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G3M"96"式陸攻機

日本第一種雙發動機、起落架可收放飛機。機身細長,採用考究的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它的出現,標誌著日本飛機製造技術在30年代中期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Mitsubishi 三菱 G3M

盟國編號名:Nell 內爾

海軍"96"式陸攻機

性能簡表:

型號 配用動力裝置

Ka-15原型機(1、2、5、6號機) 2*Hiro"91"12 缸液冷750hp發動機,木質4葉定距螺旋槳

Ka-15原型機(3、7、10、12號機) 2*Mitsubishi Kinsei2 14缸氣冷發動機 830hp,木質4葉定距螺旋槳

Ka-15原型機(4、11號機)

G3M1、L3Y1 2*Mitsubishi Kinsei3 14缸氣冷發動機 910hp,3葉變距金屬螺旋槳

G3M2 2*Mitsubishi Kinsei41/42 14缸氣冷發動機 1075hp,3葉變距金屬螺旋槳

G3M2、L3Y2 2*Mitsubishi Kinsei45 14缸氣冷發動機 1075hp,3葉變距金屬螺旋槳

G3M3 2*Mitsubishi Kinsei51 14缸氣冷發動機 1300hp,3葉變距金屬螺旋槳

軍械簡表

型號 軍械

Ka-15\G3M1\G3M2-21 兩個背部可收回炮塔,一個腹部可收回炮塔各1挺7.7mm"92"式機槍

1*800K魚雷或800Kg炸彈

G3M2-22\G3M3 背部炮塔1*20mm"99-1"機炮,側舷窗和背部可收回炮塔各1挺7.7mm"92"式機槍

4*7.7mm"92"式機槍可從座艙發射

1*800K魚雷或800Kg炸彈

L3Y1\L3Y2 1挺7.7mm"92"式機槍在背部可收回炮塔

性能簡表

Ka-15 G3M1-11 G3M2-22 G3M3-23

翼展 M 25.00

機長 M 16.45

高 M 3.69

最大起飛重量KG 7250 7642 8000 8000

最大速度KM/H 315 348 347 414

升限M - 7480 9130 10280

航程KM - - 4400 6250

簡介:

三菱G3M"96"式陸攻機 三菱G3M"96"式陸攻機

日本第一種雙發動機、起落架可收放飛機。機身細長,採用考究的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它的出現,標誌著日本飛機製造技術在30年代中期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1930年以前,日本海軍航空兵使用的飛機都以外國飛機為摹仿的對象。只要外國製造出一種新式先進飛機,日本一定要少量引進,然後拆卸,進行詳細研究,稍經改裝後便定型投入批量生產。

1930年-1933年,山本五十六任日本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在任期內,山本強調:日本應該自力更生,由本國自行研製飛機;日本海軍的主力應從戰列艦移向飛機,在海軍建設中,應重點發展海上作戰的空中力量,飛機將是未來海戰勝負的決定性力量。

在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了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開發任務書,要求該機能夠用炸彈與魚雷轟炸1500公里以外的陸上與海上目標,並且具有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還並不發達,日軍的航空武器大多數都是由外國公司設計,發動機多數靠進口或仿製,而且國外已開發國家也沒有研製過這樣性能的轟炸機,當時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多數都還是些雙翼飛機,航程一般不過1000公里,這樣高的性能指標對日本的航空製造工業與設計能力水平都是個考驗。

不過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順利的完成了該機的設計任務,當時三菱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所以設計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為了提高飛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斷的放棄了雙翼機設計,使用了單翼設計,並且採用了可收放起落架減小飛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之一,機身則為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公司編號G3M。G3M的試飛成功標誌著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設計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G3M試飛期間還曾到國外去秀了一把,當時歐美國家雖然覺得G3N的確水平很高,但又認為G3N肯定不是日本獨立設計製造的,一些國家的報紙還發表過報導,認為G3N裝的是從歐洲進口的先進發動機,後來乾脆推測G3N與更早時期的日本飛機一樣,是由日本僱傭的歐洲飛機設計師幫日本人設計的,差點沒把日本人氣死 。

山本為什麼如此重視這種飛機呢?因為他考慮到這種大型飛機可以有效地削弱美國海軍的力量。在未來對美作戰中,有利於力量上處於劣勢的日本海軍。假使優勢的美國海軍艦隊橫渡太平洋向西進擊日本的話,劣勢的日本海軍可以用這種飛機,到近海以外的海域上空去迎擊敵人,使美國艦隊在未達到近海同日本艦隊交戰前,力量究被削弱到與日本艦隊相匹敵,或劣於日本艦隊的程度。此即穩妥的“逐步消耗敵方的戰略”。要實現這樣的戰略意圖,只有依靠潛艇和飛機。就使用飛機而論,如果用航空母艦上的小型艦基機的話,因其索敵和攻擊半徑同敵方是一樣的,未必能取得對敵優勢,戰而勝之。使用這種“陸攻機”,還可以充分利用日本實行委任統治的南洋各島,把這些島嶼當成供這些飛機起飛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必要時還可以將飛機從這一個島嶼的基地迅速轉移到另一個島上,以便做到先敵發現和先敵攻擊長驅直入的美國艦隊。出自上述作戰意圖,所以山本才熱心於這種航程遠、性能優良的飛機。

G3N在1936年正式被海軍訂購,海軍稱其為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該機的總設計師是本庄季郎,此外還有久保富天、日下部信彥、尾田弘治、福永說二、高橋己治郎等。為了滿足這種飛機的訓練要求,日本相繼修建了木更津、鹿屋兩個機場,並組建了木更津、鹿屋兩個海軍航空隊。抗日戰爭爆發後;這兩個航空隊合編為第一聯合航空隊,進駐我國台灣省。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上中攻可以威脅新加坡,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菲律賓,法屬印度支那等廣大區域。

1937年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開始投入實戰,大肆轟炸中國內陸,但也並非沒有損失代價。1937年8月14日,第一航空隊的“96”式飛機從台北和高雄起飛,對杭州筧橋空軍基地和安徽廣德基地進行襲擊,在杭州灣上空遭到中國空軍的拚死截擊,“96”式被中國的“霍克-3”擊落6架,中國空軍無一損失。這是“96”式第一次參加實戰。之後“96”式作為侵日日軍轟炸機的主力,對南京、南昌、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進行長期轟炸,使無辜中國民眾死傷慘重,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惡。在中國空軍的抵抗下,“96”式也有損失,日本海軍航空隊的“轟炸之王”奧田喜久司大佐的“96”式就是在成都上空被擊傷,在返航時墜落於成都附近仁壽縣籍田鋪的田野中,奧田喜久司大佐被燒成一堆焦屍。

1941年12月10日,駐越南西貢的海軍第22航空隊的85架“96”和“1”式陸攻機在關丹以東40海里發現英國遠東艦隊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隨即將其擊沉。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96陸攻發揮了重大作用,對英軍,美軍,荷軍都造成了重大損失。隨戰爭的繼續,“96”式的速度和載彈量逐漸落後,被新式的“1”式陸攻機取代。96式陸攻就退出了第1線改裝以後充當海上反潛巡邏機,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各型一共生產了1048架。

三菱 名古屋工廠 21 Ka-15 1965-1936

34 G3M1 1936-1937

343 G3M2-21 1937-1939

238 G3M2-22 1939-1941

中島 Koizumi工廠 412 G3M2-22/G3M3 1941-194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