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
2010年3月31日,上海國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在經歷兩年多的沉默後,上海國資重組再度重磅發力。新公司將作為加快上海國資流動的綜合性平台,實現國資有序進退、最佳化國資布局結構、完善國資管理體制的戰略目標。
成立背景
上海國資管理公司,是在全國國資加快整合的背景下成立的。上世紀90年代,上海國資改革重組一度走在全國前列,包括在全國率先實施行業主管局改制為企業集團、率先成立地方國資委、率先開展國資重組探索,等等。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國資重組步伐慢了下來,一些國資重組成效不如預期。
反觀國務院國資委和部分兄弟省市,國資重組正在大踏步前進:國務院國資委第三家國資經營公司("中投二號")近期有望成立,將承擔起對央企資產進行打包處理的重任;北京2008年成立了"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將地方國資陸續劃轉至該中心,開展集中股權運作;深圳2004年組建了"投資控股公司",對經營性國資進行統一市場化運作;重慶2004年成立"渝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作為國有資產處置和運作平台,對上市公司和金融企業進行戰略投資和重組。全國國資的加快整合,對上海形成了壓力。
公司責任
公司作為新的國資流動平台的建立,背負著殷切期望和巨大責任。
第一,加快國資從一般競爭領域退出。上海是國資重鎮,國資分布面廣,但行業和資本集中度均較低,國資效率不高。通過成立國資管理公司,便於推動國資進一步集中到戰略性產業和重點行業,最佳化國資布局結構。
第二,變現部分國資股權用於補充社保。上海老齡化比重高,社保支出大,幾乎每年都有社保欠賬。而目前補充社保資金,主要靠地方財政,導致地方財政的壓力越來越大。在當前地方財政增長有限的前提下,亟需開闢新的社保籌資渠道。用國資補充社保是一個自然的考慮。目前,上海對國資收益實行按比例徵收,直接劃撥財政,但金額較小不足以填補社保窟窿。因此,通過成立國資管理公司,在不影響國資控股比例的前提下,以出售部分國有股權的方式補充社保,成為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
第三,實現國資委對國資重組的直接掌控。目前,上海經營性地方國資基本都已劃轉至國資委。但是,國資委對下屬國企的控制力較弱,推動國資重組缺乏有效平台。新成立的國資管理公司,將作為上海國資委的"資本之手",直接受讓部分國有股權,開展市場化的股權和資本運作,而不涉入企業的具體經營。長遠來看,不排除國資管理公司將大部分國有股權納入,甚至變身為類似新加坡"淡馬錫"式的綜合性控股公司。
面臨挑戰
新的平台,預示著上海國資重組將拉開新的序幕。但是,也要看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曾經多次推動國資平台建設,先後建立了國資經營公司、國際集團、大盛、盛融、國盛等資產公司,這些平台目前運作均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新的國資管理公司,要避免重蹈國資經營公司的覆轍,努力打造成為專業化的股權和資本運作平台。
施德容兼任董事長
當日下午,西郊賓館,一場20分鐘左右的揭牌儀式宣告上海國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揚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為該公司成立揭牌,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出席會議並講話。
上海市國資委下屬的國盛集團董事長施德容將兼任這家上海國資"一對多"平台公司的董事長。施德容擁有多年國有投資公司的運作經驗,在2003年受命組建盛融投資有限公司;2007年9月,國盛集團在原有幾家國有投資公司的基礎上成立,施德容再次掌舵。
權威定調
在2010年1月12日召開的"2010年上海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國資委主任楊國雄對這家專司股權管理的國有資本管理公司的"定調"是:"目的是促進國資合理布局和結構最佳化,滿足重大產業項目建設需求,確保國有資產在流動中保值增值,發揮國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與國盛集團的區分
這家新公司與國盛集團的區分是:國盛是"產業投資平台",偏向產業;而這家公司是"資本運營平台",側重資本運營。
此外,這家專司股權管理的公司不會參與企業實際經營,在保證控股權的前提下,可能會出售一部分持股企業的股份,而獲得的股權出售收益可能會用來補充社保缺口。但上述說法沒有得到上海市國資委方面的證實。
成立意義
上海目前已有多家國有投資主體,為何還需要成立一家這樣的國有資本運營實體?一方面,目前上海國有投資體系的一大特點就是主體多,各自為政,造成了國資分布不合理,給國資委的統一部署造成困難,更妨礙了城市全局性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新形勢下的國有資本投放、運營功能,其實是一種大規模準投資銀行運作,一個強大的平台,不僅有利於發揮其資金和產業等資源優勢,還有利於提高政府監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