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皺黑蛋巢

三皺黑蛋巢

三皺黑蛋巢是一種真菌,擔子果為高腳杯形、倒圓錐形、漏斗形,側菸草棕色、污棕黃色至褐色,被有肉色,主要分布在中國、泰國、模里西斯、美國、委內瑞拉;菲律賓群島、西印度群島。

基本信息

拉丁名Cyathustriplex
名三皺黑蛋巢
定名人Lloyd
參考文獻Myc.Writ.2(Nidulariaceae)223,1906;Zhou&al.,FungalDiversity17:250,2004
採集地中國、泰國、模里西斯、美國、委內瑞拉;菲律賓群島、西印度群島

形態描述

擔子果為高腳杯形、倒圓錐形、漏斗形,高(4.5-)5~7(-10)mm,
真菌真菌
口部寬4~7(-9)mm,基部常狹縮成一短柄(長1~1.5mm),菌絲墊明顯,褐色,直徑為2~5mm,幼小子實體有時可見白色蓋膜,其上長有褐色的簇毛。包被外側菸草棕色、污棕黃色至褐色,被有肉色、沙土色、淺土黃色至污棕黃色的粗短毛,常結成小瘤或短簇,無條紋;內側灰白、淺灰、鐵灰色至褐色,無條紋或具不明顯條紋,口緣具流蘇(圖68-1)。小包扁,或寬橢圓形,1.5~2(-2.2)×1.2~1.8(-2)mm,暗灰色、灰褐色、暗栗色、污褐色、黑褐色至近黑色,具雙層皮層,間有粗絲,有時還可看到近無色的殘破的外膜,厚約20μm。擔孢子為廣橢圓形,少數呈橢圓形,個別為卵形,大小為(12.0-)14.5~21.0(-22.5)×(8.0-)10.5~13.5(-16.0)μm,壁薄或較厚,1.1~3.0μm(圖68-2)。

討 論

三皺黑蛋巢是第Ⅲ組的代表種(Brodie,1975)。其主要鑑別特徵是擔子果色暗,基部常狹縮成短柄,包被口緣具流蘇,小包具複式皮層且有外膜,擔孢子以廣橢圓形為主,大。Brodie曾指出該種的雙核菌絲體顏色呈“rose-brown”,作者人工培養時發現該種菌落厚,呈淡的紅棕褐色,氣生菌絲髮達,絨狀。作者研究過經Brodie鑑定的三皺黑蛋巢標本2號(DAOM200857,采自菲律賓,DAOM198709采自泰國),擔子果較小,高5~7mm,口部寬4.5~7mm,倒圓錐形,基部狹縮但無細柄;包被外側色暗,毛細短且結成小瘤狀;內側黑褐色,內外側均無條紋;小包1.6~1.8×1.2~1.4mm,具複式皮層,但未見外膜,擔孢子廣橢圓形或橢圓形(16.0-)18.0~21.0(-23.0)×8.0~12.5(-13.0)μm。該種經Lloyd訂正的擔孢子大小為16~22×12~14μm。與該種雖不在同一個組,但小包也具複式皮層和膜,擔孢子也呈廣橢圓形且大小相近的種,是細柄黑蛋巢CyathusgracilisH.J.Brodie(第Ⅳ組的代表種,Brodie,1975)。細柄黑蛋巢的原白描述包被下部1/3狹縮成纖細的柄,長2~3mm,外側銹色,被有明顯的錐形簇毛,無條紋;內側與外側同色或稍淺,小包扁圓,直徑為2mm,無膜或膜很纖弱易碎,皮層明顯兩層;擔孢子橢圓形,多為20×10μm,壁厚2~3μm。作者研究過細柄黑蛋巢的模式(DAOM200380采自菲律賓群島)和等模式(DAOM200381)標本,擔子果群生於木片上,高6~9mm,口部寬4~7mm,基部狹縮成明顯的柄,長2~3mm,菌絲墊明顯,直徑為2mm,較小,包被外側褐色、污褐色,被有棕褐色的粗短毛並結成錐形的簇,無條紋。內側褐色,平滑或有不明顯條紋,偶有條紋較明顯者,口緣具褐色流蘇。小包扁圓,直徑為1.5~2mm,褐色、黑褐色、近黑色,皮層雙層,未見到膜。擔孢子廣橢圓形,大小為(15.5-)18~21×9~11.5(-12.5)μm,基於原白和作者對模式標本的研究,與三皺黑蛋巢相比,細柄黑蛋巢的擔子果要高大一點,基部的細柄明顯且長一些,擔孢子也稍窄。三皺黑蛋巢在我國除2號標本采自北京之外,都分布在南方各省區,如廣東、海南、靠廣西的湖南省寧遠、四川、雲南、台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