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言: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一、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二)總體目標
(三)戰略部署
二抄、重點任務
(一)德育:讓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和健全人格
(二)學前教育:為兒童幸福和發展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
(三)義務教育 :讓所有孩子獲得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
(四)高中教育:為學生成長自、成人、成功提供知識和能力準備
(五)高等教育:讓學生更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職業教育:讓學生成為適應工作變化的知識型互、發展型技能人才
(七)特殊教育:讓殘障和超常學生在理解、關愛中發展
(八)繼續教育:為成人發展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智慧源泉
(九)教師隊伍:為學生成長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引路人
(十)教育國際化:讓學生具備國際交流動、理解、合作、競爭能力
(十一)教育信息化: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
三、體制改革
(一)教育公共服務機制創新
(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三)辦學體制改革
(四)學校內部體制改革
(五)招生考試制度改革
四、重大項目
(一)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試驗項目
(二)重點發展項目
五、領導和保障
(一)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二)健全教育法制環境
(三)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實施與評估
(一)建立實施機制
(二)完善評估制度
(三)加強監督檢查
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上海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對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創新發展,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制定《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序言: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教育,關係著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創新進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來。
上海教育歷經百年積澱,伴隨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實現了持續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辦學條件顯著改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基礎教育按照高標準高質量要求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率先進入普及化階段,職業教育和培訓普遍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受到關注和保障。教育布局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教育改革試驗深入實施,教育開放不斷擴大,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教育發展,教育活力不斷增強。上海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質和促進城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
上海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於全社會尊重人才、重視科技和支持教育的良好傳統,得益於堅持建設與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執著追求,得益於堅持走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教育發展之路的堅定信念;是上海幾代教育工作者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辛勤耕耘和創新探索的智慧結晶。
上海教育雖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理念、服務、質量、體制等方面還不能很好適應人民民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重“育分”、輕育人現象普遍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尚不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教育投入總體不足,政府統籌指導能力還不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存在著較大差距;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相對滯後,學校辦學自主權尚未很好落實;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較弱,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與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相適應。
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經濟政治將處於深刻變化之中,知識競爭和創新驅動發展仍然是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我國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上海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人民民眾對精神文化需求將更加迫切,對教育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訴求也更趨多元和多樣。
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人民民眾的新需求,上海必須緊緊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把實現經濟發展轉變、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建設“四個中心”創新發展新目標,建立在發揮人才優勢這個核心基礎之上,更加關注人力資源建設,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改革創新教育,提升上海的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未來上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以育人為本,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要求未來上海的教育,更好地公平惠及所有學生——從校園莘莘學子到所有繼續學習的成年人,關心所有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社會各個群體的發展需求,提供更為平等、優質、多樣的學習機會,努力培養好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人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識、健康身心和科學人文素養。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要求未來上海的教育,著眼於每一個學生長遠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所有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發展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高水平優秀人才。
上海教育擔負著光榮而崇高的歷史使命。上海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實現科學發展,踐行“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核心理念,增強主動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支撐經濟轉型、推動自主創新、引領文化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創造上海教育新輝煌。
總體戰略
面向2020年的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要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核心理念,確立體現上海特點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指導思想
上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於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施國家戰略,推動上海“四個率先”、加快“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提供更強大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知識服務。
在推進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促進公平、追求卓越、推動創新、服務發展”的工作方針:
——促進公平。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民眾的多樣化、高質量教育需求為宗旨,努力教育公平,實現學有所教、學有優教,使每一個受教育者得到發展。
——追求卓越。確立現代教育理念,瞄準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培養創新型人才水平,推動各級各類教育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推動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全面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率先實現教育體制和發展模式創新,不斷增強教育活力,建立與人的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和終身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新體制。
——服務發展。完善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體系,推進教育與科研、產業的緊密結合,增強教育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發揮上海教育在服務長三角、長江流域和全國中的重要作用。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每一個人的發展潛能得到激發,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主要標誌是:
——形成終身學習的教育新體系。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和全社會得到廣泛確立,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學校與社會、家庭橫向溝通,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同發展,全社會教育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人人學會終身學習,終身享有教育機會。
——形成激發受教育者發展潛能的教育新模式。教育的選擇性進一步擴大,學生思想品德、學習能力和創新技能顯著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水平顯著提高,現代信息網路技術在各類教育廣泛套用,整個教育體現和諧、靈活、多樣的特點,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發展。
——形成多元開放的教育新格局。政府教育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教育改革發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更加緊密,區域教育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強,教育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教育活力和教育效益不斷增強。
——形成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新布局。教育發展與人口的總量、結構變化相適應,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銜接,與城市功能定位布局相匹配,教育資源配置向最需要的地方傾斜,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到2020年,全市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指導服務普遍開展,3~6歲兒童入園率達到99%;適齡少年兒童都能接受公平而高質量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9%,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實現義務教育標準化和均等化;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9%,教育的選擇性、優質性和特色性更加明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滲透;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每10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人數將達到5200人,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高質量的特色高等學校;教育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留學生所占比例達到15%左右,基本建成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國小建網學校比例達到100%,廣大師生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明顯增強;市民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25~64歲人口大專及以上比例達到37%,建成面向全民、伴隨終身的教育體系。
表:上海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
號 | 指 標 | 2008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20年 |
1 | 3~6歲兒童入園率(%) | 95 | 97 | 98 | 99 |
2 | 義務教育階段完成率(%) | 93.1 | 95 | 96 | 99 |
3 | 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 | 95 | 96.5 | 97.5 | 99 |
4 | 義務教育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 | 66 | 80 | 85 | 95 |
5 | 高中階段入學率(%) | 95 | 98 | 98 | 99 |
6 | 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人) | 5000 | 5100 | 5140 | 5200 |
7 | 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留學生比例(%) | 5.9 | 12 | 13 | 15 |
8 | 國小建網學校比例(%) | 90.2 | 94 | 96 | 100 |
9 |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3.5 | 14.5 | 14.7 | 15 |
10 | 25~64歲大專及以上人口比例(%) | 17.8 | 27.5 | 30.7 | 37 |
註:部分數據為2005年抽樣調查數據;2020年常住人口基數測算為2300萬;大學生數包括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的在校學生數,留學生數包括接受學位教育和短期學習的人數。
(三)戰略部署
根據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要聚焦重大戰略主題,全面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分類指導、分步實施。
——聚焦戰略主題,實現重大突破。圍繞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這一戰略主題,促進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卓越,在若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所有學生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努力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加強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促進知識的擴散、傳播、共享和套用,推動高等學校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知識創新基地和知識服務中心;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增強上海教育的國際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推進教育信息化,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推動教育變革,促進學習個性化和教育的開放化、遠程化、網路化;加快終身教育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受教育者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
──實施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增強教育活力。堅持從戰略性、巨觀性、全局性的高度出發,以部市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為重要載體,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開放,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緊緊圍繞人的終身發展,整體設計各類教育的目標要求,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改革發展的系統性和銜接性;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和法制建設一體化推進,實施教育與經濟社會配套改革,重點解決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統籌教育內部和外部、國家和地方的教育資源,吸引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最佳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利用的最大效益;正確處理好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家庭的關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鼓勵企業投資於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教育發展,發揮家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發揮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先行效應,探索和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教育一體化和教育國際化發展;推動長三角教育聯動發展,增強上海教育輻射帶動作用。
──實施分類指導服務,分步推進各項工作。按照總體目標要求,採取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策略:針對各級各類教育的主要功能以及不同地區發展特點,明確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加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確定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工作要求,分步驟推進,分階段實施;整體推進與重點工作相結合,以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為主要抓手,把各項改革和發展任務落實到位。
重點任務
未來1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是:緊緊圍繞“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凸顯各級各類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擴大教育開放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為重要支撐,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一)德育:讓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和健全人格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證。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堅持把德育貫穿到育人的各個環節,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讓學生具有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和健全人格。
構建有效銜接的德育內容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國家意識、民族情懷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傳統美德教育,培養學生守法、誠信、勤儉、感恩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開展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溝通鑑別力。推進生命教育和生態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自我、他人和社會。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磨礪和團結協作精神培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別突出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點,形成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的教育序列。
創新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注重知行統一,強化全員育人,實施教育教學全過程育德。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激活學科的德育內涵,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和輻射作用的學科德育示範課程和精品德育課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突出實踐體驗,促進校外教育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推動政府、企業和社區參與校外教育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學生參與志願者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服務、認證、激勵等機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德育內化。建設德育資源共享網路平台,拓展網路道德教育空間,繁榮發展校園網路文化,提高學生網路媒介素養。
最佳化育人環境。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合力育人機制,推動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推進“溫馨教室”與和諧校園建設,最佳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少先隊等學生社團組織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氛圍。加強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引導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發揮親職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完善社區青少年教育工作機制,推動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為青少年發展辦更多的實事,加強輿論引導和新媒體管理,弘揚社會正氣,努力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二)學前教育:為兒童幸福和發展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
學前教育是為兒童的幸福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要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科學性,為所有兒童幸福和發展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基本滿足0~6歲兒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對學前教育指導服務的需求。
建立醫教結合的家庭教養指導和預防性干預系統。建立區域內醫教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體系。加強區(縣)早教指導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管理,成立獨立建制的0~3歲散居嬰幼兒教養指導服務機構,形成由教育、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婦兒委等部門協同運作的社區早教服務網路,為每個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和早教服務卡,使所有散居嬰幼兒家庭都能接受科學育兒指導和諮詢服務。加強對高危新生兒家庭跟蹤服務,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早期發現、康復訓練等方面的指導。
提高各類幼稚園保教質量。切實加強對各類幼稚園保教質量的管理和評價,滿足學前兒童的生活、安全、衛生保健的特別需求。鼓勵幼稚園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遊戲為基本形式,開展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學前教育活動,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實施家園合作的銜接教育,開展有效的家園共育主題活動。加強對幼兒健康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定期向社會發布。加強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推進幼稚園內涵建設和科學發展,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有特色、高品質的學前教育服務。
加強學前教育保教隊伍建設。堅持實行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為城鄉每所學前教育機構配置合格的保教人員。創新保健教師、保育員、營養員的培養與培訓機制,建立有上海特色的學前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的課程體系,形成師範院校、相關教育與培訓機構、幼稚園聯合培養保教人員的多元化格局。
強化政府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職能。根據入托、入園的峰谷波動規律,統籌和盤活現有教育資源,落實公建配套園所建設,調動社會力量發展學前教育的積極性,化解學前教育資源緊缺矛盾。完善幼稚園督導制度。逐步提高托幼園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確保學前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建立貧困家庭學前兒童的資助制度。
(三)義務教育:讓所有孩子獲得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
義務教育是面向所有適齡兒童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要堅持公平優質的價值取向,提高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為學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每一個孩子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在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機會公平基礎上,關注義務教育過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重點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採取積極有效的輔導措施,努力使這些學生學有所獲、思有所進、能有所長。對於基礎較好、潛能較大的學生,建立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創造有利於他們全面和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積極創造條件,推行小班化教學。
提高每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加大對財力困難地區和相對薄弱學校的支持,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協作機制,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新城鎮和郊區延伸,推進薄弱學校委託管理,縮國小校之間辦學水平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明顯緩解“擇校”矛盾。改革學校評價制度,鼓勵與支持不同基礎的學校都有明顯進步,增強學校主動發展的意識和持續提高的能力。加強公辦國中學校內涵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增強學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對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民辦學校的指導和服務,逐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
深化義務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加強數學和科學技術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把發展學生興趣特長、創造思維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能力,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全面實施“陽光體育”,完善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制度,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學生重視體育鍛鍊和健康生活的良好習慣。加強藝術教育,積極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建立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和監測體系,形成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
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少課時總量,降低過高的課程要求。嚴格執行課時計畫和課程標準,控制作業量和考試難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建立全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學校、社會、家庭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切實把“減負”貫穿到教育教學和校內校外各個方面。
(四)高中教育:為學生成長、成人、成功提供知識和能力準備
高中教育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堅持均衡發展與特色發展相結合、強化基礎與發展個性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為每個學生的成長、成人、成功奠定基礎,形成“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可選擇”的發展格局。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人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重視人文和社會科學教育,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加強研究性學習和實驗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綜合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赴市外、境外交流學習機會,開拓學生視野。
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支持高中學校立足學校傳統和優勢,發展校本課程,創新育人模式,形成一批科技、藝術、體育、外語等特色高中。總結和推廣高中特色辦學經驗,發揮優質高中在特色辦學中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滲透,加強普通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開放實訓基地、課程和師資,發展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發展普職融合的綜合高中,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
增強普通高中教育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推進普通高中普遍開設選修課,逐步推廣學分制。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學的有效合作機制,鼓勵大學向高中開放課程、實驗室等教學資源,為部分學有餘力的高中學生開闢學習發展的新途徑。建設和發展課外創新教育機構,拓展學生課餘學習和研究的新空間。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
(五)高等教育:讓學生更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專門人才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堅持走創新型、開放型、特色型、服務型發展之路,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知識創新與知識服務能力。
建立高等學校分類指導服務體系。制定上海高等學校發展定位規劃,實施符合不同學校和學科專業特點的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和資源配置,實施分類管理、指導和服務。實施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工程,引導高等學校特色辦學、錯位競爭、合作共贏。鼓勵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加強一流學科專業建設,支持若干所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特色大學目標邁進,推進示範性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建設計畫,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強化基礎課程教學,最佳化通識教育,增強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促進教學科研結合,增加創新實踐活動。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著力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在套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試點。健全學術名家、資深教授和骨幹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的機制,提升教師責任意識和教學能力。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全面推行學分制,實現校際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創建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健全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
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上海經濟結構調整需要,逐步建立高等學校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的引導機制,促進高等學校更好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種專門人才。依據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緊迫需求,實施優秀人才培養卓越教育計畫。採用產學研聯盟、國際合作等方式,重點加強金融貿易、物流航運、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加大為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培養人才的力度。
提升學科建設和科研創新水平。推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完善學科評價體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強”原則,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圍繞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等重大發展戰略,聚焦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的要求,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專業,選擇若干學科進行重點建設,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設,加強科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學科骨幹和創新團隊為核心、以重大項目為依託,不斷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能力。探索建立校際聯盟機制,開展學術交流與技術創新聯合攻關,形成學科專業的戰略集群。改革科研評價制度,促進科研成果質量的提高。全面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培養一批有傑出學術成就的優秀人才,建設一批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努力取得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優秀成果。
增強高等學校知識服務能力。更新高等學校服務理念,創新科技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模式,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建設高等學校知識服務平台,努力使大學成為城市知識服務中心和國家知識服務重要基地。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緊密合作、共同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戰略聯盟,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技術轉移的運行機制,啟動“上海高等學校技術市場”建設,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與支持高等學校建設開放型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庫,建立多學科組成的智囊團、思想庫和開放式研究機構,搭建知識資源的分享平台,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套用。推動高等學校聚焦國家和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主題,圍繞最急需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諮詢和服務。深化“三區聯動”創新發展,推動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發揮大學對周邊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優勢,形成知識經濟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大學主動融入和服務地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六)職業教育:讓學生成為適應工作變化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建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礎。要做精、做特、做強職業教育,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促進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為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輸送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強化學生技能訓練,強調實踐導向,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和利用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定,完善各級職業教育專業標準,促進人才培養有機銜接。加強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強化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探索課堂與實訓地點的一體化,實施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新模式。完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學生學業評價制度,引導學業評價向就業導向和社會評價轉化。逐步實行職業培訓模組可疊加的“學分銀行”制度,推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雙證培養模式。全面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職業能力提升與創新人才培訓工程。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舉,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員工和轉崗、再就業人員等社會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各類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放教育培訓資源。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培養模式和學制貫通的“立交橋”,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發展渠道,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保障。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教育,鼓勵職業院校向普通學校開放課程和實訓資源。實施職業教育示範校和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工程類骨幹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不斷提高各類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的比例,形成專兼結合的“雙師制”教學團隊,使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師中來自企業兼職教師比例不低於30%,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40%。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和服務機制,為教師培養培訓與企業掛職鍛鍊提供良好條件,設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專業教師獲得專業技術資格或職業技能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
推動行業、企業和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發展。增強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統籌能力,鼓勵行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職業教育,構建起產學合作平台。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對接受職校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補貼。積極籌措和吸納社會資金髮展職業教育,積極調動和尋求各種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教育領域。大力營造尊重勞動、重視技能、重視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風尚,宣傳優秀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和社會貢獻,倡導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
(七)特殊教育:讓殘障和超常學生在理解、關愛中發展
特殊教育是以殘障和超常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為基礎,滿足特殊需求的教育。要堅持按需施教,給予理解關愛,開發學生潛能,使每個特殊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發展。到2020年,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完善的特殊教育新體系。
推進融合教育。完善普通幼稚園、國小、中學和大學殘障學生的“隨班就讀”制度,促進殘障學生和正常學生的融合。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個別化教育計畫,建設相應的課程體系。改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或學習支持中心,配備隨班就讀學生必需的設施設備。對學習有困難或其他原因影響學習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加強重點和個別輔導。加強隨班就讀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及其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升“隨班就讀”質量。
加強特殊學校建設。最佳化特殊學校辦學條件,實施新一輪特殊教育學校改造工程。完善上海特殊學校課程標準,制定頒布切合殘障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特點的上海市輔讀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在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的合作、轉化和相互支持。堅持醫教結合,探索駐校顧問醫生制度等多種醫教結合模式,實現特殊教育機構中殘障學生教育與康復的有機整合。完善特殊學校教師津貼制度。
構建適合超常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在面向全體學生、推進融合教育的同時,為一些超常學生提供彈性的加速式和拓展式教學模式,以滿足這些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探索超常學生的早期發現和跟蹤培養途徑,通過校本課程建設、創新活動平台搭建和評價制度改革,為學有潛力和具有創新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實踐機會。
建設特殊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強化政府在特殊教育發展方面的公共服務職能,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建立由高等學校、醫療機構、科研部門、基層學校等方面參與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和資源中心,開展跨部門、多學科的特殊教育綜合研究,提供諮詢與服務。加強區、縣特教康復指導中心的建設。推進醫教結合,加強殘障兒童早期診斷,完善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綜合干預的運行機制,建立醫教結合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建立超常學生的發現、鑑別、跟蹤和評估機制,為超常學生的培養提供科學指導。
(八)繼續教育:為成人發展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智慧源泉
繼續教育是滿足社會個體終身發展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為所有成年人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增強他們適應科技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讓學習更便捷、更愉快、更有意義。
發展多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培訓。依託國家和市級研發中心、博士後創新基地等,推動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聯手組建繼續教育基地。在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各類專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強高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訓,加快開發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培訓項目,落實員工持證上崗和在崗培訓制度,強化一線員工特別是中青年員工的崗位培訓。
努力滿足社會個體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建立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社會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社區教育、親職教育、農村教育、老年教育和婦女教育,積極開展與市民社會生活、休閒娛樂、文化體育、醫療保健密切相關、靈活多樣的各種教育活動,豐富個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實施市民終身學習促進工程,鼓勵各級政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社會提供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新聞媒體的社會教育職能。加強郊區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按照郊區產業布點要求,加強農村教育,拓展郊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農村建設創業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努力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積極提供經費和物質支持,完善相關優惠政策。
創新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學科、研究、設施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立現代開放大學,構建開放式繼續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統一入學考試,建立寬進嚴出的成人入學制度。普通高等學校要逐步將繼續教育融入學校全日制教學體系,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實施教學模式改革。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勞動者培訓個人賬戶,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完善培訓補貼政策,探索實施在職人員帶薪繼續教育假制度。建立多部門組成的上海市促進終身學習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九)教師隊伍:為學生成長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引路人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於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十分關鍵。要注重每一個教師的發展,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強化師德教育,引導教師做充滿愛心、品格優秀、業務精良、道德高尚、行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能力,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以高尚情操薰陶學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自覺擔負起培育人才的神聖職責。完善師德規範,健全激勵機制,不斷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設立“上海市白玉蘭教師”榮譽稱號,表彰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辛勤耕耘、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傑出教師。健全師德監督機制,嚴格考核管理,對失德失范者要加強教育,對學術腐敗行為者要進行懲戒。
提升教師創新素質。重視和促進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教師勇於探索,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教育實踐,不斷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以增強教師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對郊區農村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教學水平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加強對青年教師創新能力培養,設立青年教師創新基金,資助青年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等新手段,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的創新教學和科研活動,為教師提供創造性地發揮智慧的寬鬆教學、科研環境。鼓勵教師不斷探索教學創新和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將教師的創新實踐和成效納入教師職務晉升、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形成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完善教師交流訪學制度,為教師出國交流學習創造更多機會。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努力營造教育家成長的環境。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把中國小教師納入區(縣)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在區域內實行教師合理流動;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提高中國小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完善中國小教師準入制度,提高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在中國小教師隊伍中比例。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教齡段的教師發展情況,試行教師資格證書有效期制度,建立上海中國小教師資格再認證制度。改革教師教育模式,實現教師來源多元化。
完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教師聘任和培養制度。改善教師來源結構,擴大具有行業背景教師的來源,實施境外優秀教師引進戰略,提高外籍專任教師和有海外經歷專任教師的比例。對具有創新素質和較強科研能力教師和優秀學術團隊給予重點支持,造就一支大師級人才隊伍。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完善從行業、企業引進或聘請師資機制和制度,強化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和企業掛職制度。支持大學進行教師年薪制改革探索,激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增強大學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
(十)教育國際化:讓學生具備國際交流、理解、合作、競爭能力
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要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國際化水平,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推進教育開放和國際合作交流。積極發展中外合作專業、課程開發,開展學生交換項目,探索與境外學校間的課程和學分互認。建設境外教師培訓基地,加大選派重點課程教師和骨幹教師出境培訓的力度,建設適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教師隊伍。完善吸引海外學者來滬從事教學和合作研究的政策體系,積極引進合適的高水平外籍教師。採取多種方式,創辦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學和二級學院,建立若干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專業服務機構建設,吸引國際教育組織落戶上海。積極開發海外教育市場,推廣上海教育國際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知名中國小校在海外建立分校,或設立海外學習中心(站)。
增強學生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課程資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並能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化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立若干所中外學生融合的學校,促進中外學生的文化認識和交流理解。試點高中國際課程,鼓勵有條件的中國小開設由外籍教師執教的課程。開展國際高中合作項目,擴大高中學生國際交流的規模與渠道,拓展高中學生的國際視野。在職業教育中引進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標準,培養適應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鼓勵學生赴海外遊學、實習。加強雙語教學,發展多種語言教育,普遍增強各級各類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引進先進、適宜的國際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和標準,建立並實施上海國際教育質量認證制度。
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擴大高等教育階段學歷教育留學生的規模與比例,最佳化留學生的層次結構。建立外國留學生服務中心,為海外學生來華學習提供權威、便捷的專業服務。建設一批國際化的品牌學科專業和課程,建立全市統一的留學生課程庫和學分互認制度,增強上海教育對留學生的吸引力。完善留學生獎學金制度和資助政策,探索建立留學生勤工助學和醫療保險等制度。建設語言預科中心,為留學生適應中文教學提供服務。發展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加強外籍人員子女教育體系建設,整合上海現有學校國際部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在滬外籍人士子女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務。
(十一)教育信息化: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上海教育要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趨勢,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為每一個人提供個性化和無處不在的教育。
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推動課程教學與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開放、互動、共享的教育模式,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索使用電子書包,推動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外學習和研究。加強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增強正確理解、合理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等信息網路的能力,提高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建設數位化教研服務平台,制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開展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引導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育技術套用的能力。
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系統建設。系統規劃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信息化整體架構,以泛在技術為支撐,逐步建設涵蓋學校、社會、家庭及職場的學習型城市基礎設施。實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建設上海學習網,推進數位化學習資源庫建設,鼓勵政府和行業建設專業性公共教育資源庫,完善教育信息系統的運行機制,更新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其技術先進性和網路管理水平。系統設計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政策體系。
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依託上海城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網路,完善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與城市信息化發展相同步、與人才成長規律相適應、與學習型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建設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貢獻的數位化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個性化學習和開放化、遠程化、網路化教育,形成更為積極的、開放的學習文化,加速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綜合性政府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和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動教育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加強信息技術倫理和道德教育,強化輿論宣傳,提倡文明上網,引導受教育者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合理利用網路等信息技術。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制,營造健康的網上學習環境。
(限於篇幅,以下從略。全文可以通過參考資料或擴展閱讀提供的線索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