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縣衙是古代重要的官署建築,大家都在影視劇里看過抄,但真正的縣衙,留存至今的極少自。南京目前只有一處縣衙建築,這就是位於白下路的清代上元縣衙舊址互。
記者近日了解到,這棟珍貴的古建築目前正在進行修繕動,將根治其長期存在的漏雨問題。還有市民希望,這棟長期“養在深閨”的古建築能夠早日對公眾開放參觀。
縣衙還剩一座大堂
熟悉南京歷史的人知道,在從唐代到清代的大部分時間內,南京市區分為上元、江寧兩個縣。
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之前,如今南京市區的大部分區域叫做江寧縣。上元二年,江寧縣更名為上元縣。五代十國時期的楊吳天佑十四年(917年),又從上元縣劃出一部分,另外設定江寧縣,兩個縣以內秦淮河為界。這個格局維持了將近千年,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上元縣撤銷,全部併入江寧縣。
根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的上元縣治,也就是縣衙(縣政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白下路101號,當時的地名是“昇平橋”。
上元縣衙建築原有房屋170間,但現在僅存大堂一座。據文物資料記載,這座大堂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已經以“白下路清代建築”的名稱,被公布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繕重點要根治漏雨
上元縣衙大堂坐北朝南、小瓦屋面,前有抱廈,上掛“禮堂”二字匾額,距今已將近150年,曾一度年久失修。記者近日了解到,這棟南京僅存的縣衙建築,四周已經搭起了腳手架,開始整修。
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物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上元縣衙“年事已高”,屋頂一直存在漏水問題,文物處副處長張國祥說:“漏雨的部分主要在東北角,所以產權單位向我們申請修繕。另外,還要做一些日常保養工作。”
張國祥介紹,此次修繕要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比如,傳統工藝中的“望板”、“望磚”就要保留、缺失的則要恢復。望板和望磚是木結構房屋特有的組成部分,平鋪在屋頂椽子上面的木板叫做望板。望磚則是鋪在椽子上的薄磚,用以承受瓦片,阻擋瓦楞中漏下的雨水,防止透風落塵,並使室內的頂面外觀平整。
修繕中還加進了一些現代工藝,張國祥介紹,主要是加入了一層防水層,夾在裡面,外面一點兒都看不出來,不影響古建築外觀,同時又起到防水作用。張國祥說,在修繕之前,文物部門已經對上元縣衙進行了結構檢測,發現這座老宅保養得還是不錯的。
市民盼早日對外開放
隨著修繕和研究的深入,上元縣衙的歷史價值也不斷被發掘出來。專家告訴記者,上元縣衙不僅是南京僅存、江蘇省內少見的縣衙建築,在南京的近現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912年,黃興夫人徐宗漢曾奉孫中山之命,利用上元縣衙創辦“第一貧兒教養院”。上元縣衙還保存著一通貧兒院創辦緣起的紀事碑。
1931年2月至10月,時任中共南京特委書記兼組織部長的李耘生化名李滌塵,進入貧兒院任歷史教員,並在院內創建了中共黨支部。
上元縣衙具有較高文物價值,負載著很多和南京政區沿革史、南京近現代史有關的故事。但遺憾的是,目前該建築位於白下路某單位大院內,並不對外開放。市民張先生說,他希望上元縣衙修繕完畢後,應該適度地對外開放,讓更多的南京市民了解這座古建築。
多知道點
南京為何會有縣衙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在大部分朝代,南京都是行政級別很高的城市,為什麼在古都南京,也會出現縣衙呢?
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古代的縣是較為基層的行政單位,在縣以上,還有郡、州、府等。
早在秦朝,南京地區就設定過溧陽、秣陵、丹陽、江乘、棠邑等縣;漢代設秣陵、胡孰、建業等縣;從西晉一直到隋朝,南京地區設定的縣(包括僑縣)在內,多達十幾個。唐朝形成上元、江寧兩縣同城而治的並存局面後,兩縣以上還有更高級別的政區單位,治所也設在南京城內。
比如,宋朝時,南京被稱為江寧府(南宋時改為建康府),江寧府下轄江寧、上元兩縣,府治(府衙)和縣治(縣衙)都在南京城內;明朝,南京先成為首都,後來被降為留都,在南京城內,依然有上元、江寧兩個縣衙。
清代,南京城內為上元、江寧兩個縣,兩個縣屬江寧府管轄(江寧府衙在今南京一中附近),江寧府由江寧布政使司管轄(江寧布政使司衙門在瞻園); 江寧布政使司由兩江總督管轄(兩江總督署在今長江路),這就形成了縣衙——府衙——布政使司衙門——兩江總督署四個不同級別的行政機構,都在南京城內的景象,凸顯了南京城重要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