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絡腧穴學》

《新經絡腧穴學》是沈曉明編著的一本以介紹經絡、腧穴的圖書。該書2006年6月1日由北京科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圖書信息

書名:新經絡腧穴學
作 者:沈曉明
出版社:北京科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6月1日
ISBN:9787530433539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既全面地涵蓋了經絡、腧穴的基本內容,又在許多方面作了取捨、加工。其獨特的組織形式、合理的邏輯推演、適時的學習指導、豐富的文獻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是該書的精髓。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精心組織的針灸基礎知識,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治學精神。
本書有如下特點:文獻來源廣泛,基本涉及古今主要針灸著作及期刊雜誌,如僅腧穴的現代套用,就參考了1583篇文章;資料取捨合理,以臨床常用、療效確切為原則;學術思想新穎,強調基本規律對具體內容的指導作用,如藉助經脈的命名規律推導十二經循行、腧穴主治規律歸納各個腧穴主治病證等;結構體系獨特,注重前後邏輯一致性與條理性,相近內容使用相同的框架布局,不斷重複,強化學習效果;寫作風格平實;圖象表格豐富。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在針灸著作中如何達到“易陳”的境界,使初學者能快速入門與提高,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古代醫家編制了很多的針灸歌賦,但從學術角度來說,缺乏提綱挈領式指導和規律性總結。經絡、腧穴等內容的內在規律性、邏輯性未能得到應有的的重視。本書在收集大量古今文獻的基礎上,將經絡、腧穴內容重新梳理、歸納,突出規律性與邏輯性,以期達到“易學”和“實用”目標。

作者簡介

沈曉明,男,1966年7月出生,醫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臨床學院副院長。安徽省第一位針灸學博士,師從著名針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從事針灸教學、科研、臨床以及國外留學生帶教工作近二十年,學術功底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方法獨特,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多次應邀赴新加坡、波蘭等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或參加各級科研課題9項。

圖書目錄

總論
第一章經絡總論
第一節經絡概念的形成/3
一、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3
二、對針灸、按摩等感應的觀察/3
三、練習氣功時“行氣”的體驗/4
四、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4
五、腧穴主治作用的總結/4
第二節經絡系統的組成/4
一、十二經脈/4
二、奇經八脈/8
三、十二經別/9
四、十五絡脈/10
五、十二經筋/11
六、十二皮部/11
第三節經絡的作用及經絡理論的臨床套用/12
一、經絡的作用/12
二、經絡理論的臨床套用/12
第二章腧穴總論
第一節腧穴的發展與分類/14
一、腧穴的發展/14
二、腧穴的分類/14
第二節腧穴的命名/15
一、腧穴的命名方法/16
二、腧穴的命名依據/16
第三節腧穴的作用/17
一、反映病證,協助診斷/17
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18
第四節腧穴的主治規律/19
一、分經主治規律/19
二、分部主治規律/19
第五節特定穴/21
一、五輸穴/21
二、原穴/23
三、絡穴/25
四、郄穴/26
五、背俞穴/27
六、募穴/28
七、八會穴/29
八、八脈交會穴/30
九、下合穴/31
十、交會穴/32
第六節腧穴的定取方法/32
一、骨度分寸定取法/32
二、體表標誌定取法/35
三、指寸定取法/37
四、簡易定取法/38
各論
第三章手太陰肺經(LU)
第一節經脈循行/41
第二節主要病候/42
第三節主治概要/42
第四節本經腧穴/43
一、中府(LU1)/43
二、雲門(LU2)/44
三、天府(LU3)/45
四、俠白(LU4)/45
五、尺澤(LU5)/45
六、孔最(LU6)/47
七、列缺(LU7)/47
八、經渠(LU8)/49
九、太淵(LU9)/49
十、魚際(LUl0)/50
十一、少商(LUll)/51
本經小結/53
第四章手陽明大腸經(L1)
第一節經脈循行/54
第二節主要病候/55
第三節主治概要/55
第四節本經腧穴/55
一、商陽(LI1)/56
二、二間(LI2)/56
三、三間(LI3)/57
四、合谷(LI4)/57
五、陽溪(LI5)/60
六、偏歷(LI6)/60
七、溫溜(LI7)/61
八、下廉(LI8)/61
九、上廉(LI9)/61
十、手三里(LI10)/61
十一、曲池(LI11)/62
十二、肘體(LI12)/64
十三、手五里(LI13)/64
十四、臂□(LI14)/65
十五、肩□(LIl5)/65
十六、巨骨(I16)/66
十七、天鼎(LI17)/66
十八、扶突(LIl8)/67
十九、口禾□(LI19)/68
二十、迎香(LI20)/68
本經小結/69
第五章足陽明胃經(ST)
第一節經脈循行/70
第二節主要病候/71
第三節主治概要/71
第四節本經腧穴/72
一、承泣(ST1)/72
二、四白(ST2)/73
三、巨□(ST3)/74
四、地倉(ST4)/74
五、大迎(ST5)/75
六、頰車(ST6)/75
七、下關(ST7)/76
八、頭維(ST8)/76
九、人迎(ST9)/76
十、水突(ST10)/78
十一、氣舍(ST11)/79
十二、缺盆(st12)/79
十三、氣戶(ST13)/80
十四、庫房(ST14)/80
十五、屋翳(ST15)/80
十六、膺窗(ST16)/80
十七、乳中(ST17)/80
十八、乳根(ST18)/81
十九、不容(ST19)/81
二十、承滿(ST20)/81
二十一、梁門(ST21)/81
二十二、關門(ST22)/82
二十三、太乙(ST23)/82
二十四、滑肉門(ST24)/82
二十五、天樞(ST25)/82
二十六、外陵(ST26)/83
二十七、大巨(ST27)/83
二十八、水道(ST28)/83
二十九、歸來(ST29)/84
三十、氣沖(ST30)/84
三十一、髀關(ST31)/84
三十二、伏兔(ST32)/85
三十三、陰市(ST33)/85
三十四、梁丘(ST34)/85
三十五、犢鼻(ST35)/86
三十六、足三里(ST36)/87
三十七、上巨虛(ST37)/92
三十八、條口(ST38)/92
三十九、下巨虛(ST39)/93
四十、豐隆(ST40)/93
四十一、解溪(ST41)/94
四十二、沖陽(ST42)/94
四十三、陷谷(ST43)/95
四十四、內庭(ST44)/96
四十五、厲兌(ST45)/96
本經小結/97
第六章足太陰脾經(SP)
……
第七章手少陰心經(HT)
第八章手太陽小腸經(SI)
第九章足太陽膀胱經(BL)
第十章足少陰腎經(KI)
第十一章手厥陰心包經(PC)
第十二章手少陽三焦經(SJ)
第十三章足少陽膽經(GB)
第十四章足厥陰肝經(LR)
第十五章任脈(RN)
第十六章督脈(DU)
第十七章沖脈
第十八章帶脈
第十九章陰維脈
第二十章陽維脈
第二十一章陰躋脈
第二十二章陽躋脈
第二十三章十五絡脈
第二十四章奇穴
附篇
索引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