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觀
老三觀即傳統意義上面的 三觀,即是平時網路上使用的毀三觀,三觀不正的說法的三觀,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係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人生觀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由於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黨的三觀
黨的三觀是2009年中央紀委十七屆三次全會上,胡錦濤同志又提出“新三觀”: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事業觀、工作觀、政績觀,以優良作風帶領廣大黨員、民眾迎難而上、銳意改革、共克時艱。“
事業觀
江澤民同志指出:“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那個意義是有限的。只有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的利益,奮不顧身地工作著,毫不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由此可見,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實質上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事業觀,就是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會樹立忠於黨的事業的觀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團幹部的身份,以優秀青年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站在黨和人民的角度看待事業,從黨的利益出發對待工作,以艱苦奮鬥、敬業、勤業、創業、精業的精神,忠誠於黨的事業,立足本職為人民謀利益、為社會做貢獻和為國家而獻身。
工作觀
要勇於在服務大局中主動出擊,把握好職業觀與事業觀的關係。團的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團幹部在這個崗位上自覺奉獻。首先,我們要實現精神境界的定位。團的崗位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光榮、一種責任、一份事業。“心中有團火,共青團需要我”,這意味著我們對團工作要有火一般的熱情和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意味著我們要超越眼前利益、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意味著我們要淡化職業觀、強化事業觀,用誠心去幹這份事業、用責任去幹這份事業。給後人留下的是業績,而不是包袱;留下的是希望,而不是隱患。其次,我們要樹立一種緊迫感。主動服務黨政大局和黨的中心工作。人推一下,我動一下,結果只能是坐失良機、一事無成。幹事業,要有一種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勇氣;要有一種自我加壓、爭創一流的志氣;要有一種全力以赴、奮發進取的士氣。再次,我們要繃緊圍繞黨政中心這根主線。黨最需要共青團發揮作用的時候,也是最能考驗共青團戰鬥力的時候。圍繞這箇中心,我們全部工作就有了準繩。
要樂於在提供服務中凝聚青年,把握好青年官與青年友的關係。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民眾組織,所以團工作是一份既充滿熱情,更需要感情的事業。一是要真誠深入青年。共青團生命之源是青年。我們不能以青年官的身份來突出自己的形象,而是要以青年友的身份和青年打成一片:工作上,能與青年愉快合作到一起;學習中,能與青年平等交流到一起;生活里,能與青年融洽交心到一起。這不是團幹部的個人興趣,而是共青團組織的責任;不是與個別青年交朋友,而是面向廣大青少年;不是只體現了感情,更是一種工作方法。二是要竭誠服務青年。共青團為青年服務的過程,就是密切黨與青年的聯繫,為黨贏得未來做出貢獻的過程。服務青年就要適應青年需求。農村青年、企業青年、在校學生、失足青年、精英青年、務工青年等不同層次青年有不同需求,要著眼青年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生活的、社會環境的多方面需求,從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體魄強健、審美情趣、個人事業、素質提高等方面加強引導、提供服務。三是要熱忱發動青年。青年中蘊含著共青團無窮的資源,共青團情結是我們共同溝通的橋樑和紐帶。我們既要交個人的朋友,也要交共青團的朋友;既要引導好青年,更要發動好青年及青年界的朋友們。要學會憑藉組織的影響及個人的魅力,延伸團的工作手臂。
政績觀
所謂政績觀,是幹部對如何履行職責去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度,對幹部如何從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包括幹部的政績為誰,樹立什麼樣的政績和怎樣樹立政績的認識,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領導幹部中的根本體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三觀
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於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它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逐漸形成的。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首先形成的是對於現實世界各種具體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久而久之,人們逐漸形成了關於世界的本質、人和客觀世界的關係等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世界觀。一般說來,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並以此來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在階級社會裡,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階級的人們會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各種世界觀的對立和鬥爭,歸根到底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上學的鬥爭。不同的世界觀會指導人們採取不同的行動,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徹底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人生觀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具體表現。它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向,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決定著人們一生的價值目標和生活道路。人生觀的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戀愛觀、友誼觀、生死觀等。人生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人究竟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人應當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應當使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等等。由於在社會實踐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人們對於人生的價值、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等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在階級社會裡,人生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人生觀。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曾有過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如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權勢主義的人生觀,等等。勞動人民和革命階級也有自己的人生觀,如歷史上那些為人民的幸福、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的人生觀。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同歷史上剝削階級的種種人生觀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繼承了人類一切進步人生觀的合理成份,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鬥,看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最大樂趣,這是高尚的革命的人生觀,是共產主義人生觀。
價值觀
價值觀是以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為主體、以在全世界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理想目標、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價值取向、以團隊精神為核心的新價值觀。
特點:1.高度的科學性。它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確定的;2.徹底的革命性。它是為了徹底改造舊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社會;3.強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謀利益的;4.廣泛的包容性。它在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的團隊精神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幾十年來,它的巨大認識作用、激勵作用、凝聚作用和調節作用,在我們黨的思想建設中,在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都得到了充分發揮。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於”、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豐富和發展。
宗教三觀
三觀釋義
三觀是佛教實踐門中的三種觀法。根據《君友會大藏經》記載:在中國佛教宗派中,各具千秋的說法:
一.天台宗:(一)空觀-具雲“從假入空觀”。即了別一切事物萬象,都屬虛幻不實,由修觀力認識一切非真,趨入真實相的本體。(二)假觀-具雲“從空入假觀”。即不執於空而還入幻化世諦,運用妄相直顯破用平等。(三)中觀-具雲“中道觀”,即不執空有二邊,諦照實相,證入清淨性海。
二.華嚴宗:(一)真空觀-即泯絕有無的情計,寄顯事色,盡攝於空平等。(二)理事無礙觀-即萬象差別與平等無差理性,鎔融相涉而無礙自在。(三)周徧含容觀-由萬象無礙自在而一多相即相入。
三.唯識宗:(一)有觀-即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觀。(二)空觀-以遍計的一性為空觀。(三)中觀-了知諸法遍計性之非有,依他圓成之非空,即非有、非空為中道。
四.律宗:(一)性空觀-觀諸法因緣性空,以因緣生相,為實有而性空。(二)相空觀-觀諸法相為空,如視有實相之相,尚為妄計,其實無相,即空無諸法的相。(三)唯識觀,以一切萬法,都屬各自識所變,即心外諸法性相皆空,惟心內萬法空。
五.淨土宗:(一)觀矚觀-依五識,緣五塵境。(二)觀知觀-意識相應,得解生智。(三)觀行觀-依定力,察境行持。
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
空觀
又雲從假入空觀。空是離性離相義。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為空;由觀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盪除三惑,以空觀盪除見思,以假觀盪除塵沙,以中觀盪除無明,即畢竟空為空觀。換言之:自世俗常識(假)進入宗教認識真理(空)為空觀。
假觀
又雲從空入假觀。假是無法不備義。觀一念心具足一切諸法稱為假;即由觀一念假,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法,以假觀立俗諦法,以中觀立中諦法,三法皆立為妙假觀。換言之,不留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為假觀。
中觀
又雲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之對待。觀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為中;由觀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為圓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以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為中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