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1、手陽明大腸經經穴名,在前臂背面橈側緣,側腕屈肘時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曲池)下3寸處。
2、足陽明胃經之上巨虛的別名,位於臏韌帶外側、股骨外側髁、脛骨外側髁與髕韌帶外側緣所形成之凹陷處(犢鼻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3、人體部位名,指上側緣。
解讀
1、手陽明大腸經經穴——上廉
出《針灸甲乙經》。側邊為廉,因穴在前臂橈側與下廉穴相對而名為上廉。在前臂背面橈側緣,側腕屈肘時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曲池)下3寸處取穴。
2、穴位上巨虛的別名。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下合穴,出《靈樞·本輸》:“復下三里3寸為巨虛上廉。”名出《千金翼方》。別名巨虛上廉、上廉,見《靈樞》、《針灸甲乙經》;巨虛,見《明堂灸經》。
3、人體部位名。上側緣。廉即邊緣。《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
中醫套用
1、手陽明大腸經經穴——上廉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緣,側腕屈肘時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曲池)下3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本穴周圍布有橈側腕長伸肌腱、橈側腕短伸肌和旋後肌、拇長展肌;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後皮神經及頭靜脈、橈動脈肌支;深層有橈神經深支走行。
功效:有理氣通腑通經之功效。
主治:頭痛、喘息、偏癱、腹痛、腸鳴瀉泄及手臂肩肘酸痛麻木等病症。臨床多用於治療頭痛、半身不遂及前臂神經痛、肘關節炎及周圍病變,肩肘酸痛不用,常與下廉穴配用。並可瀉胃中熱,配氣沖、下巨虛、手、足三里,見《類經圖翼》。
刺灸法:直刺1寸以內,亦可艾灸或溫灸。
2、上巨虛
定位:位於臏韌帶外側、股骨外側髁、脛骨外側髁與髕韌帶外側緣所形成之凹陷處(犢鼻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仰臥或坐位取穴。
局部解剖:本處有脛骨前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後肌分布,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分支走行;深層有脛前動脈、靜脈和腓深神經走行,深刺可刺中脛後動脈、靜脈和脛神經。功效:理氣通腸,降腑和胃。
主治:臨床多用於治療消化系胃腸道疾患如急慢性胃炎、腸炎、闌尾炎、痢疾及膽囊炎等病症;並能治療膝關節及周圍病變,疼痛;下肢麻痹、腿足腫痛屈伸不利等等。治療菌痢常與天樞配用,見《針灸學》(上海);治脾胃虛弱、濕痿、汗泄傷食與足三里、氣街配用,見《針灸大成》;有報導經動物實驗證明,針刺動物“上巨虛”、“天樞”部位可引起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增強;臨床實驗證實:針刺上巨虛治療急性菌痢時,患者嗜酸細胞計數顯著下降而白細胞吞噬能力、淋巴細胞轉化率與玫瑰花結試驗等均顯著增強,提示針刺上巨虛穴與調節機體免疫水平有密切關聯。
刺灸法:直刺深度為1.5寸以內;可艾灸3~7壯,亦可溫灸15分鐘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