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統說

三統說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書《三代改制質文篇》一文中提出了三統說。董仲舒強調,“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認為正朔、服色隨朝代的改變可作必要的改變,但作為社會的根本大“道”,諸如三綱五常,是永遠不能改變的。

出處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書《三代改制質文篇》一文中提出了三統說。

三統說春秋繁露

含義

 中國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的三統循環的神秘主義歷史觀。董仲舒認為,每個相繼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飲食和制度的具體形式作一些改變,自成一統,以應天命。1年12個月之中,有3個月可以作為歲首(正月),即子月(現時農曆十一月)、丑月(農曆十二月)和寅月(農曆正月)。董仲舒認為三統循環是天意的顯示,每個朝代的新統治者受天命為王,都必須按照在三統中循環的位置,相應地確定和改變正朔、服色等等。否則就是“不顯不明”,違背天志。董仲舒強調,“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認為正朔、服色隨朝代的改變可作必要的改變,但作為社會的根本大“道”,諸如三綱五常,是永遠不能改變的。

理論依據

夏代以寅月為正月,其時“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蔭達,其色黑”。於是夏朝的朝服、車馬儀仗等都尚黑,是黑統。商朝以丑月為正月,其時“天統,氣始蛻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而商朝尚白,是白統。周朝以子月為正月,其時“天統氣始施化物,物施動,其色赤”。於是周朝一切尚赤,是赤統。這就是“三統”。

三統說與漢武帝改革

三統說與五德終始說有牴牾,漢武帝“取了三統說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說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二者相容,由國家頒為法典,確定下來。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