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由元末明初時期的張三豐開創。三豐派也叫隱山派,其創始人為元明之際的武當真人張三豐,因張三豐的道行和其內丹思想的深刻影響,三豐派遠播海內外。
張三豐祖師為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人。因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祖籍江西鷹潭龍虎山,自稱天師後裔。其丰姿魁偉,鬼形鶴背,大耳圓耳,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數日千里。善於嬉諧,旁若無人。曾居無當山,修繕五龍、南岩、紫霄諸宮,明太祖聞其名,遣使覓之不得。後居陝西寶雞金台觀,曾死而復活,道徒稱“陽神出遊”。遂游四川青城、鶴鳴山,尋訪仙道。最後又囘武當山,隱顯莫測,明成祖朱隷多次派人尋訪,均不見蹤跡。
不少人都知道張三豐祖師以太極拳法聞名於世,但對其丹法就不太了解。從道源上講,三豐派丹法源於陳致虛和陳摶,按照李西月的說法,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一傳尹喜……文始傳麻衣,麻衣傳陳摶,陳摶傳火龍真君,火龍真君傳張三豐。三豐派丹法融會文始派丹法與少陽派丹法的特長,他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顯著特點。此法下手時就強調清靜煉心以養性,稱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全真;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於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築基煉己之功也。”張三豐《道情歌》曰:“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同時張三豐還強調修煉過程中有為與無為要並用,有為“非采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為是“得丹之道,脫胎神化之功。”對於陰陽雙修丹法,張三豐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金隔木,銾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為曠夫。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顯然,張三豐於此主張逆修陰陽,雙修雙成。但這絕不是雙修之下乘功夫,因為張三豐堅決反對“犯淫”,認為“犯淫喪失長生寳,酒肉穿腸道在心“,顯然這是雙修之上乘功夫。由於三豐派將道教內丹功夫敍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時追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多達17個,其中以武當派最為出名。
三豐派的丹經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輯成《張三豐全集》,主要經典有《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
教義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宗教,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成教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道是宇宙之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不但說明了天地萬物同出一源,而且人類萬物是無法脫離道而獨立生存的。因此道教不但極力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同時也強調老子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行道濟世的指導原則,「慈」就是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襟懷;「儉」是要人清心不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知足不辱,不可暴殄天物,浮華失真而迷失本性,失德離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讓不爭,謙恭柔順,為而不有,成而不恃,知榮守辱,知止不殆。人能慈愛,即可利民,人能節儉,即無貪求,人能忍讓,即無爭奪,故以人能無貪無欲,不爭不奪,世間即無紛爭,自然可以利物濟世,福國利民。基上要求,因此道教規定教徒必須「存天理、袪獸性、返人性、守靜篤、致虛極。」而以「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靜無為,自然順化而臻天人合一」為基本教義,遵天即是順符自然保守天理,法祖就是宏揚祖德返始報本,故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萬物生存的空間和所需之物質條件,無不來自天地,淵於自然,天地扶持萬物和人類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天地天地是生之本;君師領袖,是領導、教化,推動進步的樞鈕,是發展生存動力,因此君師是治之本;人類傳宗接代,繁衍族類,保存生存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祖宗是類之本,為了報此三本,道教徒家中,必須設定神龕和祖先牌位,二者缺一不可,拜神而同時祀祖是道教最大特性,不但充份顯現了教徒崇德報本之精神,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之優良傳統。道教教義,道教還有以下之特性,就是道教為唯一講「氣」的宗教,自元始祖 以一 化三,萬物生成以後,無不蘊氣而生,無不秉氣而存,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中,內煉就是鍊氣,古之道士因此亦稱鍊氣士,修道之士須透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之過程完成精氣神三者合一,與道合德的天人合一境界,以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目的,而做到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的五極要求,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武當道教徒的生命觀,就有了「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貴命之積極觀念,而產生了導引、按摩、辟穀、吐納、服氣、結丹等等激發自然潛能的長生內煉靈修法,但鍊氣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沒有外德的積聚還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規定也十分之嚴格。另一個特性就是道教確認「萬物有靈」,亦即一切事物各有主宰,皆與世人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世人必須謹言慎行時時崇敬的,國人普遍存有「天地良心」「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即基因於這種認知。
理念
武當道教之理念,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安居生活,長生久視與天同壽,一同追求永恆的生命,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道教所指的仙境,並不完全在天上,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國內十分秀麗的山川勝地,人在修道過程中,就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活一起,一同當神仙,而且要道者「同塵和光」,不要離開人群,不要製造階級。教規
宗教是社會之公器,其最大功能厥在滌化人性以安定社會,主導文化以保全民族;因此必須依循教義而制訂德目以化育信眾。道教規納各種教義而要求信眾遵行者,則以「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及抱朴子所訂之「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以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作為日常的生活規範。教徒則以「 說神之法──闡揚真理,旨在宏道傳教,淨化人性以安定社會。 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宏揚祖德以保全國族。 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仰體天心以利物濟世。 續神之德──強化組織,旨在團結教眾,發揮力量以福利蒼生。」為推展教務之四大目標,讓世人都能沐浴於道的恩德下。道者之目的,不外超凡入聖修真返璞,與道合德而致濟世度人之功果,因此首重戒律之修持。 武當道教戒律多達三十餘種,一般則以老君五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及中極三百大戒為漸進戒階,另則初入道者有初真十戒,各地宮觀多依戒律制訂堂規,訂定罰例,對教徒之生活規範至為嚴格。老君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盜,五、不淫色。另有十善則為: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諍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讀三寶(道經師)經律奉香花供養。以及五箴六訣均應誠謹奉行。伙居道士及一般教徒不吃長齋,禁食三厭五辛,三厭者即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鱉,五辛則系蒜、姜、韭、芸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屬,蓋以道者以寡慾養精,少食養氣、安眠養神為保養精氣神而達長生久視之唯一途徑,教徒隨其功行修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對房禁尤為首要,玉皇心印妙經首句即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故養精、保精、鍊精之必具過程中,不可近色行房而有損於精。孫思邈真人有言:「凡日月薄蝕、大風大雨、虹蜺也動、雷電霹靂、大寒大霧、四時節變,不可交合陰陽,慎之。」「凡夏至後丙丁日,冬至後庚辛日,皆不可合陰陽,大凶。」「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名身毀敗日,不可交會,犯之傷血脈。」「凡新沐、遠行及疲、飽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差、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產交者死。」都是房禁的重要提示。
教徒守齋首重「心齋」,持花齋者亦須依據齋禁實施齋戒。「太上洞玄寶福日妙經」中定有正期齋日: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為長齋月。
正月初七,天曹遷賞會;七月初七,地府度生會;十月初五,水府建生會;此三會齋日持齋,萬劫不遭瘟氣。
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三元齋日,此日持齋,延壽益算不見眾苦。
正月初一天臘、五月初五地臘、七月初七道德臘、十月初一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王候臘,能持五臘齋者無願不會。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節齋,行道持戒,居門欣慶。
每月初一、十五日,甲子日及本命庚申日,宜持齋誦經,生死受福。另以神誕醮會,應守清齋,不可違禁。
起源
張三豐,生卒年及出生地皆不詳。清李西月考定張三豐名全一,字三豐,遼陽人。清汪錫齡認為他生於元代定宗年間。三豐丹法融會文始丹法與少陽丹法的特長,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顯著特點。三豐丹法下手即講求清靜煉心養性,《玄機直講》:“夫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金真;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於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玄要簡?道情歌》:“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自,性清自然藥材生。”張三豐強調修丹過程中有為與無為的並用,但無為是指“得丹之道,脫胎神化之功”,有為“非采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大道論》)可以說,張三豐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主要論著大都講的是清靜丹法。只是在《無根樹》及後人綴合的《全集》中才有陰陽修法。《無根樹道情》:“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又說:“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這是是明確主張逆修陰陽,栽接互攝。但《無根樹》又主張雙修而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這雖一種雙修派的上乘丹法,合清淨與雙修為一體,與所稱“三峰”下乘丹法有別。張三豐著述甚多,清李西月輯刊成《張三豐全集》,然而真偽難辨。一般認為《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幾部較真。1、當代三豐派傳承
“南尊武當,北崇少林”,武當少林為中華武學的兩大門宗。達摩東渡,參禪靜養以易筋之術活動筋骨開啟少林武學。
三豐真人,集道家文化中華武學之大成始創內家拳法於武當。
“普渡眾生”這一來自西方觀念弘揚了佛法。
“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這一道家思想使得武當武術沉睡了數百年。
在少林武術已風雲海內外之時,武當功夫也打破了“道不聞六耳”的存規.
一九八四年,在成立武當山道教協會時朱誠德郭高一兩位老道長在武當山紫霄宮第一次公開表演了深藏不露的武當內家拳,一九八七年武當山道教協會選派了鍾雲龍道長等七位功夫出眾的年輕道人參加“中國首屆武當武術擂台賽”第一次面向海內外公開展示武當功夫.
一九八八年,喬石委員長視察武當山時,武當山道教協會特別安排了武當武術正宗傳人,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弟子鍾雲龍道長為喬石委員長表演了武當內家拳,受到了喬石委員長的高度評價。
一九八九年春武當山道教協會委派時任武當山道教協會武術總教練的鐘雲龍道長和郭高一(已故)老道長武當山紫霄宮創辦了武當史上的第一所“武當道教武館”公開傳授武當功夫,對十方有緣人大開了方便之門。
一九九二年,鍾雲龍道長在道教武館內正式組織成立了“武當武術表演團”。一九九三年鍾雲龍道長率團應邀出訪台灣、香港,使武當武術首次走出海外,一九九四年應邀參加山東梁山主辦的國際水滸藝術節之“四大門派”武術比賽,一九九六年應邀在新加坡黃金劇場主辦了專場武當武術表演活動,又使武當武術首次走出了國門,一九九九年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任武當山紫霄宮主持,武當道教武館館長的鐘雲龍道長為江澤民主席表演武當太極拳,看完鍾道長的演練後江主席高興的說:“武當太極拳好,大家都要學”。二00一年為了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要求、滿足社會的需要,鍾雲龍道長將武當道教武館發展成了“武當山道教武術院”,並將“武當武術表演團”正式命名為“武當武道功夫團”,同年,功夫表演團加了南京主 辦的首屆武當、少林、華山、峨眉、崆洞、崑崙、西藏喇嘛等七大門派“武林大會”,二00二年秋,鍾雲龍道長率團應邀訪美又使武當功夫第一次走進了西方。
郭高一朱誠德兩位道長傳承了武當功夫,鍾雲龍道長發揚光大了武當功夫。
而今,武當山下習武之風勝行,全球欣起了養生熱,武當武術養生文化正在為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類健康,經濟發展發揮作重要的作用。
2010年5月6日,對於武當武術是個特別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日子。分散在全球和國內各地的武當三豐派弟子以及部分知名人士齊聚武當山,在慶賀三豐派第十四代掌門大弟子鍾雲龍道長生日的同時,共議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發展規劃,布局全球戰略。
現如今,三豐派傳承弟子遍布全球和國內各地。在國內除武當山下主要都是由三豐派弟子所建武館之外,上海、廣州、武漢、重慶、浙江、安徽等地均有三豐派的優秀傳承人授武弘道。武當武術,在鍾雲龍道長的代領之下,必將迎來嶄新的歷史。
2、當代武當功夫傳播 武德訓導
武術班武德訓導總綱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自強、勇敢、博愛 儉:勤勞、正義、團結 不敢為天下先:心善淵、言善信、動善時
三獎六懲
一獎 勤學苦練 二獎 見義勇為 三獎 愛國衛民
一懲 練功偷懶 二懲 恃強凌弱 三懲 見利忘義 四懲 不忠不孝 五懲 欺師滅祖 六懲 賣國求榮
課前背誦
尊自然、法天地、愛家國、孝父母、敬師長、嚴律己、寬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爭;施恩不圖報,受恩記千年。
精神口號
自強不息 尚武崇德
修身立本 習文弘道
三豐派十五代弟子
鍾雲龍道長一九八七年隨師(功夫傳承師父時任武當山道教功夫總教練的郭高一老道長)應山西神林武館之邀開始授徒,八九年接任武當山道教功夫總教練之職,同時創辦"武當山道教協會道教武館",至今大海內外前來學習者,以及鍾道長應邀在國內外講學,開班授課所接觸學生者無以數記。 但,道長收徒嚴謹,至今弟子不足百人,今將鍾雲龍道長按道家收徒規儀所收的弟子名列如下。(正式皈依弟子中有姓氏道名和俗名,其中有個別沒注姓氏和俗名者都是久失聯絡者,若師兄弟中有知情者或者本人看到信息後請與師父或現在武當山的師兄弟們聯繫)| 《第一批弟子》 鄧師賢, 鍾師承, 蔡師廣, 黎師義, 師道, 師德, 師永, 師昌, 《第二批弟子》 高師正, 袁師懋,蔣師慧, 陳師根, 黃師清, 尹師靜, 湯師道, 石師成, 鍾師浩, 張師瀚, 鍾師瓊, 陳師宇, 鍾師澤, 明師沛, x師德, 陳師行, 《第三批弟子》求師道(求伯君) 張師德(張日新) 袁師通(袁康就) 師玄(黃玄一) 明師靜(明道強)
黃師真(黃茲霸) 明師常(明平松) 談師守(談際富) 盧師太(盧星平) 蔣師清(蔣 飛)
王師一(王志強) 肖師陽(肖龍有) 黃師來(黃傳波) 鍾師復(鍾真亮) 朱師本(朱 銘)
許師合(許本禮) 田師教(田生鋒) 張師永(張曉君) 袁師圓(袁仁溪) 李師明(李軍江)
鄭師至(鄭浩澤) 張師理(張 鏇) 秦師宗(秦銳子) 陳師誠(陳岳貞) X師信( )
陳師崇(陳 凌) xx師高( ) 徐師嗣(徐道明) 張師法(張 康) 阮師興(阮志勇)
X師世( ) 石師景(石建國) 姜師榮(姜殿龍) 李師惟(李相榮) 高師懋(高 潔)
陳師希(陳長虎) 明師微(明平城) 楊師衍(楊麗君) 張師自(張 珊) 顧師寧(顧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