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臨江鎮

上杭縣臨江鎮

臨江鎮地處汀江中游,"三褶回瀾"中段北側的河谷盆地,三面環水。 臨江鎮行政轄區有鎮東、鎮中、英明、天山、鎮南、鎮西、東南共七個居委會,60多個居民小組。 全鎮有黨員550多人,設立了"居委會幹部養老保障基金"。

江濱路

〖歷史沿革〗

臨江鎮有行政區始於宋乾道四年(1168年),縣址從鍾寮場遷此有800多年,當時稱郭坊。明、清改稱在城裡。民國時改稱第一區、附城區。解放後,改稱城廂區、城關公社、城關鎮,1986年改為臨江鎮。

〖地理位置〗

臨江鎮位於東經116.24°,北緯25.03°,是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及上杭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與臨城鎮相連組成上杭縣城。是上杭縣九鎮之一。

〖自然環境〗

臨江鎮地處汀江中游,"三褶回瀾"中段北側的河谷盆地,三面環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年平均氣溫19.9℃,年降水量一般為1520一2130毫米。山多狗肝山,含無枷磷豐富,極適宜旱糧和經濟作物的生長。

〖人口民族〗

2002年底臨江鎮總戶數12100戶,總人口37440人,以漢族為主,有畲族900多人,其中:農業人口3364人,操客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

臨江鎮行政轄區有鎮東、鎮中、英明、天山、鎮南、鎮西、東南共七個居委會,60多個居民小組。城區面積4.9平方公里(未包括東南居委會),貫穿東西有解放路、人民路、北環路、江濱路;南北有建設路、北大路、和平路、西環路,鎮區遷有小街小巷110多條。公園有街心公園、紫金公園、江濱公園。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為600噸,11萬伏的變電站l座,城區防洪堤長3648米,城市園林綠化面積97.2公頃,公共綠地18.6公頃。電話普及率達85%左右。城關的新區有和平新村,北環新村、利民新村、北園新村、富古新村、移民新村等,城區人均居住面積達18.36平方米。

〖旅遊資源〗

境內名勝古蹟眾多,住於宮橋村的千年古剎普陀寺,據縣誌上記載,始建於宋朝年間,有“未有

七峰山
上杭城,先有普陀寺”說,普陀山不僅風光秀麗,古木參天,而且有著豐富的人文景現,寺內香火不斷,善男信女絡澤不絕,是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1991年開始興建的七峰山旅遊區,現已日臻完善,區內亭、台、樓、閣十餘處,景色各有千秋,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九仙湖旅遊區,湖光山色,碧波蕩漾,湖邊四季常青的植被,曲折迂迴的湖面是遊客輕舟搖曳的好去處,歷史上的杭川勝景還有南塔撣鍾,駟馬樵歌,袍嶺朝雲、長壩樂耕,石潭秋月、七峰擁翠、三折田瀾、琴崗霧色、虹度恬波等。

〖對外交通〗

公路交通便利,東經319國道至龍巖、廈門;北經205國道至長汀、永安、三明;西經205國道至武平、廣東梅州、廣州、深圳;南經杭永線至永定。

〖經濟狀況〗

2002年糧食播種面積754畝,糧食總產量298噸;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556元。預算內財政收入達3421萬元。全鎮擁有非公有制企業33家,個體工商戶2073戶,從業人數達6534人。

〖文化狀況〗

臨江鎮現有國小2所(未包括縣屬國小l所)、幼稚園2所(未包括縣屬幼稚園1所及私立幼稚園),在校學生2500多人,任教教師13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全鎮文化娛樂場所50多處,老人活動中心7處。民眾文化生活有文化創作、漢劇、木偶戲、燈謎、舞獅、舞龍、船燈、攝影、琴棋書畫、戲劇彈唱等,城區醫院3所。

〖名產〗

光華照明有限公司生產的各種類型的節能燈;日用竹木製品廠生產各類木質餐具、玩具;特種變壓器廠生產微型變壓器和專利產品的電焊機;空心竹涼廠生產麻將竹涼蓆;冷作機械加工廠生產內河船舶及除塵變壓器配件。特產有烏梅、沁芳梅、蘿蔔乾等,烏梅有消暑生津之功能,肉厚酸甜適度,早在明朝就有記載。蘿蔔乾是閩西八大幹之一,具有脆、嫩、香、黃的特色,經久不腐,是餐桌之佳肴;沁芳梅獲福建省鄉鎮企業珍品金獎;其他如黃竹茶、黃梨、板栗等也富有名氣。

〖社區黨建工作〗

轄區七個居委會先後興建辦公樓,集辦公室、會議室、老年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娛樂室、黨員活動室、市民學校、婚育學校、計生服務室於一體,功能齊全。健全了電教網路,安裝了閉路電視,配備"微機"等設備。全鎮有黨員550多人,設立了"居委會幹部養老保障基金"。離退休幹部自發成立了婆婆宣傳隊、婦女禁賭會、民樂隊、門球隊、移風易俗理事會等民眾性組織。

〖精神文明建設〗

臨江鎮把"提高市民素質"作為紮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著力點。開展以"共居一地、共保平安、共建文明"為目標的文明安全創建活動。以開展創建"文明安全單位" "文明安全戶"及評選"文明市民"為基礎,重點創建"文明安全片區",全鎮"文明安全片區"有六個,其中江濱文明安全片區被定為縣級示範點。轄區內有省級文明單位9個、市級文明單位32個、縣級文明單位65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