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介紹
三芒草種中文名:三芒草
種拉丁名:Aristida adscensionis Linn.
種別名 :三槍茅(鍾觀光擬)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三芒草屬
屬拉丁名:Aristida
特徵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鬚根較堅韌,有時具沙套。稈直立或傾斜,常膝曲,高13—43cm。葉鞘光滑,多短於節間;葉舌短,具纖毛;葉片縱卷如針狀,長3—20cm,上面脈上被為刺毛,下面粗糙或亦被微色。圓錐花序長6—20cm,分枝單生,細弱,多貼生於主軸;小穗灰綠色或帶紫色,長6.5—12mm,含1花;穎膜質,具1脈,第一穎長4—9mm,第二穎長6—10mm;外稃中脈被微小刺毛,頂端具3芒,芒粗糙,主芒長12cm,側芒略短;基盤尖,長0.4-0.7mm,被上向細毛;內稃小,長約lmm,為外稃包卷(圖2)。細胞染色體2n=22。地理分布:三芒草分布很廣。在我國,分布於東北南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北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各盟)以及北京市;在國外,北非、歐洲東部、中亞、土耳其、伊朗、蒙古、美國(西部)也有。
生態特徵:三芒草為一年生植物,前一年播下的種子,當年春雨好時,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月下旬至5月出苗,6月上、中旬可孕穗,中、下旬抽穗、開花,6月下旬至8月結果,9一10月落果、枯黃。三芒草株叢分櫱節接近地表,側枝由主枝成銳角方向發出,在地表形成不太緊密的林叢,屬疏從型禾草。其根系淺,據在寧夏中衛沙坡頭觀測,沙丘上生長的三芒草平均高39cm,叢幅62*62cm,根深22cm,根幅122cm,主要根深20Cm,主要根幅20cm1)。又據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觀測,生長在低平地棕鈣土上的三芒草,鬚根纖細,有細沙套保護,鬚根一般不超過8條,分布在10cm。土層以內2)。兩地根系分布深度差異,可能與土壤鬆緊度相關。三芒草為早生禾草,主要生長在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帶,也進入半乾旱乃至半濕潤地區。生於乾旱的石質低山丘陵坡地、砂礫質淺溝、乾河床以及戈壁低地,也生長在乾旱區灌溉農田邊沿、路旁。比較喜生於較輕鬆的沙質和沙壤質土壤或多礫石的砂礫質粗骨土上,是天然草場植物群落的正常成分,也是乾旱地區灌溉農田和退化草場的一種雜草。在自然植被中它的多度在很人程度上決定於氣象條件。在多雨的年份它即可繁茂地擴展開來,成為群落中一年生植物層片的主要成分。在內蒙古中西部它主要生長在分別以小計茅,主要是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冷蒿(Artemisiafrigida、狹葉錦雞兒(Caraganastenophylla)、綿刺(Potaniniamongolica)、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刺鏇花(Concolvulustragacanthoides)為建群種的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群落中,也生於以駱駝蓬(Peganumnigellastrum)、霧冰藜(Bas-siadasyphylla)、小畫眉草(Eragrostispoaeoides)、狗尾草(Setariaviridis)等占優勢的退化植被中。常見的同三芒草生長在一起的有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砂珍棘豆(Oxttrioipispsammocharis)、地梢瓜(Cynanchumthesicides)、狹葉米口袋(Gueldenstaedtiastenophylla)(gochilusilicifolius0、白花黃芪(Astragalusgalacriies)、刺沙蓬(Salsolaruthenica)、蒺藜(Tribulusterrestris)、小畫眉草、、冠芒草(Enneapogonboreallis)、蟲實(Corisperinumsp.)等。據多個樣方資料統計,有三芒參與的植物拜落,總覆蓋度多在35一45%,低者15%,高者可達65%以上,三芒革分蓋出一般小於10%,高者可達35%,相對蓋度一般小於20%,範圍為3.3-67%。群落地上生物量一般小於409/m2,三芒草相對重量一般小於10%,範圍為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