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涇中學

上海市新涇中學

上海市新涇中學創辦於1968年,2003年6月新涇中學由九年一貫制的新涇學校實行中國小脫鉤重新成為公辦初級中學的建制。長寧區政府和區教育局在推進區域教育發展的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均衡發展和內涵發展的目標要求。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新涇中學被列入區、市加強國中建設工程的實施學校,學校新一任黨政領導班子成立,這為我校的改革發展創造了優越有利的外部環境條件,為學校的發展再上新台階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13年8月26日搬入新址——甘溪路280號,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享有良好社會聲譽、教學設施先進、教育環境優雅、校園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的公辦初級中學。目前校園面積為1618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7738.82平方米。現有教室24間,配備白板、電視機、學生廚櫃等。另有計算機房、科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錄播教室,配備了心理諮詢室、圖書館等。學校被區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被區教育局命名為中國小文明行為規範示範校、區藝術教育先進集體、區科普活動先進學校、區綠化先進單位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學校坐落於長寧區西部的虹橋臨空經濟園區,甘溪路280號。

學校資源

學校始終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學校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為教師搭建了不同層面的培訓與展示平台,實現了教師的理想發展。目前,學校共有高級教師8人,一級教師38位;獲得在職碩士學位及研究生課程班結業教師共16人;學校共有28人次先後獲得區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教壇新秀的稱號,形成我校的區級骨幹教師隊伍;2位教師被選拔為區優青項目學員和區青年高端人才培訓班學員,12位教師先後被選拔出國培訓。邵明月老師被評為長寧區十佳師德個人;8名教師分別獲得上海市、長寧區園丁獎;先後有15人次教師獲得區德育工作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在長寧區開展的“長教杯”、“育人杯”比賽中,我校獲得一等獎教師4人次,獲得二等獎教師9人次,獲得三等獎教師若干人次。數學教研組被評為區優秀教研組和先進教研組,並獲得了長寧區巾幗文明崗和巾幗文明示範崗的榮譽稱號。語文教研組獲得區先進教研組、區文明組室榮譽稱號和英語教研組獲得區先進教研組榮譽稱號,我校將繼續秉承“理想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加強師資培訓和建設,實現新涇校園每一位教師和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理想的發展。

文化傳統

數年堅持,滬劇傳承顯成效

上海市新涇中學創辦於1968年,地處上海最大的地方劇種——滬劇的故鄉新涇地區,借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滬劇校園文化特色。從1995年起,在長寧區教育局和新涇鎮政府領導的支持下,滬劇特色班便悄然在新涇中學校園裡“落地”,經過20年的堅持,組建了長寧區中學生藝術團新涇中學滬劇分團。學校遵循“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理想發展”的辦學理念,以“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喚醒學生非遺傳承的文化自覺”為目的,在辦好學校滬劇社團的同時,堅持將滬劇文化進課程、進課堂。如今的新涇中學滬劇藝術團已是長寧區教育系統傳統戲曲“五朵金花”之一,是長寧區中學生重點藝術團隊。2015年9月,新涇中學被評為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學校滬劇特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滬劇團學員參加新涇鎮宣傳活動

據項目負責老師徐環介紹,為了保持好學校滬劇特色,二十年來,學校聘請了上海滬劇院馬莉莉等著名演員擔任學校的藝術顧問,並聘請上海滬劇院王麗芳、龐仲庭、川沙滬劇團徐雲仙等專業演員開展學校滬劇教學工作,專業師資成為學校滬劇特色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力量。每周二、三下午,老師們都會準時來到學校開展滬劇相關教學活動。其中,王麗芳老師從學校創辦滬劇特色班開始便來學校上課,至今堅持了20年。在滬劇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堅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點出發,進行有區別有針對性的教學。如果老師發現學生演唱能力不強,但彈、拉能力較強,便讓其改學樂器,發揮學生彈和拉的能力。在滬劇教學中,突顯學生個性及主人翁意識,注重團結協作。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敢於提出不同的構想、思路。學校還將滬劇傳習與其他課程融合,將經典古詩文改編成滬劇,在傳唱過程中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創作課本劇滬劇版,讓學生學會編串聯詞、寫詞、譜曲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在尋找滬劇歷史文獻、編寫教材、改進評價的過程中,課程觀明顯增強。學校《滬劇藝術》校本課程獲長寧區第八屆中國小德育工作研討活動——優秀校本德育課程。在學校教學樓二樓,學校在今年新開闢了近400平方米的綜合非遺傳習廳,融滬劇藝術展示、學生滬劇社排練、小型藝術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為滬劇的傳承發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成為學校特色教育發展的重要標誌。

滬劇傳承注重輻射

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滬劇藝術教育活動,注重為滬劇班的學員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在滬劇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戲曲、理解上海語言的內涵,提升學生個人文化品位。通過滬劇學唱、滬語念白,使學生感受滬劇表演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此外,學校開展的滬劇藝術教育還把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功能拓展到社區,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市、區、鎮、武警部隊等的文藝演出,開展尊老敬老、擁軍愛民的法制宣傳、環保宣傳等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鍛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每年暑期校滬劇團都向社區和敬老院送去“送溫暖、傳真情”滬劇文藝演出活動,為爺爺、奶奶奉上學藝的成果,受到社區的歡迎和好評。滬劇班學員們在下社區等活動中,學員們的意志品格、奉獻精神、情感價值觀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長寧滬劇團團長、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陳甦萍老師到校指導

近二十年來新涇中學滬劇團創作排演了《美在新涇》、《七彩畫廊》、《曙光》、《清泉》、《中流砥柱》、《江姐》、《劉胡蘭》等100多個節目,滬劇特色班的學生在國家、市區學生藝術節等各級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成為享譽滬上的學生藝術團體。徐老師介紹,滬劇班已培養出多名滬劇人才並輸送到市區滬劇院,並成為劇團的骨幹。其中為上海市滬劇院和長寧區滬劇院就輸送了9位優秀苗子,並成為滬劇接班人,他們也成為學校學生學習滬劇的榜樣。

滬劇育人作用突顯

六(1)班的胡錦依是學校滬劇特色班的學生,她從今年9月份開始接觸學習滬劇,滬劇學習給她帶來很多新鮮的感受。她說:“原來就讀的國小並沒有滬劇特色,反而小時候在家人的薰陶下對滬劇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學起來感覺很親切。滬劇是上海的文化特色,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熟悉更多的滬劇知識。通過參加各種表演活動,還可以提高個人的溝通表達能力和自信。”其中,發生在胡錦依身上的一段經歷讓她記憶猶新,她回憶道,“小時候自己的滬語是小區裡的小朋友中講得最好的,到了幼稚園,老師只講國語,加上班上的其他同學多是外地的,慢慢地自己的滬語也不會講了。學習了滬劇之後,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自己的滬語講得更好了。”

滬劇《母親》

學校校長鍾楊認為發展藝術教育對一個人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習滬劇的過程中完善人格。對滬劇在學校未來的發展,鍾校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學校現有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三類,將重點放在拓展型課程。每周安排一個下午,開設與滬劇相關的特色課程,如學說上海話,一個學期下來就是20節課。把教材編成20講,學生自願報名,一學期一屆學生。並在基礎型課程中辟出一部分音樂課,演唱滬劇,這樣基本上每個年級每個學生都能接觸滬劇。學校還通過中午的廣播、紅領巾電台等形式播放滬劇,在升旗儀式、文藝匯演等活動中滲透滬劇。

學校將滬劇作為一個特色來培育,一方面完善滬劇傳習基地,作為學生訓練、表演、活動的主要場所。另一方面把滬劇引入課程,形成一個以滬劇為中心的課程群,課程群包括拓展型課、社團活動,並在基礎型課程中滲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領略滬劇的魅力,讓走出新涇校園的學生能夠有較好的藝術修養。在此基礎上,繼續向專業團隊輸入更多優秀的滬劇人才,為滬劇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學校領導

現任校長是鍾楊,黨委書記是曹雪梅。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2 校園環境2
校園環境1 校園環境1
校園環境3 校園環境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