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三鄉村民國年間為崎亭保,1949年解放後屬潮海鄉,1958年改為三鄉大隊,1984年改為三鄉村委會。
三鄉村村委會設章文。有章文、蔡營、前埔、後宅、大奎、梧坑等6個自然村。聚落分布在楊子山東麓丘陵谷地上,呈塊狀分布。有5個村民小組755戶2617人。耕地1680畝,山地3450畝。主種甘薯、花生、大豆。山林有松木、相思樹等。有水庫、水利中心站、國小和衛生所等。三鄉村民以前經濟發展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改革開放至2008年,全村發展了石材加工業130多家,年工農業總產值3億多元,年創稅近3千多萬元。三鄉村還是石井鎮革命老區村之一。
交通發展
由於三鄉村地處偏僻山村,交通甚為閉塞,村部通石井鎮區的道路為解放初期修建,年久失修,且路面窄,僅有3米多寬,人和車輛通行困難,成為制約三鄉村經濟建設和廣大民眾生產、生活的瓶頸。針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發動社會各界踴躍捐款,籌集資金近100多萬元,鋪設連線院小公路的水泥路,擴寬通往鎮區的道路,解決了三鄉村出行難的問題,成為開發石井鎮西北部工業區的重要通道。
旅遊景點
三鄉村裡有許多文物景觀,其中有嶺亭寺、吳氏宗祠、張氏家廟、楊氏祖厝、呂氏祖厝等。嶺亭寺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經歷代修葺,形成一定規模,但民國十六年(1927年)寺內發生火災,寺廟損毀,原存經文寺史全被燒毀。後重修為二進木構殿宇,殿後有花園,西廂廊有二層樓閣,風景優雅。寺中原奉觀音菩薩,歷代又先後增奉釋迦牟尼、十八羅漢、大地公、夫人媽等。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寺主面佛問卜,預卜當年雨量、人丁安危及五穀收成情況。1977年,村民集資重建,寺宇依照原狀,將木構建築改為石構建築、重塑諸神金身,歷時三年完工。去年再次集資重建後殿,古寺重光,再現新姿。吳氏宗祠是吳氏祖先衍居此地所建宗詞,後由吳氏後人集資重建,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雕樑畫棟,宏偉壯觀。張氏家廟始建於宋朝中葉,因遭海寇侵擾,曾一度荒廢失修。明萬曆年間,張氏拯拱公立軍功,帝賜軍門一品頂戴,官至大中丞,任江西巡撫,榮歸謁祖,率宗親重修祠宇,高叄丈陸尺壹寸三,堂中豎有三十二支立柱,構造堂皇壯觀。1994年張氏後裔又投資58萬元再次重建。楊氏祖厝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呂氏祖厝呂氏一族所建,呂氏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發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族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宗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文化教育
村中建有三鄉學校,建於大奎自然村,1992年大奎呂氏宗親,香港南益集團董事長呂振萬先生慷慨解囊捐資20多萬元,獨建一座呂振萬教育樓。國小呂振萬樓和教學樓二座,可容納學生300多人,截止2008年,教育質量居全鎮前列,教育配套設施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