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金山區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所屬地區:上海市
下轄地區:轄9個鎮及1個街道1個工業區
電話區號:021
地理位置:上海市的西南門戶、杭州灣畔
面積:586平方公里
人口:64.56萬人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大金山、小金山、浮山
基本概況
金山區交通便捷,滬杭鐵路、金山鐵路支線和亭衛公路、新衛公路橫貫南北,320國道穿越東西。上海金山車客渡碼頭的建立,開闢了上海至寧波等地的海上藍色通道(已經停運,估計改為金山三島旅遊碼頭)。隨著上海市高速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至2005年,金山境內形成“兩橫三縱”高速公路網架(“兩橫”指莘奉金高速公路和亭楓高速公路,“三縱”指滬杭高速公路、同三國道和嘉金高速公路),金山的交通條件產生質的飛躍。
199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金山縣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上海金山實業公司聯合建政,撤縣建區。撤縣建區後,“拼搏二十年,把金山建設成城鄉一體的現代化的上海南翼濱海新城”成為52.9萬金山人民為之團結奮鬥的新理想、新目標。新建和改造公路47.8公里,全區公路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94公里。新建和改造鄉村道路116公里。新增綠地面積164萬平方米,被評為“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區”和“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
發展工業是金山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金山區工業已有化工、輕工機械、紡織服裝、電子、醫藥、汽車配件、暖通設備、建材、食品等行業,工業企業1300餘家,已形成12個頗具實力的企業集團、15家年產值超億元或利潤超千萬元的企業。以商業、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也有較快發展,全區已有大型綜合性商場10餘家,商業網點7900餘個。金山區的農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現有耕地面積52萬畝,是上海糧、油作物的主要產區之一。金山區還是上海副食品的重要生產基地,豬、蛋、奶、水產品的產量歷居市郊前三位。
金山區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的“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是滬上僅存的一塊淨土,島上保存著上海陸上及其他地區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有獼猴等珍貴動物。大金山上的寒穴泉,更為一絕,因其水質甘冽,被譽之為“神泉”“三島”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朱涇東林寺、松隱華嚴塔、戚家墩春秋及西漢古文化遺址、亭林良渚文化遺址等將闢為古文化旅遊觀光的新景點。金山農民畫、黑陶藝術將創作、生產出更多的精品向世人展示金山社會文化風情。
面向新世紀,金山區的發展機遇進一步顯現。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兩橫三縱”高速公路網架將在“十五”期間逐步形成,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設即將啟動,金山的交通條件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與市中心及周邊地區的聯繫將大大加強。二是產業發展的機遇。上海石化四期建設和上海化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為金山依託大化工,發展化工延伸產業和配套服務產業創造了良機。三是潛在的地域優勢。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金山作為上海西南門戶以及地處杭州灣的海灣優勢將逐漸顯露,為金山發展物流業、倉儲業、運輸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金山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97年5月金山撤縣建區,掀開了金山發展的嶄新一頁。
到2005年底,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201.3億元,按現行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3.2%;財政總收入達57.32億元,比上年增長4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9.29億元,比上年增長46.1%。
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按現行價格)616.9億元,比上年增長44%。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汽車及配件為主的支柱產業體系。按照“服務、配合、參與、延伸、保障”方針,金山區與上海石化、上海化學工業區及上海華誼集團等大化工企業的合作不斷深入,產業鏈、人才鏈、服務鏈和城市建設鏈等加快形成。
完成農業總產值11.6億元。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穩步推進。區級千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000畝優質常規稻繁育基地及9萬畝高標準設施糧田建設基本建成。全區農業規模經營土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比例由17%提高到30%。啟動5000頭奶牛養殖基地、特種水產工廠化育苗與科技孵化基地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開發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3億元,基本形成了82公里的園區道路網架。現代化育苗廠、靈芝種植、冬桃生產研發加工基地等12個項目已竣工投產。銀龍蔬菜公司、施普蟠桃園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金山區被命名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國奶牛優勢區域。
2005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8億元,比上年增長22.1%。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2005年商品房銷售也呈上升趨勢。
2005年,全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比上年增長2.2%。2005年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共安排實事重大項目40項。
社會各項事業繁榮興旺,科教文衛體全面進步。啟動了化工自主智慧財產權工程,籌建了上海市精細化工專業孵化器,創立了上海市化工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金山中學、華師大三附中順利通過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總結性評審。2005年底,共有國小23所,中學30所。
2005年,成功舉辦了2005年旅遊節,楓涇古鎮游、城市沙灘游、綠色金山游等特色旅遊項目逐步推出並初見成效。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成效突出,被評為全國初級衛生保健先進區。楓涇鎮、朱涇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石化街道創建成上海市一級衛生街道。2005年,建成15所社區標準化衛生服務中心。全區擁有醫療機構30個。2005年,成功舉辦第二屆區運動會,金山區運動健兒參加全國和市級運動會共獲得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6枚。
“十一五”時期是金山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金山全力打造上海國際化工城的重要時期。金山將緊緊圍繞“建設上海國際化工城”這一總體目標,加快建成以石油化工及其延伸產業為主導,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新型輕紡緊密結合,體現循環經濟要求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與之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加快建成以生態、集約型為特點,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緊密結合,體現綠色經濟和休閒功能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基地;加快建成以沙白、水清、天藍、地綠的城市海景為標誌,與金山特色文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體現人居環境優美、休閒娛樂高尚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旅遊資源
華嚴塔
華嚴塔位於金山區松隱鎮松隱禪寺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然和尚募資歷時四年建成。塔為方形七層,磚木結構,承唐代風格,通高32米。因塔頂藏有德然和尚刺血書寫的華嚴經81卷,故名華嚴塔。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兩次重修。1961年遭雷擊,塔頂傾斜,政府出資扶正塔心木,但終因年代久遠,各層腰檐、平座、圍廓等木結構已朽損殆盡。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位於金山區山陽鄉戚家墩村防汛海塘內外兩側。遺址上層屬西漢時期文化,下層是以幾何印紋硬陶和釉陶為特徵的春秋戰國文化。發掘出灰坑4座,古井2口,墓葬8座。
在出土文物中,有陶器與釉陶製的鼎、鬲、釜、碗、杯、盤、壇、罐、盆、缽等器皿,還有西漢的銅鏡、五銖錢、鐵器、漆器、石器。遺址最初發現於1935年,後又於1962年、1964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
自然地理
地質
在晚太古代(25±0.5億年前)金山地區海底火山活動強烈,至早元古代中期(23億年前)的五台運動,地層發生強烈褶皺、斷裂。中元古代到晚元古代,經歷晉寧運動(8±0.3億年前)上升成陸,並相對穩定。古生代(5.7~2.3億年前)出現多次大規模海侵,地殼多次升降。中生代(2.3~0.67億年前)岩漿活動又開始活躍,經過燕山運動,形成新的華夏系構造格局,早期勞村旋迴和黃尖旋迴為本區主要成岩期。新生代(O.67億年前~今)喜馬拉雅運動使地層發生褶皺、變質和斷裂,又經過第四紀冰期影響和多次海侵,在海陸相交替沉積作用下,形成基岩上部地層。
地貌
金山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太湖流域碟形窪地東南端。全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東南略有升高,河渠交織成網。縣境地貌經歷了燕山晚期地質運動、新生代古氣候冷熱交替變化以及300萬年來地殼的緩慢沉降,從而在前第四紀地層的基底上堆積了厚0~285米不等的鬆散岩層,造就了現今的地貌形態。根據地貌形成的外動力過程、成因及其形態,可分為湖沼窪地、湖積平原、瀉湖平原、濱海平原、潮坪,以及剝蝕殘丘6個地貌單元。
土壤
金山土壤受地貌地勢的制約,發育於湖泊沉積、河湖互動沉積、江海互動沉積和江河沖積4種母質的基礎之上,在不同地域分別經歷了鹽漬化、草甸化和沼澤潛育化的過程,又經過長期人為影響,逐步形成水稻土和潮土兩個土類。根據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全縣水稻土64.54萬畝,占農田總面積99.96%,其中又可分為3個亞類、12個土屬和27個土種。潮土231畝,占O.04%,為挖墊灰潮土亞類中堆疊壤土屬下的一個堆疊土種,分布於河流兩側,僅作自留地、十邊地之用。因此,本縣極大部分為水稻土,而其中青黃泥、黃斑青紫、青紫泥、青黃土、黃泥頭5個土種為本縣分布較廣、面積較大的土種。西北部低田區,地下水位高,大部為青紫泥;中部低平田區,地勢略高,以青黃泥、青黃土為主;東南部高平田區,地勢高爽,以黃泥頭、青黃泥為主,地下水位在1~1.2米以下。
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91±0.77%,全氮0.230±0.042%,北部高於南部;全磷0.065±0.024%,但有效磷含量較低,平均為12.7±5.85PPM,低於9PPM的近16萬畝;全鉀2.16±0.187%,酸鹼度(PH值)平均6.89,大部呈中性。
山脈
金山三島位於東經121°24′~25′,北緯30°41′~42′,距杭州灣北岸陸地最近點(金山嘴)6.2公里。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明洪武建金山衛,清雍正建金山縣,均以金山島得名。
金山三島古時原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以前亦稱“釗山”。春秋戰國時期,山周圍已有村落和城堡設定,北宋年間並有港口;山上有寺廟,並有天然泉水“寒穴泉”。由於岸坍陷後退,於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今村落、城堡、港均已陷海,山上古蹟亦已湮沒。
金山淪海後,成為近岸島嶼,扼杭州灣之咽喉,歷來為海防要地。
大金山懸崖峭壁,低谷幽深,巉岩怪石,林木掩映,出沒煙波縹緲之中,數百年來孤懸海上,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少,山上保存著上海地區陸上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島上氣候宜人,炎夏無酷暑,是有待開發的旅遊、避暑勝地。
大金山吳淞高程105.03米,東西尖狹,中部寬闊,略呈菱形,最長處963米,最寬處437米,面積0.3平方公里。小金山,亦稱“勝山”,位於大金山西北1.75公里,吳淞高程34.23米,東狹西寬,山勢平坦,最長處450米,最寬處247米,面積0.1平方公里。浮山位於大金山南0.63公里,吳淞高程31.71米,長290米,最寬處183米,面積0.05平方公里;呈橢圓形,山頭渾圓無峰,僅中部有山脊隆起,海拔較低,狀如圓盤,浮於海面,舊志也稱“玉盤山”。其橢圓形山體東部尚有狹長小山脊出露海面,整個山體狀如龜,俗稱“烏龜山”。光緒<華亭縣誌>雲“浮山即玉盤山,又俗呼龜山,皆象形也”。
行政區劃
金山區轄1個街道、9個鎮、2個工業區:石化街道、朱涇鎮、楓涇鎮、張堰鎮、亭林鎮、呂巷鎮、廊下鎮、金山衛鎮、漕涇鎮、山陽鎮、金山工業區金山第二工業區。
歷史沿革
封建社會時期
清雍正四年(1726)建金山縣,隸屬江蘇省松江府。
社會主義時期
國務院1958年11月21日批准原屬江蘇省蘇州專區的金山縣劃歸上海市。
1997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9號):金山縣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上海金山實業公司聯合建政,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以原金山縣的行政區域為金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金山區得名
金山區源名于海中的大小金山。明朝以前,這裡稱小官鎮。明朝時,為防倭寇騷擾,開始在這裡築建衛城,因衛城與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對,故取名“金山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在這裡設縣時,便取用了“金山”之名。
物產富饒
金山土地肥沃,良田廣闊,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素有“上海糧倉”之譽。境內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大米、瓜果、蔬菜、生豬、魚蝦、禽蛋、海產品等,現已基本形成出口蔬菜和精品西瓜兩大主導產業以及葡萄、蟠桃、草莓、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等五大產業基礎。培育了銀龍蔬菜加工廠等一批龍頭企業。金山楓涇的丁蹄和黃酒飲譽中外。漕涇鎮被命名為全國農村科普(精品西瓜)示範基地。
金山是上海大都市的菜籃子和副食品供應基地。
市級金山現代農業園區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出口花卉基地、冬棗生產基地、申漕特種水產養殖基地、6000頭奶牛養殖基地等一批特色農業項目相繼建成,全國現代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建成了區級千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2000畝優質常規稻繁育基地和9萬畝高標準設施糧田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培育了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銀龍蔬菜公司被列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
金山區內商業網點星羅棋布。有瑞鑫百貨、石化百貨、農工商大賣場、華聯、聯華超市、卜蜂蓮花、樂購、國美電器、永樂家電、蘇寧電器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和購物場所。最近還修建了百聯,歐尚兩家大型購物市場。臨海而建的世安海升大酒店、修葺一新的金山賓館,上海總工會投資的海鷗大廈,還有金山濱海皇冠大酒店(城市沙灘旁)為居家購物、商貿洽談和休閒娛樂提供便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