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上,上方與下相對;廉,邊緣。穴在下廉上1寸,屈肘握拳時,是處肌肉隆起,形如菱狀,穴在菱狀邊側,故名。
功能作用
調府氣,通經絡。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位於前臂背面橈側,,陽溪和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43寸。
屈肘側掌。在前臂背面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的連線上,曲池穴下3寸處取穴。
解剖
大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姆長展肌。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神經肌支和骨間後動脈分布。
主治
腸炎、腹痛、腹瀉、小便黃赤、頭痛、眩暈、半身不遂。上肢神經痛及麻痹等。
操作
直刺0.5-1寸,針感酸麻脹可向前臂、手指放散;可灸。
臨床運用
本穴主要用於治肩臂麻木疼痛、半身不遂。腸腹痛等疾患。現代研究:在X線觀察下,針刺上廉穴,可增強胃蠕動,解除胃痙攣,促進胃內滯留液排空。該穴具有消炎、鎮痛的作用,可調整消化系統功能,用於急性腸炎、痢疾。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治腸鳴、腹痛;配下廉治小便難;配肩髎、曲池治肩、肘、臂痹痛。
功效
該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居前臂外側前緣。除主治上肢不遂、手臂麻木、肩臂疼痛外,還可用於腸鳴走痛、大腸氣滯,有調腑氣、除窟瘀滯之功效。
附註
經穴別名,即胃經上巨虛穴(足上廉)。
相關論述
《會元針灸學》:“上廉者,廉者潔也,內廉外廉之間,陽明清陽之氣所會也。……居下廉之上,故名上廉。”
《針灸甲乙經》:“在(手)三里下一寸。”
《循經考穴編》:“廣註:曲池下三寸,屈肘取之。”
《針灸甲乙經》:“小便黃、腸鳴相逐、上廉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