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釋義
上指上方,與下相對。廉者,形如菱角狀,又指邊側。因該穴在下廉上1寸,屈肘握拳,是處肌肉隆起,形如菱狀,穴當菱狀之邊側,因名上廉。
腧穴定位
簡便定位
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屈肘取穴。
解剖定位
在橈側短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效機制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手陽明大腸經上達於面與督脈交會,其氣上達於頭,故可通調頭面經氣,疏瀉頭面風熱,治療頭痛眩暈、面癱;通過調理手陽明大腸經氣血,治療循經的肘臂疼痛、麻木、癱瘓;此穴通過調理手陽明大腸經氣而具有清腸利腑的作用,可治療腹脹、腸鳴、泄瀉等腸腑氣機紊亂之疾患。
主治病證
中醫病症:腹痛,腸鳴,泄瀉,頭痛,頭暈,半身不遂,手足不仁,手臂肩膊疼痛,膝腫,喘息,小便難等。
西醫病症: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後遺症,腸鳴腹痛等。
配伍套用
•胸中柱滿:上廉、華蓋、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俞、俠溪、步廊、商陽、手三里、氣戶、周榮、上管、勞宮、湧泉、陽陵泉(《備急千金要方》)。
•食泄:上廉、下廉(《神應經》)。
•夾臍痛:上廉、曲泉、中封、水分(《神應經》)。
•小便難黃:上廉、下廉(《備急千金要方》)。
養生保健
經常配合按摩上廉、下廉,每次1-3分鐘,對手臂具有良好的保養作用。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向下放散至手。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現代研究
臨床試驗研究表明,在X線鋇餐下觀察,針刺上廉穴可使胃蠕動增強。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針灸甲乙經》:在三里下一寸。
《醫學入門》:在曲池前四寸。
《循經考穴編》廣註:曲池下三寸,屈肘取之,若直取合四寸。
《針灸集成》:腕後七寸,曲池下三寸,三里下一寸微外些。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小便黃,腸鳴相逐。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疰痛。
《針灸資生經》:寒瘧;偏風,腰腿手足不仁。
《針灸大成》: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類經圖翼》:小便澀,大腸氣滯。
《循經考穴編》:肩膊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