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水口鎖大江

三道水口鎖大江位於衡陽市北部的 中國湖南的一個地區。

有著2218年歷史的古城衡陽鍾靈秀美,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憑依著南嶽衡山和湘江,衡陽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被古人譽為風水吉地。衡陽山水形勢究竟如何?

古有“山之南、水之北曰陽”的地名命名法則,湖南的衡陽就是因為地處衡山之南而得名的。

南嶽衡山有七十二峰,第一峰就是坐落於衡陽市的回雁峰。回雁峰雄踞城南,相傳北雁南飛時,一般到這裡就歇翅駐足停飛了,衡陽城因此又叫“雁城”。“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宋王安石),回雁峰因此聞名天下。

三道水口鎖大江 三道水口鎖大江

相傳南嶽衡山為火神祝融氏的住所。祝融氏南下衡陽,發現衡陽一帶天有吉光、地有靈氣,遂派人探查,勘山測水,在今衡陽城內擇吉地建設聚落,衡陽城自此開始有人定居。之後各代均建有較大規模的聚落。考古發現,商周時代衡陽城留下了不少青銅器具。城內湘、耒二水交匯處附近的漢代酃縣縣城遺址,今天仍然依稀可辨。

由於衡陽城的興建與火神祝融氏有關,祝融氏所在的南嶽衡山便被後人奉為這一區域龍脈的集結地,也就成為衡陽城的“靠山”、“鎮山”或“發脈地”。

衡陽城在風水中的地位,還與她的方位名稱有關。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稱之為星宿。據史書記載,在道家的天宮二十八星宿中,“南嶽宿當翼軫,度應璣衡,光輔紫辰,稱物平施”,有“丈量衡地”的意思,南嶽因此而被稱為“衡山”。

在道家的五嶽真形圖中,衡山為朱鳥(即朱雀)的象徵,有靈動飛升之意。而在風水表示方位的體系中,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南嶽衡山又被認為是朱雀的化身。今天南嶽風景名勝區的CI形象和管理人員的名片上,都有一幅簡化了的朱雀造型圖,在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傳說唐代風水大師楊筠松路過衡陽,也為這裡的風水形勢所吸引,遂停留數日,倍贊此地風水格局極佳。在乾隆年間所編修的《衡州府志·形勢》中對衡陽的風水有詳細記載,大意是:衡陽城的鎮山為南嶽,南嶽蜿蜒而南,形成岣嶁峰,至花葯山,抵回雁峰,結為郡治。她側依回雁峰,前有湘江環帶,東洲島浮現於前方江面,蒸水在北面由西而東匯入湘江,再往北是耒水自東而西融入湘江。石鼓山列於府治左側,隔岸望之,形如一彎偃月。其景色之秀麗,確為一處絕佳的山水形勝之地。難怪清初吳三桂在節節敗退、逃亡西南的途中,路過衡陽,聽說衡陽城風水好,便選擇在衡陽稱帝,企圖扭轉無望的敗勢,但因其敗局已定、大勢已去,最終病死在衡陽。

回雁峰在衡陽城的風水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回雁峰是南嶽的首峰,因此南嶽宗教界人士對回雁峰高度重視,認為它關係到全體衡陽人的利弊興衰,於是特意在回雁峰上修建了重在保護衡陽城風水的寺廟——雁峰寺,而雁峰寺遂成名寺,日日香火旺盛。抗戰時期著名的衡陽保衛戰也發生在這裡。當時憑藉回雁峰的形勢和雁峰寺的威力,僅1.7萬人的中國守軍抵禦了十幾萬日軍整整47天,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在傳統的風水景觀體系中有一個基本的模式,它由一系列要素組成,使用的也是專門術語,其中一個為“水口”。它是指城市前方河流出入之處,通常特指去水之地。在風水中,水口被認為是關係到一個城市人才的多寡和財富積累的多少的重要關口,必須採取特殊的措施加以“關鎖”和“鎮守”。這一手法在衡陽城的風水景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衡陽城為鎖住風水,先後形成了三道“水口”。

第一道“水口”位於城市北部蒸水匯入湘江的石鼓山地帶。石鼓山自西而東伸延於江中,東南北三面臨水,形若半島。關於石鼓山的得名,一說山體形狀像一隻鼓,一說浪擊石崖若鼓鳴。晉代庾仲初在《觀石鼓詩》中說:“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就是指二水交匯的巨浪,拍打著石鼓山崖壁,發出擊鼓般的聲音,非同凡響。

石鼓山是一個登高遠眺的好地方,為鎖風水,加強鎮守作用,特別在半島上建有觀景亭等建築,並建有類似文昌閣的書院建築。相傳諸葛亮在前往零陵等地督察軍務時曾在此居住。唐元和年間,衡陽人李寬在山上築廬讀書。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欽賜匾額“石鼓書院”,使石鼓書院與睢陽、嶽麓、白鹿洞齊名,並很快發展為當時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朱熹、張軾、王船山等著名學者均來此講學,石鼓書院一時名聲鵲起。許多人解釋為這裡之所以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鎮守水口的做法密不可分。而“石鼓江山錦繡華”,也成為“衡陽八景”之一。

第二道“水口”位於城市北部蒸水匯入湘江的河流西岸的合江套三汲磯上,與石鼓山遙相對峙。為強化“出水口”的鎮水功能,鞏固衡陽城的風水,明代有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寶塔,名叫“來雁塔”,此塔系樓閣式磚石塔,坐北朝南,七級八楞,通高36米。塔名為清同治年間兵部尚書、衡陽籍人士彭玉麟所書。這一因風水的需要而誕生的鎮水佛塔成為衡陽市一處醒目的古建景觀。

第三道“水口”位於城市北部耒水匯入湘江的河流交匯處的北岸。為了進一步強化衡陽城的風水格局,不讓財運、文運被水流帶走,清朝光緒年間,有人在二水交匯處的北岸不遠處,修建了一座七層寶塔,叫珠暉塔,這是衡陽城至今保存完好的又一處風水景觀,它與上述提到的回雁峰、石鼓山、來雁塔一道,成為衡陽古城風水景觀的節點和標誌。

風水中常說的“以山為骨架,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霞為神采”的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的依山水生態而興建聚落的人居環境,也即所謂的“山水城市”。現代的衡陽市已充分意識到恢復古城生態的重要性,回雁峰公園被擴大到原來的三倍,黃茶嶺千年古樟周圍實施了拆遷除障與擴建工程,湘江生態風光帶得以全面建設,還有石鼓公園、珠暉公園、來雁塔公園等20多個公園相繼被改建與擴建。仔細品味最新版的衡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發現,其規劃理念已回歸到尊重自然、尊重傳統、體現“山水城市”和地方文化個性的基點,衡陽古城的風水氣象也許又將重現。

圖中如一艘艦船般伸入江中的就是衡陽石鼓山。它位於衡陽市城北,三面臨江。其名稱的來由,有說山形如鼓,有說浪擊石崖若鼓鳴。石鼓山上原有石鼓書院,與睢陽、白鹿洞、嶽麓並稱全國四大書院,後幾經變更,又在抗戰時期被日軍炮火摧毀。1965年,衡陽市將它闢為石鼓公園。站在石鼓山上,但見湘江自南而北流經衡陽,而支流蒸水在城北自西而東匯入湘江,二水交匯處便是石鼓山。“石鼓江山錦繡華”,而在風水中,石鼓山卻是衡陽的一道水口,起鎮守的作用。

這是根據清光緒南嶽志里的衡州府形勢所描繪的衡州山水圖。從這張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衡陽所依的山水格局,不愧為景色秀麗的山水吉地。南嶽衡山由南至北從衡陽綿延至長沙,72峰,峰巒起伏,如巨龍蜿蜒。衡陽城就是依憑著南嶽的首峰迴雁峰由南向北擴展開來。城東有湘江環帶,西北有蒸水來注。山清碧,水蜿蜒,衡陽城秀色蔥蘢。而石鼓山、來雁塔和珠暉塔這三道水口,不僅是城市的風景,也是守護衡陽財氣、文運的鎮物(繪圖/徐維亞)。

從現代地圖上看,衡陽處於湖南省凹形面的軸帶部分。周圍環繞著嶺脊山地,內鑲著大面積的紅色丘陵台地,是典型的盆地形勢。衡陽盆地南高北低,衡山山脈各峰峰林屹立,東側的湘江河谷水源豐沛,正是一處理想的居住地。

與老衡陽比,現在的衡陽已分別向南北擴展了幾倍。原先遠至城外的珠暉塔,現在已屬於珠暉區,為衡陽城的東門。珠暉塔立於湘江東岸耒河口的拜亭山上,與南邊的來雁塔對峙。因地勢高,可迎朝暉,披晚霞,璀璨奪目,如珠玉生暉而名。湘江環抱,耒水穿境。珠暉塔是衡陽城的最後一道水口塔。塔高35米,八角七層磚石結構,為清代安徽巡撫衡陽人王之春主持興建。正門有王之春手書“珠暉塔”三字,從門聯上可見塔的作用:“高峙船山遠綿學脈,流回耒水廣助文瀾”。登上塔頂,衡陽城氣象盡收眼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