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景寧縣澄照鄉三石村
三石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南,屬澄照鄉,距離澄照0.8公里。轄葉源、三石、石灰爐、樟樹塆、小余山、翁邊、小翁邊、竹園下、高冢、楊山、葉八弄等11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329戶,1080人,其中畲族275人。耕地面積851畝,林地面積7390畝。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0元。這個村是一個畲漢混居的行政村,先後三次吸納了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移民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進入三石村,首先看見的是朝陽小區。朝陽小區是麗水市第一個由行政村自行規劃投資興建的中心村,小區聚集了移民安置人口、險情搬遷人口、下山脫貧人口。小區內村委綜合辦公樓、村文化活動中心、健身公園、衛生所、超市、茶葉市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目前,三石村共自行規劃了四個小區,朝陽小區是第一個投資興建的,第二個小區也已進入開工階段,四個小區建成後,將集中了全村85%的村民。
據介紹,過去的三石村不但一窮二白,而且居住分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全村1600多人口,分散居住在12個自然村里。
2、廣東省徐聞縣前山鎮三石村
三石村位於廣東徐聞縣東部沿海地區,距縣城53公里,清代建村,村名的來歷據說是當初建村時村旁原有三石呈三角形屹立,名三腳名,故名三石。全村116戶670人,耕地378畝,主產稻穀、香蕉、南藥、鳳梨、花生等,機漁船30多艘,附近海域盛產黃花魚、九蝦、海蜇、小雜魚,特產鮑魚、沙灘營林110畝,村間廣植椰子,為廣東省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村莊。這是一個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老村莊,為改變落後面貌,村領導班子固地制宜,調整生產結構,充分發揮海的自然優勢,除了指導村民科技興漁,提高產量外,還發動村民籌資創辦海產品冷凍庫和加工海產品,以及家庭化加工網具。另外,還鼓勵富餘勞力外出務工和買車搞運輸,發展第三產業。在村幹部的帶動下,該村不出5年就脫貧致富。
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之後,該村制定了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的總體方案,採取村民自籌資金、投工投勞的方法,進行改水、改廁、改房和道路建設。近幾年來,該村投入50多萬元,安裝了自來水和照明電燈,建起了水泥硬底化村道13條長達4公里,村中的水泥道路平坦筆直,井然有序,中心大道把舊村、新村聯接成整體,不僅溝通了兩村民眾的來往.而且惠及附近民眾一萬多人。環村圍牆1000多米,村牌一座。路邊種植花草5000多株,椰樹900多株,綠化樹200多株。60%的家庭建起了標準化廁所和用上了煤氣灶及安裝了電話。85%的家庭建起了新瓦房,10%的農戶蓋起了二層以上的小洋樓。該村還抓好文化陣地建設,安裝了有線廣播和建起一座文化長廊。
3、安徽省舒城縣山七鎮三石村
三石村位於山七鎮西南部,105國道貫穿全村,西與曉天鎮接壤,北與山七鎮梅方村、山畈村相鄰,全村總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1畝(水田513畝,旱地168畝),全村山場面積12400畝,總人口1981人,29個村民組,532戶。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特色農產品板栗、茶葉、精製茶油等。105國道貫穿該村,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石村集鎮建設已初具規模,有待繼續擴大規模,靠西有扁尖寺,長年香火不斷,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有待開發成旅遊之地,全村外出務工人員近700人,也是該村總收入的主要來源,創業有成人員有董玉愛,汪守江、施華政等,年創業產值在百萬元以上。
4、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三石村
位於寧波後花園國家級風景區溪口鎮西郊的三石村,距甬金高速溪口西、班溪出口僅三公里,省道江拔線,橫貫西東,交通十分便捷。村口樟蔭參天,曲徑通幽,民居隱約可見,這裡有小橋流水、草亭茅舍、竹筏清流,到處散發著山村田園的靜溢之美。3萬多平方米的五曲碧湖,湖邊有獨山擁秀、林木蒼翠、環境空氣新鮮,是養生,休閒,旅遊的良好場所。
5、重慶市潼南縣桂林鎮三石村
桂林鎮潼南縣轄鎮。1950年建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新林 鄉併入建鎮。位於縣城以北,距江北新城5公里。面積57.1平方公里,人口3.3萬人。交通便 利,涪 江流經西緣,潼南水電站引水渠河縱貫其境。轄小壩、中壩、大壩、半坡、梨樹、桂花、七仙、倒樹、皮籮、插板、花廳、高廟、八角、聯三、三石、小舟、外梁、大巷、金枷19個行政村。農業上溝地主產水稻、小麥、油菜子、花生等;壩地盛產蔬菜、甘蔗; 丘陵地盛產黃桃、桔子等。以“兩色”(綠色經濟,綠色產品)為特徵的“六大基地”已成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