

門堂前台階兩旁設有石鼓、獅子,左右釣魚台分別刻有“謙讓”、“開拓”四個鎏金大字,由曹寶麟所書。門堂檐廊左右兩根石柱上有清狀元林召棠撰聯“縣未立時先有姓,廟從遷處更揚名”。門堂進有三門,各有對聯,正門有明成化尚書丘瓊山撰聯“廟貌常森光日月,科名捷發振箕裘”。左門聯“讓水分流徵讓德,名山特峙拱名宗”。右門聯“鳳起蛟騰光祖德,水流山峙遠宗祊”。左右門額分別刻有“系傳梅里”、“姓著吳陽”。正門上方大匾陽刻著“吳氏大宗”四個鎏金大字,字型雄厚凝重,大氣磅礴。

門堂用八根花崗石柱和兩根梓京木柱承架,採用傳統抬架式木樁架結構,承架梁托全部採用名貴木料鏤空雕刻,原兩邊山牆分別雕塑青龍白虎等圖案,風格以寫意為重,古拙沉穩,雕刻精妙,令人嘆為觀止。石柱上掛有廣東布政使程國仁贈聯:“仕宦歷三朝,入乘聰馬,出蒞烏台,豈第四傳博學;科名看兩榜,春報鶯遷,秋歌鳴鹿,更延五代明經”,還有清道光辛丑科狀元龍啟瑞撰聯:“光祿緒先開,嗣後澤被夔府,功播淮州,仕宦綿綿勿替;木鐸聲傳遠,從此宴歌鹿鳴,名題雁塔,科甲濟濟相承”。

中堂用十六根梓京立柱托梁,柱下有石基座,步架梁的斷面為橢圓形,梁頭雕刻或成花飾,或成雲紋,或成鳥獸,千姿百態。原每根柱均掛有對聯,其中有林召棠題給始祖銀青光祿大夫保金公聯:“冠蓋先臨,相陰陽而觀流泉,大據山川勝勢;英髦繼嗣,有詩禮以貽來葉,永繩簪笏名宗”。架梁掛有進士、光祿寺正卿、通議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中憲大夫、兩淮運使、雲南都御史、夔州府正堂、將軍、旨賞戴藍翎、文魁、經魁、武魁及前賢贈詩聯匾額;有明洪武梧州知府陳鵬,崇禎進士承宣布政司清吏員外郎吳逢翔贈敘文碑及祠堂記等碑。中堂兩邊山牆有現代名人詩書畫,其中有當代著名書畫家梁鼎光、陳初生、張桂光、吳靜山、方楚雄、方楚喬等作品。

中堂天井兩廂房現為文化室展覽廳,陳列吳族賢人簡介圖片和上郭人民的革命鬥爭史料,記載上郭村的歷史變遷。

寢殿(後堂)天井兩廂房有古代名人遺像及名人贈聯。名人遺像有北宋進士銀青光祿大夫保金公、南宋進士光祿寺正卿味淡公、元明經進士通議大夫特峰公、明經進士愚軒公、明雲南都御史孔昭公、進士兩淮運使鼎泰公、夔州正堂鼎元公、清中憲大夫元功公等。名人贈聯有南宋度宗皇帝趙礻基贈給七世祖敏吾公聯:“雙親白髮堂前座,一領藍袍天上來”。有禮部侍郎陳蘭彬贈給味淡公吳頤聯:“至德流芳,名題雁塔;正卿鴻略,譽著燕京”。有狀元林召棠贈給通議大夫特峰公聯:“五百年燕翼詒謀,管奏新宮,恪備精禋修梡楬;數十代蟬聯姻戚,萍湘南澗,遠從先德溯津梁”。匾:“岳竣淵深”,有贈給兩淮運使鼎泰公聯:“書萃一門家熠耀,宦留餘澤族光輝”。有贈給夔州知府鼎元公聯:“旌表鄉賢,邦家留譽;政施夔府,廉德可風”。有贈給雲南都御史孔昭公聯:“功業著雲南,德被生民安社稷;科名垂粵海,恩敷桑梓輝宗枝”。有清同治丁亥年狀元陸潤庠贈給舉人錫庚公聯:“學宗象山,期於習靜;教尊鹿洞,先在明倫”。有高州知府戴衢亨贈給家駿公聯:“入場共識奇童子,謁聖齊呼小秀才”。有明探花陳子壯、進士李士周、清翰林吳道鎔、詩人陳恭尹等名人撰贈詩聯及匾額。

寢殿(後堂)正廳十二條梓京柱蓮花石座基和門廊四條石柱,採用架梁通堂式殿堂構造,柱上架梁,樑上立柱,重疊交替,形成萬眾同心、築就乾坤之勢。正廳龕位敬奉北宋進士銀青光祿大夫保金公,昭穆位敬奉歷代本族賢德之仕,神龕前置大神台,五供祭品,每年春秋兩祭及灼、禘、嘗、蒸等定期祭祀。每次祭祀活動族人均在此集中舉行隆重儀式,祭祀敏吾公和吳頤公時還特設有帝賜肉宴會,南宋時敏吾公以子吳頤貴授迪功郎淮陰縣尉,曾帶領淮陰兵民抗元有功,宋帝趙祺賜宴,由於公年邁齒失,嚼食不便,乃命廚官特製和肉及秘制方給以賞賜,後人於是保持帝賜肉宴會形式以示紀念。寢殿前檐掛有周應鰲題贈匾:“至德開先”、“科甲名宗”,清湖廣總督吳榮光題贈匾“至德流芳”等。

頤園(後花園)是南宋進士光祿寺正卿吳頤公出仕前讀書之所。原有假山名思恩山,吳頤中進士後改叫鹿鳴山。吳頤,號味淡,敏吾公長子,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1215年),少聰穎嗜學,弱冠拔廩,後因科場坎坷,大器晚成,景定五年甲子科舉於鄉,鹹淳元年乙丑科進士(1265年),初任鄂州知州,功績顯著,升臨安知府,遷光祿寺正卿。明清時期頤園建有進士亭、二賢亭、御史亭、大夫亭等,明萬曆年間鼎泰公、鼎元公兄弟同榜舉,後鼎泰公為崇禎元年進士,兄弟出仕宦滿還鄉,造福鄉梓,群邑奏請“旌表兄弟鄉賢”而建“二賢亭”以紀念。“御史亭”則是為紀念御史孔昭公而建,孔昭公後授雲南監察御史,清積案、洗民冤、廉正可風,升授都察御史巡撫雲南。原四面圍牆還有石刻、灰塑,雕刻了民間傳統故事和嶺南特色壁畫。

前門廣場為族眾活動場所,原有族中進士及舉人在此立石桅桿共二十多條,此為封建科舉制度的標誌物。廣場前面為碼頭,鑒江流經上郭過縣府,從黃坡出海,碼頭上設大宗、小宗、讀書樓及各祠堂祖嘗收集處。據記載,吳氏大宗祖嘗8000多畝,祖嘗收集後儲於穀倉,常以此周濟族人而德澤鄉鄰。

民國期間,吳氏大宗為共產黨革命活動場所,李欽、吳崇岳、肖光護、李俠雄等曾在此組織上郭村民進行革命活動,因此上郭村被命名為革命老區。廢科舉興新學後,吳氏大宗設立博文學堂,辦學經費由祖嘗負擔。解放後(1950年)改為經諭國小,1953年改為上郭國小,1968年改為上郭中學。文化革命十年浩劫,大宗的亭閣、穀倉、雕刻、塑像、石碑、牌匾、名人書畫等均遭破壞,被拆除或損壞的祠堂廟宇還有長宗祠(愚軒公)、小宗祠(烈祖特峰公)、一甲祠堂、一甲長宗祠堂、一甲小宗祠堂、二甲祠堂、五甲祠堂、七甲祠堂、文林郎祠、三元宮廟、洪聖公廟、都會廟、坡邊廟、封誥樓、讀書樓、進士第、大夫第、御史第、文魁第、明經第、二賢里牌坊、繡衣坊、聯珠坊、敬文書館、敬仁書館、宏文閣等。1991年族人倡議修復吳氏大宗,至1996年告成,但雕、刻、塑、繪等工藝無法復原。

吳氏大宗記載著吳川吳氏藩衍的悠久歷史,展示了吳氏詩禮傳承、儒賢相繼的良好風規,吳氏家族必光前照後,宗枝昌盛,與時俱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